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6篇“ STRIIFORMIS“的相关文章
青海和甘肃两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菌源群体毒性多样性分析
2025年
青海和甘肃两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西北越夏流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两省小麦条锈菌越夏流行群体间毒性多样性,对2020年采自两省晚熟春小麦越夏流行期与冬小麦秋苗初期148份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毒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省麦区共鉴定到13个已知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和17个未知类型,主要优势小种为CYR34,其流行频率为24.32%,逐次为CYR32(16.89%)、 CYR33(12.84%)。晚熟春小麦菌源群体毒性多样性较冬小麦秋苗菌源群体更丰富,两个菌源群体均克服抗条锈基因YrA、YrJu1、YrJu2、YrJu3、YrJu4和Yr1,对Yr10、Yr24、Yr26和Yr5毒性频率较低或为0。本研究明确了青海省和甘肃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菌源群体毒性结构,对两省小麦条锈病流行防控与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周小妹严浩浩高威正闫佳会侯璐康振生姚强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2021年-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2025年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928份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贵22类群为当前的第一优势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2.11%和61.87%,Hybrid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3.31%和37.18%,水源11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1.90%和0.69%,洛13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41%和0.23%,洛10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0.40%和0,中四类群出现频率0.40%和0;条中34号为第一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30.71%和43.65%,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0.20%和28.87%,条中33号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86%和0.46%。优势类群主要由贵22类群、Hybrid类群及水源11类群组成,优势小种由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组成。甘肃小麦条锈菌对主要的抗性基因Yr3、Yr3b/4b、Yr6、Yr9、YrA和Yr27的感病率在77.98%~99.08%之间,对Yr26的感病率分别为50.51%和61.75%,对Yr5的感病率分别为31.52%和0.69%,对Yr10的感病率分别为66.06%和73.27%。条中34号代表的贵22类群为当前甘肃条锈菌的第一优势类群,中四类群降低明显,已经很难被监测到。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为主,尤其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上。
张勃贾秋珍黄瑾孙振宇曹世勤金社林骆惠生李培玲王万军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型
小麦条锈菌(CYR34)全基因组剪接体PRP8家族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5年
PRP8(precursorRNAprocessing8)作为高度保守的剪接体蛋白之一,在剪接体的催化过程中占据中心位置,且在病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小麦条锈菌主流小种CYR34中PRP8基因家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及致病性方面的作用,可为小麦条锈病的“绿色防控”成为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TBtools软件和CYR34基因组注释文件(GFF文件)绘制染色体定位图、蛋白结构域、基因共线性和作用元件分析;通过Q-PCR分析PRP8基因家族受温度胁迫及侵染寄主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及时序表达模式。CYR34小种中PRP8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长度为366~2384氨基酸,其中,PRP801编码的氨基酸有25个外显子,PRP802和PRP803外显子数目都为7个;4个PRP8都具有典型的PRP8superfamily结构域,且位置相似;4个PRP8基因分别分布在CM045847.1、CM045850.1、CM045852.1和CM045862.1染色体上,且PRP802和PRP803为一对共线性基因;4个PRP8基因的启动子上均含有常见的顺式作用元件(CAAT-box、NON-box、CGTCA-motif、TATA-box和CAAT-box);条锈菌CYR34小种中PRP802和PRP803和条锈菌Ps93XT-03和Ps93-210-02小种中的亲缘关系较近;在温度胁迫、侵染寄主过程中PRP801、PRP802和PRP803基因在6h或12h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且组织学观察发现菌丝长度和次生菌丝分枝数在侵染前12h增速较快,分别为2h时的2.62和3.31倍(P<0.05)。小麦条锈菌CYR34小种中PRP8基因家族存在4个PRP8基因,且以某种剪接模式在温度胁迫及侵染寄主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陈诗雯韩宏杨成德邹一萍王增艳王丽婷陶飞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
2020年与2021年青海省小麦条锈菌越冬情况监测
2025年
为探明小麦条锈菌在青海省冬麦区越冬情况,2020和2021年在贵德县、化隆县、循化县的主要冬麦区设立5个观测圃,进行条锈菌越冬情况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条锈菌在海拔1841.97~2218.33m的冬麦种植区可以完成越冬,冬前菌源量是影响条锈菌越冬成功率的关键因素;1月与12月的温度、湿度对小麦条锈菌的越冬有较大影响,当观测圃在月平均温度为-4.56℃以上、冬季总降水量为8.08mm以上时,小麦条锈菌可以顺利越冬。本研究明确了青海省小麦条锈菌越冬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为该省小麦条锈病的测报和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雪梅刘耀霞郭青云姚强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病叶率影响因素
Yr5-virulent race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possess 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 higher than current main predominant races and potential risk
2024年
Wheat stripe rust,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ungal diseases of wheat,and seriously threatens safe production of the crop worldwide.In China,new races historically appeared and rapidly developed to be predominant races and have resulted in ineffectiveness and replacement of wheat resistance cultivars as well as massive reduction in yield.In the present study,the 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 of the two newlyemerged Yr5-virulent races(TSA-6 and TSA-9)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our currently predominant Chinese races(CYR31,CYR32,CYR33,and CYR34)based on evaluation on 10 Chinese wheat cultivars.As a 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 parameters among overall tested races based on multiple comparison(LSD)analysis(P<0.05).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of overall parasitic fitness parameters indicated that the sporulation ability,infection and spore survivability,expansion capacity,and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asitic fitness attributes of the tested races.