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96篇“ PUNCTATUS“的相关文章
陆海转运应激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生理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为探究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在陆海转运应激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特征及响应机制。【方法】通过分析血浆皮质醇(Cor)和葡萄糖(Glu)浓度、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数目、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肝细胞凋亡率,比较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RAS)和深水网箱(OSCS)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对陆海转运应激的生理反应差异及响应机制。【结果】陆海接力运输前,OSCS养殖斑石鲷的RBC数目、Hb含量和Hct显著高于RAS养殖斑石鲷,其他指标间则无显著差异。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Hb含量、血浆Cor和Glu浓度、血浆和肝脏ALT、AST活性、肝脏CAT和GSH-Px活性、MDA含量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上升,肌糖原含量和肝脏SOD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OSCS养殖斑石鲷RBC数目、Hb含量、肝脏MDA和肝糖原含量、Glu浓度、血浆和肝脏中ALT和AST、CAT和GSH-Px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比例均显著低于RAS养殖斑石鲷。上述显著变化指标占全部指标的70.59%,且在差异性变化生理指标中,OSCS养殖斑石鲷运输结束后48 h,恢复正常状态,而RAS养殖斑石鲷则需要72 h。【结论】在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OSCS养殖斑石鲷具有更强的抗应激能力和更佳的生理状态。相关数据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高效转运和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谢婷王枫林段勇杰程浩关长涛闫冬春贾玉东
关键词:深水网箱运输应激血液生理生化肝脏功能
蠋蝽两种不同释放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控效果评价
2025年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的主要森林有害生物之一,一旦暴发成灾则会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蠋蝽作为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已大规模扩繁成功,近几年农林烟草行业都增加了对其的田间应用效果研究应用和推广,但是在林业上如何应用于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控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林间罩笼试验和林间直接释放试验分别明确了天敌蠋蝽5龄若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食物饱和情况下,蠋蝽5龄若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强,1号样地从首日的20.34%防治效果增加到49.09%;2号样地从首日的20.69%防治效果到3d后的41.82%;虽然1号样地和2号样地生境条件等差异明显,但在同一释放时间间隔内,蠋蝽5龄若虫对于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差异不显著。另外在自然条件下松林间释放蠋蝽5龄若虫后15d时可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校正防效高达63.91%,防治效果都显著优于释放7 d后的结果,表明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防控效果显著增强。本研究表明,天敌昆虫蠋蝽可实现对松林间的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潜能。
邓婉黄科胡倩李罗秀刘清袁洁李密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2025年
简述了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方式和育种技术,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作为斑点叉尾鮰主要生产国,其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提出,未来,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与生态平衡的融合,应深入研究分子育种技术、推进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及完善疫病防治体系,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孙斌华刘洪岩俞雅文张世勇张世勇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方式分子育种
盐度胁迫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及组织酶活性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盐度胁迫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性能、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等对数间距法设置6个盐度组(3.0、3.8、4.7、5.9、7.3、9.0)和1个对照组(盐度为0),每组3个重复。通过测量各组生长指标、4项理化指标及HE染色切片,评估其对不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当盐度为3.0、3.8、4.7时,鱼苗的生长性能及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鱼苗逐渐出现生长速度减缓、存活率降低现象,当盐度升至9.0时,存活率降至71%;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且当盐度为4.7时,SOD、CAT活性显著增强(P<0.05),分别为1163.918、88.039 U/mg prot;鳃、肾脏组织中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各盐度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随盐度升高均有明显升高(P<0.05);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切片结果显示,各组织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均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不论低盐、高盐胁迫,均会对鱼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肝脏组织对盐度胁迫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滩涂地区科学培育斑点叉尾鮰鱼苗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段永强刘洪岩王明华王明华苏超凡钟立强陈校辉张世勇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盐度胁迫抗氧化酶生理指标HE切片
基于Ecopath模型的瓯江口斑鰶、刀鲚和鮻的增殖生态容量评估
2025年
【目的】基于Ecopath模型对瓯江口斑鰶、刀鲚和鮻增殖生态容量进行评估。【方法】根据2021年3月、5月、8月和11月瓯江口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由24个功能组组成的瓯江口Ecopath模型,对瓯江口营养级结构和能量流动进行初步分析,并估算了斑鰶、刀鲚和鮻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瓯江口海域营养级范围为1.00~3.55,其中斑鰶的营养级为2.46,刀鲚的营养级为2.97,鮻的营养级为2.44,均属于较低营养级。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TPP/TR)为2.276,系统连接指数(CI)为0.367,系统杂食性指数(SOI)为0.217。斑鰶、刀鲚和鮻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0.0189、0.0379和0.0055 t/km^(2),根据模型估算的生态容量分别为0.070、0.065和0.132 t/km^(2)。【结论】该生态系统中有大部分营养物质未被利用,初级生产力利用效率低,系统成熟度不高;对比当前状态与模拟放流后系统状态,系统的TPP/TR、CI和SOI均无较大变化,即斑鰶、刀鲚和鮻具有较大增殖放流潜力。
章欣仪郑春芳秦松刘伟成张川范青松
关键词:生态容量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ECOPATH模型
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
2024年
为促进黄芪多糖在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参照农业农村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关于免疫调节剂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SOP开展了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明显提高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细胞吞噬活性,并在Ⅲ期临床中发现黄芪多糖不仅可增强斑点叉尾[鱼回]免疫,提高其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还可促进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效果最优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安全性临床评价发现每日投喂20 mg/kg鱼体重的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无害。上述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中,建议饲料中每日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
程安达艾晓辉于江杨移斌
关键词:黄芪多糖药效学安全性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dotted gizzard shad(Konosirus punctatus)based on RAD-seq
2024年
To maintain,develop and rationally utilize marine organisms,understanding their genetic structure and habitat adaptation pattern is necessary.Konosirus punctatus,which is a commercial fish species inhabiting the Indo-west Pacific Ocean,has shown an obvious annual global capture and aquaculture production decline due to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In the present study,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was used to describe its genome-wid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panel(SNPs).Among 146 individuals collected at nine locations scattered in China,Korea and Japan,a set of 632,090 SNPs were identified.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K.punctatus individua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significant genetic clusters.Meanwhile,potenti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pulation of K.punctatus was found.Treemix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ene flow existed among sampling locations of K.punctatus,especially from southern Japan to others.Moreover,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habitat adaptations of K.punctatus were identified,which are involved in divers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K.punctatus includ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e.g.,KIDINS220,PAN3),substance metabolism(e.g.,PGM5)and immune response(e.g.,VAV3,CCT7,HSPA12B).Our findings may aid in understanding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local adaptation of K.punctatus,which is beneficial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units of K.punctatus,guiding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with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daptative mechanisms of other marine organisms to the environment.
