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09 篇“ P53蛋白 “的相关文章
一种抗P 53 蛋白 的抗体、肿瘤诊断产品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P 53 蛋白 的抗体、肿瘤诊断产品及其应用,涉及抗体技术领域。其包括如SEQ ID NO:14所示的重链可变区中的重链互补决定区,和如SEQ ID NO:15所示的轻链可变区中的轻链互补决定区。抗体可以用于... 付康 赵逸堃 胡均安靶向突变p 53 蛋白 的抗肿瘤药物 被引量:2 2024年 p 53 蛋白 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突变后的p 53 蛋白 不仅具有显性负性效应(dominant negative effect,DN)抑制野生型p 53 蛋白 功能,而且还通过功能获得性效应(gain of function,GOF)调节细胞代谢、侵袭、迁移等方式促进肿瘤的发生。p 53 蛋白 在超过50%的肿瘤组织中发生突变,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特异性药物靶点。因此,针对突变p 53 蛋白 开发新型抗癌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突变p 53 蛋白 表面较为光滑,缺乏药物结合口袋,使其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成药的靶点。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突变p 53 蛋白 结构的深入了解,许多靶向突变p 53 蛋白 的小分子化合物被报道并在体外展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多款基于突变p 53 蛋白 研发的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靶向p 53 蛋白 治疗肿瘤的直接和间接策略进行综述,重点针对突变p 53 蛋白 重激活剂与降解突变p 53 蛋白 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开发靶向突变p 53 蛋白 药物的创新提供帮助。 王若亚 张鸳 张继虹 俞飞关键词:P53蛋白 癌症治疗 抗癌药物 胃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与p 53 蛋白 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 2024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胃癌患者中EB病毒感染情况和p 53 蛋白 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分析EB病毒相关性胃癌的病理形态及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期分型、分化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HER2表达、Ki-67表达等临床病理特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 53 蛋白 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01例胃癌标本中检测出12例感染EB病毒(11.9%),与EB病毒非相关性胃癌相比,EB病毒相关性胃癌分化程度低,远处转移多见(χ^(2)=3.53 ,P <0.05),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中p 53 蛋白 的表达率显著高于EB病毒非相关性胃癌(91.7%∶56.2%,χ^(2)=10.871,P <0.05)。结论与EB病毒非相关性胃癌相比,EB病毒相关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同时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中p 53 蛋白 过表达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袁敏 朱心怡 郑佳谊 许青关键词:EB病毒 胃癌 P53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乳腺癌患者HP V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p 53 蛋白 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 V)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p 53 蛋白 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其是否感染HP V分为感染组(n=91)和未感染组(n=89),比较2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p 53 蛋白 表达水平、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以及2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p 53 蛋白 表达水平。结果感染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与未感染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感染组淋巴结转移占65.93%,高于未感染组的43.82%(χ^(2)=8.890,P <0.01)。感染组累积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26%、66.13%,低于未感染组的95.16%、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5.766、13.220,P 均<0.001)。感染组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 53 蛋白 表达水平分别为0.58(0.45~0.60)、0.24(0.21~0.28),未感染组分别为0.42(0.35~0.46)、0.21(0.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25、2.923,P 均<0.0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的p 53 蛋白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乳腺癌患者HP V感染率较高,HP V感染可能促使p 53 蛋白 突变,促进乳腺癌恶性发展。 关津京 崔珂珂 张绍星 薛小青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临床病理特征 P53 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与膀胱癌组织cyclinD1、P 53 蛋白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 V)16/18感染与膀胱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D1)、P 53 蛋白 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62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半定量积分方法,检测HP V16/18、cyclinD1和P 53 蛋白 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THP V16/18与cyclinD1、P 53 蛋白 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HP V16/18、cyclinD1和P 53 蛋白 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5);HP V16/18、cyclinD1和P 53 蛋白 阳性率病理分级高、临床分级高、有远处转移的膀胱癌组织分别高于病理分级低、临床分级低、无远处转移的膀胱癌组织(P <0.05);HP V16/18阳性组cyclinD1和P 53 蛋白 阳性率高于HP V16/18阴性组(P <0.05);膀胱癌组织中HP V16/18表达与cyclinD1表达无相关性(P >0.05),与P 53 蛋白 表达呈正相关(P <0.05)。结论 HP V16/18、cyclinD1和P 53 蛋白 均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HP V16/18可以影响P 53 蛋白 的表达,参与膀胱癌的进展。 韩腾飞 李武学 胡楠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膀胱癌 细胞周期蛋白D1 P53蛋白 p 53 蛋白 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浸润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2024年 背景胰腺癌相关死亡达恶性肿瘤死亡第3位.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可显著影响胰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抑癌基因p 53 突变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p 53 蛋白 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相关性尚无统一证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p 53 蛋白 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三项侵袭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2023-08-31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采用Meta分析评估p 53 蛋白 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的相关性,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有14项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胰腺癌组织p 53 蛋白 平均表达率为35.6%,p 53 蛋白 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侵袭特征显著相关:胰腺癌p 53 蛋白 高表达与低表达组相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发生的危险度比分别为:1.2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0-1.50]、1.23[95%CI:1.03-1.47]和1.22[95%CI:1.00-1.48].亚组分析显示,研究人群、样本量、和发表时间可影响总Meta分析结果.敏感性分析可改变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研究的总效应量,但不改变淋巴结转移的效应量.发表偏倚分析显示神经浸润研究存在发表偏倚,而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研究无发表偏倚.