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55篇“ CT后处理技术“的相关文章
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0月冠县新华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PHC患者,均行64排CT检查和术病理检查,比较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PHC不同临床分期影像学表现和64排CT后处理技术与术病理检查诊断PHC情况,分析64排CT后处理技术与术病理检查诊断PHC临床分期符合情况。结果 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PHC T1或T2期患者各影像学表现占比均低于T_3或T_4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疑似PHC患者中,经术病理检查确诊PHC患者71例(88.75%),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PHC患者72例(90.00%)。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PHC的敏感度为98.59%,特异度为77.78%,准确率为96.25%,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87.50%。64排CT后处理技术与术病理检查诊断PHC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03,P <0.05)。64排CT后处理技术与术病理检查诊断PHC临床分期总符合率为91.55%。结论 64排CT后处理技术诊断PHC及其临床分期准确率较高,与术病理检查诊断一致性好。
宋士磊
关键词:肝癌64排CT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眼眶外伤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5年
对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实施不同的CT诊断方法,再比较诊断效果。方法 80例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入组。本次研究从2023年10月开始,截止于2024年10月。所有病患均接受常规CT诊断方法和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表现。结果(1)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80例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中有64例阳性和16例阴性。常规CT检查结果显示:80例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中有阳性55例、阴性25例,敏感度经计算=70.31%,特异度经计算=37.50%,准确性经计算=63.75%,误诊率经计算=62.50%,漏诊率经计算=29.69%。MSCT后处理技术检查结果显示:80例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中有阳性63例、阴性17例,敏感度经计算=96.88%,特异度经计算=93.75%,准确性经计算=96.25%,误诊率经计算=6.25%,漏诊率经计算=3.13%。通过上述数据得知,MS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常规CT诊断,P<0.05。(2)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发现,MS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存在不同之处。结论 对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实施MSCT后处理技术,最终发现其临床应用价值比常规CT更高;MS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在诊断高度疑似眼眶外伤性骨折的病患时表现不同影像特征。
张俊明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常规CT临床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眼眶外伤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外伤性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眼眶外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各患者先实施常规CT检查,进行MSCT后处理技术检查,统计所有患者CT检查征象,比较常规CT与MS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并以手术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眼眶外伤性骨折患者在CT检查下的直接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检出65例(85.53%);纳入研究的76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间接征象:眼睑、鼻根、颜面部软组织肿胀56例(73.68%),眼睑、鼻根、颜面部皮下积气53例(69.74%),内直肌、下直肌增粗或移位42例(55.26%),筛窦小房变形41例(53.95%),筛窦积血35例(46.05%),上颌窦积血32例(42.11%),眶内脂肪疝30例(39.47%),眶内积气34例(44.74%),眼睑异物16例(21.05%),球脂肪间隙模糊27例(35.53%)。常规CT与MSCT后处理技术对不同部位与不同类型眼眶骨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CT后处理对各部位与各类型的总检出率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后处理技术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常规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不同部位与不同类型眼眶外伤性骨折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可显著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张文伟安楠
关键词:图像后处理骨折部位骨折类型
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前应用X线技术,观察组术前应用CT后处理技术,同时利用2种诊断方式进行踝关节骨折诊断及参且手术治疗效果评估。比较2组患者术前踝关节LangeHansen骨折分型、术1d解剖复位及内固定情况,评估2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及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探查结果显示,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存在旋前外展型(PAB)骨折7例,旋前外旋型(PER)骨折4例,旋内收型(SAB)骨折8例,旋外旋型(SER)骨折11例,术前观察组CT后处理技术、对照组X线探查踝关节Lange-Hansen骨折分型结果准确性分别为93.33%、80.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1d观察组利用CT后处理技术发现内固定适宜和解剖复位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技术,CT后处理技术诊断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分型准确率较高,可辅助完成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刘洪业张翔海汪肖玮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CT后处理技术X线片
