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篇“ PAP法“的相关文章
- GPO-PAP法检测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PO-PAP)法测定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回收试验、重复性试验、干扰试验、线性试验对该方法学进行评价,并应用该方法对本血站的冰冻红细胞产品进行甘油残留量抽检验证。结果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99.7%;重复性试验批内CV<5%;干扰试验显示Hb≤10.0 g/L,对本方法结果无干扰;线性试验表明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8);该方法对本血站的冰冻红细胞产品的甘油残留量抽检结果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要求。结论该方法准确快捷,容易操作,解决了传统方法测定甘油残留量的不足,值得推广。
- 谢旭桥沈爱文邓永聪邝劭榆
- 肌氨酸氧化酶PAP法测定血清肌酐浓度
- 2000年
- 赖泽仁刘红春张愔于丽莉
- 关键词:肌酐血清诊断
- PAP法与PAAP法结合的双重免疫染色技术
- 1998年
- 介绍在同一切片上显示两种抗原物质在同一结构内比较分布的一种双重免疫染色技术。实验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作为第一染色序列,用碱性磷酸酶标A蛋白(PAAP)法作为第二染色序列,最终分别产生深棕褐色和紫蓝色反应产物。其特点在于利用A蛋白能与IgG抗体分子Fc段牢固结合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在进行第二序列反应显色的同时,使第一序列反应产物的染色强度得以增加。结果表明,此技术能反差鲜明地显示含有不同物质的两种细胞在同一区域内的比较分布。
- 刘能保刘爱民张敏海刘少纯李宏莲戴晓莉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A蛋白PAP法
- 大鼠心内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PAP法和IGSS法研究
- 1998年
- 应用Sternberger PAP法和Danscher免疫金银法(IGSS法),在SD大鼠心脏石蜡切片,对心内P物质(SP)神经节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发现:在大鼠心内存在许多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在心房后壁存在少数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通常多为椭圆形中小细胞,与感觉传导有关。IGSS法比PAP法更为敏感。
- 祝善乐宋本才殷树仪范玉华王健本
- 关键词:心脏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神经元PAP法
- 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雏鸭体内鸭肝炎病毒的定位检测被引量:8
- 1998年
- 本实验运用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动态研究病毒在雏鸭体的分布以及病毒与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3小时,雏鸭心肌、肝、脾、胰、腿部肌肉、大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PAP染色的特异棕黄色产物。除胰脏组织切片的PAP反应性在感染后168小时达到最高外,上述其他组织的最高PAP反应性均在感染后24小时;对同期的不同组织切片比较观察发现,肝、腺、胰外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腿部肌肉细胞的PAP反应性比心肌及大脑神经元细胞的PAP反应性强。由此表明,鸭肝炎病在感染后3小时达全身化,并主要侵害肝、脾、肾、胰及腿部肌肉,继而引起相应的变化。辣根过氧物酶-抗辣根过氧化酶法(PAP)是目前公认的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之五。有资料表明,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各种病原微生物、肿瘤性抗原及其他生物性抗原物质的定位检测,还可同时进行H.E或细胞核染色,对相关的组织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因而,PAP法被广泛用于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各种抗原物质的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尤其是鼠源性PAP单抗试剂的推广应用,PAP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大大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据此,本研究在建立雏鸭病毒性肝炎疾?
- 程国富周诗其熊道焕胡薛英
- 关键词:鸭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PAP法外分泌腺
- 大鼠心内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PAP法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应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心内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鼠心脏心房后壁和心传导系统中的心内神经节内,存在着血管活性肠肽免疫活性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多为梭形或圆形,大小中等,并对它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 祝善乐李光千王健本赵小明
-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免疫组织化学心脏
- 北京鸭下丘脑与摄食行为的关系 Ⅱ.5-羟色胺样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PAP法研究被引量:5
- 1998年
- 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了经秋水仙素预处理的北京鸭下丘脑内5-羟色胺(5-HT)样神经元的分布。结果,5-HT样神经元仅散在分布于下丘脑室周器(paraventricularorgan,PVO)内,下丘脑室周器腹侧部的5-HT样神经元数量多于背侧部;阳性反应细胞体呈多角形、椭圆形或棱形,常聚集在血管周围,有突起伸向第Ⅲ脑室内表面。推测北京鸭下丘脑室周器存在含5-HT的触液神经元。
- 陈耀星滑静杨佐君邓泽沛王子旭
- 关键词:触液神经元下丘脑北京鸭
- 脑啡肽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被引量:1
- 1997年
-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亮氨酸-脑啡肽(L-ENK)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TMJ)内的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TMJ囊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均见L-ENK阳性纤维分布,并以细枝丛状分布多见;关节囊滑膜下层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最高,并可见丛状结构突向滑膜层;关节囊外侧壁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相似,关节盘中部未见阳性纤维分布。
- 刘静徐樱华李云庆邢飞跃范学斌
- 关键词:亮氨酸脑啡肽神经纤维颞下颌关节PAP法
- 大鼠中缝背核至尾壳核的SOM能投射——HRP法与PAP法的联合研究
- 1997年
- 采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至尾壳核的SOM能纤维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将HRP注射至尾壳核,并用HRP_PAP法联合应用技术后,在大鼠中缝背核内均可见到明显的双重染色胞体,即HRP_SOM双标记核周体,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这类细胞主要位于中缝背核尾侧部,且缝际区多于外侧区。表明中缝背核至尾壳核的投射,含有生长抑素样纤维。此外,在该核内还可见到数量不等的HRP和SOM能单标记细胞,它们散布在双标记细胞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大鼠尾壳核接受中缝背核的传入投射,该投射纤维呈现SOM样免疫反应。
- 袁华
- 关键词:中缝核尾状核
- 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雏鸭体内鸭肝炎病毒的定位检测被引量:17
- 1996年
- 本实验运用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动态研究病毒在雏鸭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与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3h,雏鸭心肌、肝、脾、肾、胰、腿部肌肉、大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PAP染色的特异性棕黄色产物,除胰脏组织切片的PAP反应性在感染后168h达到最高外,上述其他组织的最高PAP反应性均在感染后24h;对同期的不同组织切片比较观察发现,肝、脾、胰外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腿部肌肉细胞的PAP反应性比心肌及大脑神经元细胞的PAP反应性强。由此表明,鸭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h达全身化,并主要侵害肝、脾、肾、胰及腿部肌肉。
- 程国富胡薛英周诗其熊道焕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PAP鸭病
相关作者
- 胡家荦

- 作品数:24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HRP法 P物质 免疫反应神经元 中脑 中缝背核
- 周兰仙

- 作品数:25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HRP法 P物质 HRP 上丘 中脑
- 祝善乐

- 作品数:27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心内神经节 心脏 免疫组织化学 雌性大鼠 雌激素受体
- 卢守祥

- 作品数:9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安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PAP法 ABC法 背海马 CCK 5羟色胺
- 王健本

- 作品数:43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心脏 心内神经节 神经节 组织化学 CG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