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19篇“ CT三维重建“的相关文章
-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右上肺奇叶应用解剖研究
- 2025年
-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右上肺奇叶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行胸部薄层CT且诊断为右上肺奇叶的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重建模型统计右上肺奇叶的支气管、血管的走行及肺奇叶患者的右肺上叶解剖结构。结果根据肺奇叶支气管起源与叶支气管数量分类,单分支型为主要类型,占76.1%(70/92),其奇叶支气管大多发自B^(1)b或B^(1)a。根据动脉起源分类,仍然以单分支型为主要类型,占72.8%(67/92),其中多数主要发自A~1a,其次为A~1b、A~1a。肺奇叶静脉大多汇入V^(1)a中(68例,占73.9%),其余则汇入V^(1)b中(24例,占26.1%)。根据右肺上叶支气管分支类型,一共有6种,其中三分支型是右肺上叶支气管最常见的解剖类型(B^(1)-B~2-B~3型),占总数的53.3%(49/92)。右肺奇叶的平均体积为(62869.36±45097.76)cm^(3),小于其他肺段的平均体积。肺奇叶体积较大的患者供应支气管一般为双支,平均体积为(120421.41±25294.04)cm^(3),而单分支型肺奇叶的平均体积为(43685.34±31697.77)cm^(3)。结论奇肺叶肺部解剖结构具有多重多类型变异的复杂性,可能存在极为罕见的解剖变异情况。
- 曹洪瑜蒋迎九
- 关键词:三维重建肺奇叶
- CT三维重建在早期微小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在微小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癌症影像在线数据集(TCIA)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的171例微小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CT三维重建检查,分析良恶性肺结节CT三维重建影像学特征,并分析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71例患者共计171个微小肺结节,良性74个,恶性97个;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患者在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状、实质成分、钙化、棘突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洞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是良恶性结节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显示,单项指标诊断微小肺结节良恶性时,毛刺征诊断的AUC最高为0.869,敏感度为84.54%,特异度为89.19%,联合诊断微小肺结节时,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联合诊断的AUC最高为0.968,敏感度为94.85%,特异度为89.19%。结论CT三维重建诊断早期微小肺结节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王廷婷徐莹林保光吴彤姜曈吕东阳
-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
- CT三维重建在成人DDH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术前诊断与手术方案制定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显著,探究CT三维重建在成人DDH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中,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成人DDH患者8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髋关节CT三维重建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三维重建检查对成人DDH的诊断价值,根据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指导手术方案制定,比较治疗前后患侧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水平、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CT三维重建对成人DDH类型的诊断符合率为95.24%。治疗后6个月,成人DDH患者患侧LCEA、ACEA、AASA、PASA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29.52±4.34)(56.09±6.44)(58.20±4.91)(86.35±10.02)(73.62±11.70)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VAS评分与双下肢长度差分别为(1.26±0.75)分、(1.21±0.26)cm,均较治疗前低(P<0.05)。结论:CT三维重建对成人DDH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优先考虑该技术,以改善患者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及功能评分。
- 冯伟坚
- 关键词:CT三维重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
- 128排CT三维重建联合MRI技术诊断膝关节外伤的作用
- 2025年
- 评估膝关节外伤诊断期间联合应用128排CT三维重建、MRI技术所取效果。方法 研究入试者选择本院收治的疑似膝关节外伤患者,研究开始、结束时间为2024年1月至2024年10月,入组病例数为60例,入院后先后展开128排CT三维重建、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将关节镜检查结果视为诊断金标准,统计相应诊断方案应用后对于不同类型膝关节外伤的诊断符合情况,对比不同方式对于韧带损伤分级的诊断结果,综合评估诊断效能,明确影像学所获图像间差异。结果 将关节镜检查结果视作金标准,不同膝关节外伤类型诊断符合情况对比,联合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诊断,结果 为(P<0.05)。128排CT三维重建联合MRI技术对于不同程度的骨折检出率较单一诊断较高,组间差异明显,结果 为(P<0.05)。相较于单一诊断,128排CT三维重建联合MRI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是各指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膝关节外伤采取128排CT三维重建联合MRI技术诊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诊断效率及诊断效能均较高,为后续诊治措施制定以及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 顾佳婧
- 关键词:MRI技术膝关节外伤
- 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临床意义探讨
- 2025年
- 目的评估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肝门部胆管癌(PHCC)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2019年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PHCC患者96例,均接受CT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建Bismuth-Corlette分型。对可以行肿瘤切除的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结果96例PHCC患者实际接受手术72例(75.0%);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PHCC可切除性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54.2%,准确度为86.5%;与实际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型比,CT三维重建Bismuth-Corlette分型的准确率为91.6%;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本组实际手术切除的PHCC患者存在侵犯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以及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5例、28例、10例和15例;CT三维重建判别侵犯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92.0%、92.0%、90.0%和86.7%,特异度分别为89.4%、90.9%、96.8%和89.5%,准确度分别为90.3%、90.3%、95.8%和88.9%。