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本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比例的差异。方法:设立健康组和SLE组,分别收集其粪便提取DNA并扩增纯化,利用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样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测序16S r DNA,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比例差异。结果:通过16S r DNA进行T-RFLP测序结果显示,健康组和SLE组肠道微生物群落有所不同,SLE组厚壁菌(Firmicutes)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在微生物群落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来预防和治疗SLE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目的】了解危害核桃果实青皮的核桃举肢蛾和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方法】采用基于16S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技术分析2种害虫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特征。【结果】1)PCR-DGGE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细菌主要有沃尔巴克氏体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根瘤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其中沃尔巴克氏体属是优势菌群,占测得序列的40.0%;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主要有沃尔巴克氏体属、肠球菌属、根瘤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其中肠球菌属是优势菌群,占测得序列的62.9%。2)DGGE条带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中,72.5%的菌株属变形菌门,12.5%的菌株属于厚壁菌门,15.0%的菌株属于拟杆菌菌门。桃蛀螟幼虫肠道中,37.0%的菌株属于变形菌门,63.0%的菌株属于厚壁菌门,未检测到拟杆菌门细菌。3)T-RFLP分析显示76 bp和122 bp T-RFs分别是桃蛀螟和核桃举肢蛾幼虫肠道的优势菌群,T-RFLP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显示核桃举肢蛾和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地分为2类。4)PCRDGGE和T-RFLP 2种方法均显示核桃举肢蛾幼虫与桃蛀螟幼虫肠道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种类组成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初步揭示了危害核桃果实的2种不同食性昆虫幼虫肠道细菌组成特点,可为进一步探讨其肠道微生物与其食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是一项在监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变化中被普及的高通量指纹图识别技术,在信息获取与分析强度上的兼容性使之能被广泛运用。应用T-RFLP技术对环境中总微生物进行16S r RNA基因的分析,从而对样本间是否具有相同来源或对样本的归属地进行快速、准确的判定,可为刑事侦查提供有力的证据技术支持。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方法,检测工程土壤细菌。方法:以深圳和香港两地不同土层(0.5,10,20和30 m)的工程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取并纯化总DNA,利用细菌16S r DNA基因通用引物8f-FAM/1492r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分别用HhaⅠ、HaeⅢ和Msp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酶切产物经毛细管电泳测序,序列上传至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比对分析,香港段土壤中大约存在细菌141属,235种;深圳段大约存在132属,206种;32个细菌种属只在香港土壤中有分布,3个细菌种属只在深圳土壤中有分布;植物病原细菌有14个种属。结论:建立的T-RFLP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地分析工程土壤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