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53篇“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相关文章
- 某改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机房放射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 2022年
- 目的对某医院改建CT机房的防护、CT机质量控制检测及放射防护设施等进行检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安全。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采用现场调查检测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CT机房的平面布局、屏蔽防护核查、机房防护、防护设施、应急预案等符合国标要求,CT机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诊断床定位精度、定位光精度、扫描架倾角精度、重建层厚偏差、CTDIW、CT值(水)、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CT值线性11项均符合验收检测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等条件符合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
- 郭丽丽张耀武凤娇
- 关键词:辐射防护
- 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引导下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利用扇形束在线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获取的数据分析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在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外放间距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将治疗前行MV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CT的图像进行配准,记录X(左右)、Y(头脚)、Z(腹背)和ROLL(沿横截面旋转)四个方向的误差并对其分析。结果:≥70岁病人在X、Z和ROLL三个方位的摆位误差均大于<70岁病人(P<0.01),在Y方向上两年龄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显示,X轴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主要集中在0~3 mm,Z轴方向的主要集中在3.1~6 mm;横断面旋转误差分布在区间0°~、1.1°~和2.1°~的分别为537(88.2%)、62(10.2%)和10(1.6%)。体膜固定与颈胸膜固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轴方向和ROLL轴方向上采用体膜固定方式病人的摆位误差大于颈胸膜(P<0.01)。在Y轴方向上女性摆位误差大于男性(P<0.05),X、Z和ROLL方向不同性别间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食管各有优点与缺点,临床医生在勾画靶区外放距离时应考虑病人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等。
- 陈培培段诗苗江浩吴云来张雷徐全敬申建赵家成
- 关键词:放射疗法摆位误差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食管肿瘤
- 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在埋伏牙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普通X线检查是埋伏牙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它可提供一般检查方法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但对于埋伏牙,由于拍摄角度和影像重叠的缘故,常无法清楚地显示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放射CT技术和软件的飞速发展,CT三维重建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齐亚安祁森荣武啸张斌斌
- 关键词:埋伏牙口腔系牙槽外科计算机体层摄影阻生牙
-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质量控制远程监管评价系统设计
- 2014年
- 目的:构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以下简称CT)质量控制远程监管评价系统,以改变现有的保障模式。方法:依托军队网络传输数据,实现医院与监管机构的信息互动。结果:该远程监管评价系统增进了监管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实现了动态及时的高效运行模式,并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结论:该系统实现了CT质量控制远程监管,为大型设备的质量控制远程监管评价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 马云升张玉明许军谢迅雷李成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例EGIST临床资料和CT、MRI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肠系膜3例,大网膜2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腹壁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影,3例内部密度均匀,6例内部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线条状强化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MRI扫描显示较大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实性部分T1呈稍低信号,T2呈稍高信号,2例信号均匀,6例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内部见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扫描6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3例肿块呈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为EGIST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E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罗志程邓新源梁菊香
-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描记术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6
- 2014年
-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是及早阻止疾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主要就急性脑梗死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图描记术(MEG)等神经影像中的早期表现及相关原理进行阐述。常规CT普及率高、经济、便捷,对脑出血敏感度高,是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首选,缺点是成像对比度差,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精确性差。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缺血半暗带定位具有更大的优势。MRI是具有多种扫描序列,可对不同状态下脑组织内水分子状态精确分辨,对脑梗死的诊断、分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常规的T1、T2、FLAIR加权像可在起病后数小时观测到异常信号,而DWI序列在局部脑组织缺血后5 min即可见信号增强。SWI序列可以检测CT、常规MRI无法显示的微出血灶。MRS成像可以检测多种细胞内化合物成分,这些化合物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具有特定意义。MEG可以灵敏检测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异常放电,并能对异常信号发生源精确定位,时间分辨率达ms级,空间分辨率达mm级。MEG通过监测不同功能区的诱发磁场,可以定位病灶,同时灵敏客观反映脑功能损伤情况。但其昂贵的价格、低普及率、对被检查者的配合要求都限制了MEG的应用。目前神经影像学技发展快,随着设备及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急性脑梗死诊治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 孙占用荀丽颖吕佩源
-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脑磁图描记术
- 小儿颈部包块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总结小儿颈部包块的临床及影像诊断经验,分析评价CT在诊断小儿颈部包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6月本院颈部包块26例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及CT检测颈部包块起源的位置、密度、边缘情况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CT诊断颈部包块发生于颈前区7例、颈外侧区13例、其他部位及不能明确者6例。低密度者8例,等密度、高密度者各2例,混杂密度14例;炎症性包块13例,先天性包块11例;甲状腺炎性包块1例;口咽部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1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小儿颈部包块的较佳方法,结合病史及体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李红丽廖承德张渝华石浩张林
- 关键词:颈部包块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儿童
- 图像重构方法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
-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获得优质图像的图像重构方法,其中利用锥形射线束以倾斜的扫描面进行螺旋状扫描。对投影数据D0进行倾斜修正处理,用以在检测器序列的各个通道相对于线性传送轴的位置上,逐个视角地修正扫描面的倾角造成的变动。根据...
- 堀内哲也森川琴子
- 文献传递
- 酒精依赖导致小脑萎缩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胡建张磊晶刘薇李明夏炎戴钦舜
- 关键词:酒精依赖小脑萎缩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消化道穿孔CT表现及其增强检查价值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可由炎症、肿瘤、外伤等多种病因引起,其诊断与鉴别依赖于X线、CT等影像学技术检查。消化道穿孔的准确定位与定性对于指导治疗极具价值,但由于消化道穿孔患者口服对比剂使用有所受限及急...
- 李尔旭
-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胆囊穿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