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6篇“ MALONALDEHYDE“的相关文章
丙二醛对豆粕蛋白质氧化的影响及茶多酚的缓解作用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丙二醛(MDA)对豆粕蛋白质氧化的影响以及茶多酚(TP)的缓解作用。[方法]将新鲜豆粕分为8个处理组,分别采用0、0.1、1、10 mmol·L^(-1)MDA和0、0.1、1、10 mmol·L^(-1)MDA+0.6 mg·mL^(-1)TP进行处理,测定豆粕中的羰基、巯基、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结果]随着MDA浓度的升高,豆粕中羰基含量逐渐增加(P<0.05),巯基、总巯基基团、蛋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和豆粕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逐渐降低(P<0.05),色氨酸内源荧光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内源荧光λmax逐渐发生蓝移,且席夫碱荧光强度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当MDA浓度达1 mmol·L^(-1)时,豆粕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显著降低(P<0.05),豆粕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MDA浓度达10 mmol·L^(-1)时,豆粕羰基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豆粕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豆粕中的蛋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TP可减缓豆粕羰基含量的增加、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的减少、蛋氨酸含量的减少、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下降、豆粕中色氨酸内源荧光强度的降低和席夫碱生成量的增加。[结论]1 mmol·L^(-1)丙二醛可引起豆粕中的蛋白质氧化,造成豆粕蛋白质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下降,茶多酚则可有效缓解丙二醛诱导的豆粕蛋白质氧化及其体外消化率的下降。
宋娟娟谢婷刘文涵汪鹏王岩陈跃平周岩民
关键词:豆粕丙二醛茶多酚体外消化率
HPLC法测定食用动物油脂中丙二醛残留量被引量:2
2021年
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油脂中丙二醛残留量的方法。试样经三氯乙酸混合液提取,与硫代巴比妥酸(TBA)进行衍生化反应后,采用Thermo 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01 mol/L乙酸铵-甲醇(体积比65︰3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丙二醛在0.01~2.0μg/mL范围均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9;方法检出限为0.0064 mg/kg;3个不同水平(0.1,0.2和0.6 mg/kg)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7.41%~102.25%,RSD值为1.08%~2.15%。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佳等特色,适用于动物油脂中丙二醛残留量检测。
邹沫君陈诚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丙二醛残留量
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丙二醛
2021年
在pH3.8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丙二醛(MDA)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发生反应生成疏水性的苯腙,导致体系产生共振散射效应,体系在451 nm、493 nm处产生共振散射峰,据此建立一种用共振散射光谱测定MDA含量的方法。探讨缓冲溶液pH值及其用量、2,4-二硝基苯肼稀乙醇溶液用量和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体系的影响,优化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75~2.5μg/m L,相关系数(R2)为0.9929,检出限(3S/K)为0.025μg/m L。
郑春连黄胜银张迎春罗景鹏凌绍明
关键词:丙二醛共振散射光谱法2,4-二硝基苯肼
牛血红蛋白催化荧光猝灭法测定食用油中微量丙二醛被引量:4
2018年
在NH_3·H_2O-NH_4Cl缓冲溶液中,牛血红蛋白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氧化L-酪氨酸产生荧光,而丙二醛对该体系产生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一种用荧光猝灭法检测食用油中微量丙二醛的分析方法。在最佳试验条件下,体系的荧光强度变化量(ΔF)与丙二醛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08~5.83μg·m L^(-1),检出限为0.140μg·m L^(-1)。将方法应用于食用油中丙二醛的测定,测定结果的RSD为2.5%~3.6%,回收率在93.5%~106%之间。
刘佑成梁天真刘桂珍康鹏凌绍明
关键词:丙二醛荧光猝灭法催化食用油
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自由基代谢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自由基代谢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利拉鲁肽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2只,后4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大小,取脑组织制备成10%匀浆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qPCR)检测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SOD活性降低(95.49±8.16)Mu/L,MDA含量增加(8.15±1.14)μmol/L(P<0.05),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量增加(0.64±0.18、6.69±0.54)(均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利拉鲁肽可改善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14.45±1.88、12.52±1.49、10.6±1.35)分及减少脑梗死体积(128.1±12.6、105.8±11.7、92.6±10.3)mm^3(均P<0.05),脑组织SOD活性增加(104.89±8.38、112.17±9.35、120.2±10.2)Mu/L,MDA含量减少(7.66±1.23、7.04±1.08、6.49±0.97)μmol/L(均P<0.05),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量增加[(0.74±0.15、0.84±0.23、0.96±0.24)(8.15±1.56、8.94±1.61、9.89±1.78)](均P<0.05),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性。结论利拉鲁肽能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氧自由基浓度及上调VEGF表达改善脑灌注损伤。
李强方涛刘勇董银华崔晓旭田凤石
关键词:利拉鲁肽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内毒素在大鼠布加综合征模型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内毒素(ET)在大鼠布加综合征(BCS)肝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通过部分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BCS动物模型。所有实验大鼠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12只)、模型组(48只)和假手术组(48只),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又各分4个亚组(实验1、3、6、12周),每亚组12只大鼠。行DSA证实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抽取9只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及肝脏组织,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肝匀浆及血清中MDA、SOD及ET的表达量。通过Levene法检验所测数据符合方差齐性后,以方差分析比较组内、组间的差异,采用LSD法行组内、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法行MDA、SOD及ET相关性分析。 