结论p 53 蛋白 表达是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神经浸润的危险因素,临床上检测癌组织p 53 蛋白 表达可为评估胰腺癌侵袭特征提供分子病理依据. 贾明昊 张石垒 刘铁兵 角逸飞 刘现立 刘江波关键词:胰腺癌 抑癌基因P53 淋巴结转移 神经浸润 META分析 基于p 53 蛋白 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2024年 p 53 蛋白 是一种关键的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因子,其在细胞应激反应时被激活,通过修复或清除受损细胞,从而防止细胞发生癌变。p 53 蛋白 在超过50%的恶性肿瘤中发生突变,是目前已知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最高的蛋白 之一。恢复p 53 蛋白 的肿瘤抑制功能一直是抗肿瘤研发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已有多款基于p 53 蛋白 的抗肿瘤治疗策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良好成效。从p 53 蛋白 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入手,主要总结了基于p 53 蛋白 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研究进展,包括恢复mutp 53 蛋白 功能、降解mutp 53 蛋白 、靶向p 53 蛋白 的负调控因子,以及基于p 53 蛋白 的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旨在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新的创新思路。 张涵 李文芳关键词:P53蛋白 抗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表达特点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4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两组患者行乳腺穿刺病理活检,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表达;收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内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1 a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患者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锌指蛋白 44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均P <0.01)。组织学分级Ⅱ级、有淋巴结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织学分级Ⅰ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 53 蛋白 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织学分级Ⅰ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P <0.05)。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脉管内浸润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预后不良组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 53 蛋白 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 <0.01)。预后不良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Ⅱ级比例、有脉管内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级比例、无脉管内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 <0.01)。年龄、肿瘤直径在不同预后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组织学分级、脉管内浸润、淋巴结转移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p 53 蛋白 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60),其次为p 53 蛋白 、雄激素受体、锌指蛋白 44单独检测。结论三阴性� 胡晓林 韩正祥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雄激素受体 P53蛋白 预后 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表达检测及与HP V感染的关系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Ki-6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β-连环蛋白 和P 53 蛋白 表达水平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P V)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3年6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取乳腺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乳腺正常组织(距癌边缘>2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表达,采用二代捕获杂交法检测HP V感染,分析乳腺癌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表达,以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HP V感染差异。结果 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050、40.840、66.878、38.615,P 均<0.05)。低分化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6、18.53 2、13.221、13.197,P 均<0.05)。TNM分期Ⅲ~Ⅳ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4、24.446、17.437、11.951,P 均<0.05)。肿瘤直径≥2 cm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乳腺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756、9.006、23.083、13.079,P 均<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Ki-67、HER-2、β-catenin、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48、29.206、16.254、11.935,P 均<0.05)。HP V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3%,其中HP V 16感染23例,HP V 18感染12例;低分化乳腺癌组织HP V感染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70, P <0.05)。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HP V感染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χ^(2)=21.759,P <0.05)� 翟晓建 倪鸣 李乐 张浩关键词: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Β-连环蛋白 P53蛋白 p 53 及突变型p 53 蛋白 表达与肺癌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性2024年 目的探究p 53 及突变型p 53 (mutp 53 )蛋白 在肺癌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肺部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2例纳入感染组,无肺部感染患者38例纳入无感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所有入组患者p 53 及mutp 53 蛋白 表达,采用Sp earman相关性分析p 53 、mutp 53 表达与肺部感染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p 53 蛋白 阳性及mutp 53 蛋白 对肺癌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mutp 53 蛋白 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感染组(P <0.05);Sp 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 53 蛋白 阳性(r=0.685)及mutp 53 蛋白 阳性(r=0.577)与肺癌患者肺部感染呈正相关(P <0.05);ROC曲线显示p 53 蛋白 阳性及mutp 53 蛋白 阳性预测肺癌并发肺部感染的AUC分别为0.819、0.783,敏感度为80.70%、77.35%,特异度为78.56%、75.25%。结论肺癌并发肺部感染患者p 53 蛋白 阳性及mutp 53 蛋白 阳性率均高于肺部无感染患者,对预测肺癌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陈廷安 赵凌燕 范文川 李星兵 江小林关键词:肺癌 肺部感染 P53
相关作者
何安光 作品数:106 被引量:353 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肺肿瘤 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P53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Β 王立东 作品数:536 被引量:1,980 H指数:2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食管癌 食管肿瘤 食管癌高发区 贲门癌 食管 王东 作品数:415 被引量:2,461 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APE1 骨肉瘤 预后 骨肿瘤 肿瘤标志物 姜彦多 作品数:105 被引量:414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 研究主题: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表达 肺癌 P53蛋白 赵仲生 作品数:195 被引量:825 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预后 胃癌组织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