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xtracted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a comprehensive factor score mathematical models,evaluations of the parasitic fitness attributes of tested race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 of the tested six races was:CYR32(1.15)>TSA-9(0.95)>TSA-6(0.92)>CYR34(0.29)>CYR31(–1.54)>CYR33(–1.77).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wo Yr5-virulent races TSA-9 and TSA-6 possessed relative parasitic fitness higher than races CYR34,CYR31,and CYR33,but lower than race CYR32,and have potential risks in developing to be predominant races.Therefore,continual monitoring of both Yr5-virulent races,and their variants is needed.The use of wheat cultivars(lines)with Yr5 resistance gene singly in wheat breeding is essential for being avoided,and is suggested to combine with other effectiv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Gensheng ZhangMudi SunXinyao MaWei LiuZhimin DuZhensheng KangJie Zhao
新疆伊犁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新疆伊犁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其年平均发生面积超过100×10^(4)hm^(2)以上。为明确新疆伊犁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结构,2021年,从新疆伊犁地区的新源县、巩留县、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县共采集到32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6对小麦条锈菌SSR引物进行了群体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犁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8%,不同群体间存在频繁的菌源交流,其中察布查尔县与新源县群体菌源交流最为频繁(N_(m)=4.717)。
曾明昊吕振豪郑明远黄倩楠吴伟刘琦陈晶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SSR群体遗传结构
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及田间防治效果
2024年
【目的】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田间防效及使用量,为各杀菌剂的精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生产中常用的25%吡唑醚菌酯SC、250 g/L嘧菌酯SC、250 g/L丙环唑EC等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评价不同药剂、有效药剂不同剂量对条锈病的田间防效。【结果】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EC50为0.143~35.986 mg/L,其中,25%吡唑醚菌酯SC、50%叶菌唑WG、250 g/L嘧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250 g/L丙环唑EC、12.5%氟环唑SC、30%丙硫菌唑SC、30%氟菌唑WP和250 g/L粉唑醇SC等9种药剂对小麦条锈病菌的EC50<1 mg/L。19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为13.33%~91.26%,其中,250 g/L丙环唑EC、430 g/L戊唑醇SC、50%叶菌唑WG、25%三唑酮WP和30%丙硫菌唑SC等5种药剂平均防效高于80%。【结论】结合室内毒力测定EC50与田间防效,筛选出250g/L丙环唑EC、430 g/L戊唑醇SC、50%叶菌唑WG、30%丙硫菌唑SC、12.5%氟环唑SC和250 g/L粉唑醇SC等6种药剂为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推荐最低使用量依次分别为62.55 g/hm^(2)、80.70 g/hm^(2)、62.55 g/hm^(2)、75.00 g/hm^(2)、23.40 g/hm^(2)和93.75 g/hm^(2)。
阳光俊陈小均程冰姚令陈文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菌杀菌剂毒力防效
云贵川地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群体遗传分析
2024年
云贵川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明确我国云贵川地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遗传结构和菌源交流关系,对该地区及流行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22年采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的203株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25对KASP-SNP引物完成基因型分析。根据KASP-SNP分子数据进行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群体与云南中部群体分布更相似,遗传距离更近。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除四川盆地群体外,其他群体的遗传结构相似。主成分判别分析进一步说明四川盆地群体相对独立,与其他群体菌源交流较少,除四川盆地群体外的各群体之间存在频繁的菌源交流。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群体与云南东北部-凉山州群体FST最大,为0.043,两者遗传差异最大。贵州西部群体与云南中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低,为0.003。通过基因流分析显示,各群体之间基因流(Nm)均大于4,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四川盆地群体与贵州西部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527和0.487。本研究证明我国云贵川地区内部既存在频繁的菌源交流,又存在相对独立的地区,云南和贵州的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可能作为1个大群体在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中发挥作用。
张志博刘迪刘瀚铮张思玥赵璟琛张吉光李宇翔胡小平商文静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被引量:8
2024年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和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和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和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和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
白斌张怀志杜久元张晓洋何瑞伍玲张哲张耀辉曹世勤刘志勇
关键词:普通小麦条锈菌基因聚合持久抗性
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3
2024年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刘万才李跃王保通李好海冯小军刘媛彭红吕国强张光先王玲赵中华王晓杰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条锈菌绿色防控

相关作者

曹世勤
作品数:177被引量:683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菌 抗条锈性
彭红
作品数:28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研究主题:小麦条锈病 绿色防控 特点及原因分析 小麦 主要病害
王海光
作品数:117被引量:60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菌 植物病害 严重度 苜蓿
马占鸿
作品数:281被引量:1,235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菌 小麦条锈病菌 玉米 小麦
康振生
作品数:718被引量:3,461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小麦条锈菌 条锈菌 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