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477篇“ WALTER“的相关文章
秉持优势技术能力 深耕行业应用 访瓦尔特亚太区总裁及瓦尔特(无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志军先生
2025年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属切削刀具制造商和切削加工解决方案提供商,瓦尔特在高端市场保持了持续发展的经营能力,其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业内备受合作伙伴和行业用户青睐,相关产品甚至成为切削加工行业的技术典范,并享有“铣削之王”的美誉,瓦尔特始终致力于帮助客户更快、更安全并更精确地达到目标,实现刀具项目管理的更经济、更高效。从本刊对瓦尔特亚太区总裁张志军先生的专访中可以看到,以优势技术能力著称的瓦尔特始终保持了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性和对行业应用的深度洞察,以及面对各种挑战坚定不移做好服务客户的决心。
何发张欣
关键词:董事会主席金属切削刀具高端市场
犹太神秘主义中的喀巴拉阐释学——以本雅明为例
2025年
本雅明思想中所蕴含的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是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品格的喀巴拉阐释学,它暗合了本雅明对神学的理解与需求。借由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传统中的辩证维度,本雅明对《创世记》进行了一种兼具喀巴拉维度与马克思主义品格的阐释。由此可以看出,本雅明整合了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希望两者如同“驼背小人”与“木偶”般联手,在对现代性社会的批判大业中战无不胜,实现一种本雅明意义上的救赎。
陈影
关键词:本雅明马克思主义
声音媒介的现代性如何产生?——论瓦尔特·鲁特曼《柏林:都市交响曲》与袁牧之《都市风光》
2025年
声音作为感官的重要媒介,在早期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这一现象萌始于城市交响曲中,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类型,它影响了当时欧洲电影艺术潮流,同时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全球泛化效应。彼时,中国导演袁牧之的《都市风光》《上海之夜》,同样显示出强烈的城市交响曲风格。电影艺术风格的互文回应,显现出20世纪艺术史感觉机制的听觉转换与听觉现代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城市声音肌理与媒介特性,展现出现代经验的全新气质与美学风度。中外城市交响曲中的声音考察,对早期中国导演的声音媒介探索与声音的银幕主体意识,提供了管窥的可能。
岳扬岳扬
关键词:电影声音蒙太奇
佩特的审美批评原理
2024年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古希腊艺术为例,颇有成效地呈现出艺术解析和审美鉴赏的独特路径。另外,基于多年古典研究的个人体悟,佩特试图从柏拉图美学思想中汲取“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根源。这其中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需要认真比照和反思。
王柯平
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古希腊雕塑柏拉图为艺术而艺术
论佩特的文艺复兴美学观
2024年
本文从批评理论视角研究19世纪后半叶英国美学家佩特的文艺复兴美学观。佩特在美学文集《文艺复兴》中以黑格尔辩证互认观为方法论指导,整合黑格尔的审美主体性美学与康德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古希腊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审美精神与现代主义唯美先锋精神。在扬弃罗斯金以真为要的美学思想基础上他提出以美学批评、艺术形式、文化和人的唯美生命四个维度为架构的文艺复兴美学观。其文艺复兴美学观扎根世俗人文主义而非基督教意义上的欧洲文明,通达欧洲文明的人性而非神性源头——人性、人本和人文三位一体的古希腊精神。欧洲文明史上思想的隔离不断被思想文化大繁荣打破,古希腊精神顽强坚韧地洗礼并整合不同时期充满差异和歧视的各种思想文化。
陶家俊
关键词:文艺复兴
瓦尔特·费尔森斯坦:德国歌剧导演的创新与影响
2024年
瓦尔特·费尔森斯坦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杰出的导演,以其独特的戏剧美学观和创新的导演方法而闻名。他强调了“再剧场化”的重要性,追求真正的戏剧体验,并引领了“现实主义音乐剧场”的概念。其独特的音乐戏剧导演方法,被认为是对德国歌剧导演领域的重要贡献。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他的时代,而且持续影响着当代歌剧导演和制作风格,为德国歌剧传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并在当代歌剧导演和制作风格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朦胧
重审哈姆雷特的“忧郁”——一个本雅明悲苦剧的视角
2024年
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悲悼剧(Trauerspiel)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忧郁”重新进行审视,哈姆雷特的忧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表现,而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大的不安定和失序的世界,体现了哈姆雷特对生与死、权力与道德、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敏锐观察。忧郁在哈姆雷特看来,指向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问题和矛盾,它引导人们面对无法回避的人类局限性和悲剧性。
陈影秦文轩
关键词:哈姆雷特忧郁
沃尔特·诺曼·霍沃思: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研究的开拓者
2024年
沃尔特·诺曼·霍沃思是英国首位荣膺诺贝尔化学奖(1937年)的有机化学家,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研究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对碳水化合物化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除阐明了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分子结构之外,还发现了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各类糖分子的环状结构式,即“霍沃思结构式”。在阿尔伯特·圣吉尔吉成功提取维生素C的基础上,霍沃思及其合作者分析出了维生素C的分子式C6H8O6,并率先合成了维生素C。擅于多种科学思维、具备高超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化学方法创新能力及卓越的领导和合作才能,且能将3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霍沃思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
陈强强
关键词: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分子结构
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本雅明广播实践中的声学考察与媒介反思
2024年
自19世纪无线电发明以来,脱域化、远距离的声学传播带来了听觉感知上的媒介革命。对此,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诞生之初就进行广播创作的本雅明,曾以不同的方式对德国早期无线电广播“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技术形态与声学特征展开讨论:前者不仅关涉广播媒介在声源乃至视听联觉上的分离形式,也论及大众在现代媒介语境中的分心现实与感知训练;后者不仅指向听觉媒介技术革命下得以强化的声学效果、普及效力以及教育潜力,更指向魏玛时期无线电广播面向现代听众时所蕴含的政治美学潜力以及不容忽视的内在危机。因此,围绕被本雅明归纳为“可分离”与“可传达”这两条相异又互补的早期广播技术特征与媒介反思展开讨论,能够进一步考察在艺术的传播途径与文化的消费方式发生持续变化的技术革新时期,本雅明如何在听觉媒介领域阐释以及回应时代转型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实践、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等相关问题。
王凡柯
关键词:本雅明广播大众文化
技术·儿童·教育:本雅明的广播媒介思想探析
2024年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其以独到的文化批评和媒介理论见识闻名。本雅明以广播实践者的身份对广播媒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广播具有独特的听觉媒介属性,广播媒介化地讲故事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是一种全新的叙事艺术形式;本雅明以广播叙事的形式讲述童年经验,儿童不仅是其广播节目主要的目标听众,也是他关于艺术、记忆的核心议题;通过广播实践,本雅明希望以广播技术来实施变革性教育,新的媒介环境下广播也需要全新的教育原则。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审视本雅明的广播媒介思想,探讨他如何以技术驱动广播作为教育工具。
谢光琴刘可文
关键词:广播媒介思想

相关作者

范金土
作品数:61被引量:216H指数:11
供职机构:香港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暖体假人 出汗 透湿率 水性聚氨酯 服装
梁肖肖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
研究主题:WALTER 非均匀 暖体假人 分形维数 热阻
吴洪喜
作品数:105被引量:505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蚶 可口革囊星虫 耗氧率 石磺 人工繁殖
王冕
作品数:1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研究系
研究主题:WALTER 模幂运算 模乘运算 阵列结构 新结构
唐亚阳
作品数:76被引量:683H指数:15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书院 大学生 公益创业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