CT后处理技术重建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CT后处理技术重建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常规CT扫描5具小牛腰椎,利用CT后处理技术重建终板并测量5个标准化测试位点的平均CT值,接着将腰椎分解成30个游离椎体,在骨性终板的标准化测试位点上使用直径5 mm的平底压头,以12 mm/min的速率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并根据载荷位移曲线确定每个测试位点的失效载荷值以计算抗压强度,使用组内相关系数验证测量结果一致性,应用相关性检验分析重建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结果小牛椎体测试位点的重建CT值与抗压强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对应测试位点的重建CT值和抗压强度具有强相关性(r>0.8,P<0.01)。结论CT后处理技术重建终板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术前评估终板强度的参考指标。
吴研飞马剑雄卢斌王颖柏豪豪靳洪震马信龙
关键词:CT终板CT值生物力学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眼眶外伤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外伤性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眼眶外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眼眶外伤性骨折检出率、诊断错误率和符合率。结果观察组共检出骨折患者49例,未检出1例,检出率98%、未检出率2%;对照组共检出骨折患者41例,未检出9例,检出率82%、未检出率18%;观察组检出率比对照组高,未检出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外伤性骨折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判断患者外伤性骨折类型。
红宇王睿君赵盛郭秀玲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CT后处理技术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术评估
2024年
目的探讨CT后处理技术评估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状态及相关并发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52例,均行CTV及滤器CT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评估下腔静脉滤器的位置、形态及有无并发症。结果52例患者滤器均未见主体或支脚断裂、下腔静脉狭窄。所有患者滤器位置正常,未见移位;36例患者滤器内未捕获血栓,16例患者滤器内捕获血栓。滤器脚穿透下腔静脉壁的程度为:0级14例,1级12例,2级26例。滤器发生轴向偏斜8例。结论CT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的形态、位置及有无并发症情况,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杨柠娜张靖陈涛戴维思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后处理技术下腔静脉滤器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2024年
探究对早期肺癌患者提供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份,患者数量为100例,将其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CT平扫;实验组CT后处理技术,分析对分析在相关指标处理的效果。结果 与平扫相比,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相关方面表现更佳,P<0.05。结论 在早期肺癌诊断当中,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李昊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句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因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行128层螺旋CT全肋骨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薄层多平面重组(TS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患者1~3个月内复查的肋骨骨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患者经复查随访或手术证实存在不全性肋骨骨折患者83例(143处)。首次诊断为不全性肋骨骨折者主要表现为肋骨内板或者外板凹陷、骨皮质翘起及细小骨折线。100例患者复查CT发现漏诊不全性肋骨骨折11处,其中5处首次诊断认为是呼吸或者运动伪影,其余6处CT多种后处理技术均未发现阳性征象。TSMPR诊断骨折阳性85例、骨折阴性15例、误诊10例、漏诊8例;CPR诊断骨折阳性86例、骨折阴性14例、误诊6例、漏诊3例;VR诊断骨折阳性64例、骨折阴性36例、误诊12例、漏诊31例;MIP诊断骨折阳性53例、骨折阴性47例、误诊15例、漏诊45例。CPR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后处理方法,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其他后处理方法,且Kappa值较高。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PR对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诊断中效能优于VR、TSMPR、MIP,可作为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首选后处理方法。
朱丽丽郑玉飞徐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肋骨骨折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X射线在诊断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分析采取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X射线在诊断四肢骨折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计划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纳入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0例四肢骨折病人,对比采取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X射线的诊断效果。结果 和常规的X线检查进行比较,采取多层螺旋CT 以及相应的处理技术检查整体的准确度、敏感度都比较高,而在漏诊率方面较低,相应的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于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方式,对于四肢骨折诊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华玉珍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X射线四肢骨折

相关作者

贺长斌
作品数:16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炎性假瘤 16层螺旋CT 影像诊断 磁共振 CT后处理技术
刘永才
作品数:24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侧胸 喉功能保留 舌骨 并发症 食管异物
朱勇
作品数:20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襄樊市中医医院
研究主题:CT引导 炎性假瘤 16层螺旋CT 密封 组织间植入
马冬
作品数:17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多层螺旋CT扫描 一站式 多层螺旋CT 垂体瘤切除术 X线计算机
杨磊
作品数:12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新泰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肋骨骨折 不确定性 CT诊断 CT后处理技术 64层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