-
周海英
-

-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张风

- 作品数:108被引量:651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治疗 光化学疗法 光动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刘宁朴

- 作品数:101被引量:321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 玻璃体手术 玻璃体手术治疗
- 熊颖

- 作品数:60被引量:24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光动力 光化学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焦璇

- 作品数:18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血流成像 玻璃体腔注射 相干光断层扫描
- 崔蕾

- 作品数:13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 研究主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色素 多态性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
-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击栓术治疗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初步报告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击栓术治疗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进行Nd:YAG激光治疗。治疗前检查视力和眼底,确定动脉栓子的部位并行眼底照相。治疗后立即进行眼底照相,并与治疗前图像对比分析,之后定期复查。随访时间为2周至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共治疗7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为49~73岁,平均61岁;病程为1d至2个月,平均13d。治疗前视力为0.06至0.8;眼底可见典型的分支动脉阻塞表现。所有患者治疗后动脉管径均立即增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流完全恢复,患者自觉视力改善,检查视力为0.2~1.0。多数患者视野检查显示在相应的动脉分布范围内仍有视野缺损区。在治疗过程中,偶见局部小出血,仅2例患者术中因击破邻近静脉引起玻璃体积血,观察2周后,逐渐吸收。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Nd:YAG激光击栓术是治疗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见效快且相对安全。
- 卢宁杨庆松马凯周海英熊颖严伟
- 关键词:视网膜动脉闭塞眼底照相
- 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24例)和标准降糖组(25例),进行为期5年的分组血糖管理,强化降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6.5%,标准降糖组进行一般降糖治疗,HbA1 c控制目标为≤7.0%.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做眼底照相,评估有无新发DR(微动脉瘤、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分组血糖控制5年后,两组再进行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之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析比较长期强化与标准血糖控制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续作用.结果 ①分组血糖控制中,强化降糖组的HbA1c水平从第2年开始明显低于标准降糖组[(6.3±0.6)%与(7.1±2.0)%,t=2.09,P<0.05],并一直维持了4年.②分组血糖控制5年间,强化降糖组无新发眼底出血和糖尿病性失明;发生微动脉瘤、黄斑水肿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少(分别为5例次比10例次,1例次比3例次),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及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例次比23例次,15例次比25例次,Z=-4.459,P<0.05).③开放式血糖控制后半年,强化降糖组患者血糖水平上升达到与原标准降糖组相似的水平[HbA1c分别为(7.2±1.1)%比(7.3±1.3)%,=0.25,P=0.806],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2009年11月).④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期间,两组均无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的发生.强化降糖组新发微动脉瘤、眼底出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3例次比14例次,1例次比7例次,2例次比4例次,3例次比11例次,合计9例次比36例次,x2=4.719,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5年严格强化血糖控�
- 薛桂凤傅汉菁周海英张淑萍袁申元
- 关键词:强化血糖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
- CFH、LOC387715和HTR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 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补体因子H(CFH)、LOC387715和HTR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FH、LOC387715和HTRA1基因中的已知SNP位...
- 刘宁朴徐玉乐关宁徐军杨秀芬马凯周海英
- 文献传递
- 血清类胡萝卜素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研究
- 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造成西方老年人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类胡萝卜素的降低与AMD的发病相关,并推测黄斑部类胡萝卜素(...
- 周海英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血清生化指标
- 不同色素兔眼底对光动力治疗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对维替泊芬(verteporfin)一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光敏反应及眼底组织损伤差别。方法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42只,随机分为PDT治疗组、单纯激光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PDT治疗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注射光敏剂10min后接受功率密度为600mW/cm^2、波长为689nm激光照射,照射时间15~83s,能量密度15~50J/cm^2;单纯激光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不注射光敏剂,仅接受激光照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1只。于PDT后第1、3、7、30和60天对兔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检查,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的损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PDT治疗组新西兰白兔接受能量密度25J/cm^2激光照射后1d即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量增强明显增加;PDT后3~7d,激光能量密度为20J/cm^2时新西兰白兔眼视网膜下亦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处可见明显的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d,新西兰白兔视网膜下出血基本吸收,同时视网膜变薄,视网膜细胞减少,FFA检查光斑处呈片状低荧光。PDT治疗组青紫蓝兔接受能量密度30J/cm^2激光照射后1d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量增强而增加;PDT后3—7d激光能量密度25J/cm^2时受照青紫蓝兔眼视网膜下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边缘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d视网膜色素增加,FFA检查光斑区呈现斑驳状低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凋亡细胞指数青紫蓝兔视网膜多于新西兰白兔,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电镜下青紫蓝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胞质内空泡状改变较新西兰白兔明显。单纯激光组和单纯光敏剂组兔眼底未见明显改变。结论PDT治疗后,新西兰白兔眼底的损伤以脉络膜�
- 李闻思张风周海英熊颖孙异临董建强
-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眼底色素
-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年回顾性研究和荟萃分析
- 赵萌周海英焦璇魏文斌张风刘宁朴
- 光动力疗法治疗50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多发生于50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但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也可发生。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半量光动力疗法治疗50岁以上CSC患者的疗效。
- 周海英熊颖张风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动力疗法疗效观察中青年患者CSC
- 光动力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6年2月经PDT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93例(98只眼)湿性AMD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结果PDT治疗后6个月,患者视力稳定不变的有59只眼(60.2%),视力提高的有21只眼(21.4%),视力下降的有18只眼(18.3%)。经FFA检查发现CNV复发且重复治疗者有54只眼(55.1%);重复治疗时间:1个月者1只眼,3个月者24只眼,6个月者15只眼,9个月者6只眼,〉12个月者8只眼。54只眼重复治疗次数:2次40只眼,3次12只眼,4次2只眼,平均治疗次数为1.7次。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PDT是治疗CNV的安全、有效方法,但需反复治疗。
- 张风周海英熊颖高丽琴陈轶
- 关键词: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光化学疗法
- 中国北方健康人群双眼黄斑色素密度测量
-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健康人群双眼黄斑色素密度的双眼一致性、性别差异和黄斑色素密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281名除屈光不正以外无任何眼科疾病的正常人,年龄17-85岁(平均48岁),进行视力、眼
- 于洁周海英崔蕾张印博顾虹刘宁朴
- 文献传递
- 应用血啉甲醚的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虹膜新生血管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以国产血啉甲醚(HMME)为光敏剂,应用光动力学疗法(PDT)封闭实验性虹膜新生血管(INV)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应用氩离子激光封闭猴眼全部视网膜分枝静脉的方法建立INV模型。静脉注射HMME(5 mg/kg),用514 nm的氩绿激光照射,设定能量密度分别为107.46、143.28、275.22 J/cm23组,行虹膜彩像、虹膜荧光造影(IFA)、虹膜吲哚青绿造影(IICGA)及光镜和电镜观察疗效。结果PDT治疗后48 h,治疗区INV基本闭塞;ICGA显示基质层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闭塞。PDT后3周,治疗区域新生血管仍闭塞,虹膜基质血管重新开放;非治疗区新生血管退行。光镜显示中能量组虹膜基质轻度萎缩,高能量组虹膜可见大量色素增殖。治疗组均未发生眼压升高。结论以HMME为光敏剂的PDT在一定时期内可有效封闭实验性虹膜新生血管,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但对虹膜基质有一定损伤。
- 周海英张风高丽琴严伟熊颍
- 关键词:光动力学疗法血啉甲醚虹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