Ying PengYifan LiuJiasheng LiKun ZhangXun JinSixu ZhengYunpeng WangZhenming LuLiqin LiuLi GongBingjian Liu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游泳行为对比分析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远海养殖科学放养和大型养殖设施精准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同一规格[(250.00±14.00)g]的三种适养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检测装置,在(24.00±1.08)℃条件下,观察分析三种鱼类的摆尾频率(TBF)、摆尾幅度(TBA)、运动步长(SL)和摆尾时间百分比。结果发现,许氏平鮋的TBF最大,SL最小;云龙石斑鱼的TBA最小;斑石鲷的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大;且三种鱼类的TBF和SL在1~5 BL/s流速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3和5 BL/s流速下摆尾时间百分比和2~4 BL/s流速TB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鱼类的TBF、TBA和SL同流速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摆尾时间百分比均随着流速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在1~4 BL/s流速下的TBF、TBA、SL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许氏平鮋在3~4 BL/s流速下三种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三种鱼类的摆尾时间百分比与其他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三种鱼类伴随着流速增加,其游泳行为指标皆呈现显著规律性变化,许氏平鮋TBF、TBA和SL之间只在高流速呈现显著相关性,预示相较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其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两种鱼类的游泳行为策略来应对低流速的水流环境。
刘铠源段勇杰程浩吕俊贤谢婷李娟关长涛关长涛
斑石鲷消化系统早期发育规律研究
2024年
为系统揭示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阶段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结构变化的规律,本研究对1~49日龄的斑石鲷仔、稚、幼鱼进行了连续组织学切片实验分析。结果显示,1日龄的斑石鲷初孵仔鱼的消化道位于卵黄囊内侧,且仅为一条简单的管状结构。根据斑石鲷消化系统发育的状况,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3日龄,消化系统尚处于未分化的原始阶段,此时的斑石鲷口裂封闭,仅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呈现完全的内源性营养;4~20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处于拥有基本的摄食、消化与吸收能力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斑石鲷口裂开启,卵黄囊逐步消失,肝胰脏快速发育成型,逐步拥有消化食物的能力,由此开始向外源性营养转变;21~35日龄,消化系统进一步发育,胃腺出现,形成结构完整的消化系统,此后斑石鲷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仅有细胞规模上的增长,不再出现结构上的质变。
陈宵李军姬广磊王雨福马玉婷肖志忠肖志忠连昌连亚明杨理忠
关键词:早期发育阶段组织学
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索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绿色、经济养殖模式,并为其养殖过程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了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斑点叉尾鮰分为有机肥组(Y)、无机肥组(W)与对照组(D)共3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出肠道内容物,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施肥后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均有所降低。在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对照组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施肥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施肥组中以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为优势菌属;其中,无机肥组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中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高于施肥组(p<0.05)。经3组菌群差异性分析,无机肥组鱼体肠道中的乳酸菌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组中的链球菌属显著下调,降低了斑点叉尾鮰的发病机率。研究表明,在斑点叉尾鮰养殖中混合施加有机与无机肥料,能有效促进其健康生长。
徐静雯钟立强张世勇刘洪岩陈校辉王明华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有机肥无机肥

相关作者

刘云焕
作品数:40被引量:109H指数:8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早寒武世 PUNCTATUS 早寒武世早期 寒武纪 化石
李勇
作品数:57被引量:520H指数:13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西秦岭 早寒武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东天山 磷酸盐化
邵铁全
作品数:41被引量:343H指数:9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早寒武世 寒武纪 磷酸盐化 早寒武世早期 化石
陈昌福
作品数:1,098被引量:2,121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产养殖动物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业 水产动物 鱼类
李军
作品数:280被引量:1,02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精子 试剂盒 条石鲷 牙鲆 海洋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