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肝匀浆及血清中各时间点的MDA、SOD、ET值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中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DA:肝匀浆F值分别为52.906、219.016,血清分别为21.573、43.878;SOD:肝匀浆F值分别为22.927、19.317,血清分别为10.841、31.643;ET:肝匀浆F值分别为33.588、105.515,血清分别为40.832、46.323;P值均〈0.05)。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肝匀浆MD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6,P=0.001),血清M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65,P=0.139);模型组肝匀浆及血清SOD及ET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OD:F值分别为17.053、7.903;ET:F值分别为19.870、39.372;P值均〈0.05),两者在肝匀浆及血清中含量均从术后1周开始逐渐上升,6周达峰值,第12周稍下降。模型组各时间点肝匀浆MDA及ET较假手术组上升值均高于血清中相应上升值。模型组肝匀浆及血清中MDA与SOD均为负相关(r分别为-0.814、-0.591,P均为0.001)、与ET均为正相关(r分别为0.761、0.422,P分别为0.004、0.001),SOD与ET均为负相关(r分别为-0.726、-0.490,P均为0.001)�
朱楠成德雷方伟伟吕维富
关键词:内毒素类氧自由基布加综合征
甲强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中丙二醛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后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的影响。方法该试验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进行。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30只。A组单纯全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B,C组采用Allen's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C组首计量以30 mg/kg甲基强的松龙尾静脉注射,余计量以5.4 mg/(kg·h),每4 h静脉给药1次,24 h给完,A、B组以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计量同C组。术后24 h,48 h对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损伤脊髓病理观察。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血清MDA含量。结果 BBB评分A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19.60±0.97),(19.90±0.74);B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0.80±0.63),(1.00±0.94);C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2.40±1.07),(2.60±0.97)。经比较C组与B组,在运动功能恢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明显优于B组。血清MD含量变化不同时间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浓度(ng/m L),A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2.45±0.23),(2.46±0.26);B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6.25±0.59),(6.74±0.31);C组中24 h与48 h亚组分别为(4.53±0.43),(4.44±0.50)。B组血清中MDA含量较A和C组明显增高(P<0.01),C组血清中MDA含量较A组明显增高(P<0.05)。C组大鼠在损伤后24 h,48 h后BBB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血清中的MDA浓度较A组均明显升高,而C组血清的MDA浓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中MDA显著升高,早期应用大剂量MP后血清MDA明细降低,提示早期大剂量的MP治疗对脊髓急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胡雪峰郭鹏年姜霁哲刘瑞
关键词:脊髓损伤丙二醛
炭疽叶枯病菌诱导的不同苹果种质中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以苹果品种‘秦冠’、‘富士’及二者的杂交种‘QF-2’为试材,室内接种炭疽叶枯病菌,发现前者表现为感病,后二者均表现为抗病。接种后的0~4d内,寄主叶片内的SOD、POD、CAT活性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接种1d后出现峰值,且在抗病种质上明显高于感病种质。PPO活性在接种后也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感病种质‘秦冠’的上升速度较快,峰值出现较早。对三份种质来说,受病原菌的诱导,MDA含量均在接种1d后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但其含量变化与种质间的抗性水平差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孔祥华侯董亮张伟田义轲刘源霞王彩虹
关键词:苹果防御酶丙二醛
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及丙二醛含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及丙二醛(MDA)含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ARDS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0~10分、>10~20分和>20分3组,比较不同APACHE-Ⅱ分值间CRP/ALB比值及MDA含量的差异。观察CRP/ALB比值及MDA含量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将入选患者根据随访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之间APACHE-Ⅱ评分、CRP/ALB比值及MDA含量的差异。结果随APACHE-Ⅱ评分升高,CRP/ALB比值、MDA含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CRP/ALB比值、MDA含量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7、r=0.875,P<0.001);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CRP/ALB比值和MD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CRP/ALB比值、MDA可以反映ARDS严重程度,并对判断ARDS患者预后有意义。
卢婷朱泽湘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丙二醛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运动食品中的丙二醛
2017年
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运动食品中丙二醛的方法。样品经三氯乙酸混合提取液提取后,与TBA在90℃温度下衍生20 min。以乙酸铵(20 mmol/L)-乙腈(30∶70,V/V)作为流动相,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表明,丙二醛标液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2,检出限为0.02 mg/kg,定量限为0.06 mg/kg。加标回收率的添加浓度为1.0,5.0和10.0 mg/kg,加标回收率达到90.4%~93.1%(n=5)。通过模拟样品酸败的过程,与过氧化值相比,丙二醛值更能反应样品的氧化程度。
韩学民贾健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运动食品丙二醛

相关作者

石锦江
作品数:82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研究主题:诊治 犬细小病毒 大熊猫 麻醉 动物医学
刘芳
作品数:342被引量:1,729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紫花苜蓿 配施 磷 潮土 烤烟
魏传斌
作品数:32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
研究主题:红小豆 白叶枯病 脱毒苗 水稻白叶枯病 植株
彭广能
作品数:417被引量:70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大熊猫 宠物 诊治 兽医 奶牛
谭健民
作品数:14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家兔 脂质过氧化 血脂 高脂血症 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