结论CT三维重建评估PHCC病灶浸润范围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对指导手术切除肿瘤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 王鹤宋文月殷慧康尤琴琴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CT三维重建手术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研讨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用于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对比其与传统二维 CT 在诊断精准度、移位评估、并发症识别等方面的不同。方法 以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10 月收治的 90 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借助西门子 16 排 SOMATOM.go.now 系列多层螺旋 CT 扫描并开展三维重建。对二维 CT 与三维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准确性、移位程度、并发症评估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移位程度判断、并发症识别上,均明显优于传统二维 CT(P<0.05)。结论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中具备较高精准性与临床价值,能为临床治疗供给更精确信息,在指导治疗与防范并发症方面有潜在优势 。
- 李应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外伤性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
- 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基底核区HIC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行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窥镜手术)和观察组(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神经内窥镜手术)。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7.34±5.16)岁;观察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59.11±4.95)岁。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的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0,P=0.013)。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9.46±12.17)min、(9.25±1.13)d,短于对照组的(94.37±11.25)min、(12.16±1.47)d;术中出血量为(64.38±12.47)ml,少于对照组的(86.42±11.35)m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观察组血清NSE、NPY、BDNF水平分别为(13.27±2.52)mg/L、(121.65±6.39)ng/L、(7.43±0.82)μg/L,对照组分别为(18.35±2.41)mg/L、(168.27±7.28)ng/L、(5.62±0.7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为(2.02±0.41)分,低于对照组的(2.58±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301)。结论CT三维重建融合影像在基底核区HICH中应用安全有效,可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
- 尚立宏蔡长文张彬周杨胡小瑜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基底核区手术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征研究
- 2025年
- 探讨 CT三维重建在肺癌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 从2022年1月到2024年6月,对涟水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0名疑似为肺癌患者作为此次参与诊断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的平扫和 CT三维重建,临床病理及外科诊断为金标准。结果 临床怀疑肺癌60例中,以金标准确定44例阳性病例,16例病例为阴性病例;CT平扫阳性43例(包括4例误诊病例),17例阴性(含遗漏5例病例);44例 CT三维重建阳性结果(包括1例误诊病例),结果 16例(含1例遗漏病例)。CT平扫在敏感性参与观察指标,特异度参与观察指标,准确性参与观察指标,阳性预测值参与观察指标,阴性预测值参与观察指标,与 CT三维重建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CT平扫和CT三维重建在支气管气相、空泡征影像特征上对比,未见差异化(P>0.05);分叶征征象、毛刺征征象、胸膜凹陷征征象、支气管血管束征征象的 CT与 CT三维重建的对照研究显示,显示具备差异(P<0.05)。结论 基于肺癌术前评估中,行CT三维重建技术,相较常规CT平扫更具应用价值,不但可得到较高的诊断效能,还可有效显示其形态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汪萌孙云云
- 关键词:肺癌术前评估CT三维重建技术影像特征
- CT三维重建在腓骨远端撕脱骨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 分析CT三维重建在腓骨远端撕脱骨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三维重建检查和DR检查,以术中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腓骨远端撕脱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手术结果金标准”的检验,62例患者中共有48例为阳性,即为腓骨远端撕脱骨折,14例为阴性。CT三维重建的敏感度为97.92%(47/48)、准确度为91.94%(57/62)、阴性预测值为90.91%(10/11),均明显高于DR检查的85.42%(41/48)、75.81%(47/62)、46.1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T三维重建在诊断腓骨远端撕脱骨折上的AUC为0.838(95%CI:0.689~0.987),DR检查的AUC为0.571(95%CI:0.385~0.756),CT三维重建在诊断腓骨远端撕脱骨折上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CT三维重建、DR检查均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形,但CT三维重建的误诊率为1.61%,明显低于DR检查的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较DR检查在腓骨远端撕脱骨折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在发现微小骨折及立体直观表现骨折方面更具优势,能更准确的展现关节损伤程度,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 杨建陶永君彭多禄
- 关键词:撕脱性骨折CT三维重建
- 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肝癌切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 2025年
- 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肝癌切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3D组38例、常规组42例。3D组于肝切除手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规划和指导,常规组按传统手术规划,常规腹腔镜或开腹实施肝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虚拟与实际肝脏切除体积和残肝体积,病理切缘阴性率,手术前后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和术后1、2年生存率。结果3D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均低于常规组,虚拟与实际残肝体积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虚拟与实际肝脏切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术中病理切缘阴性率高于常规组(P<0.05)。3D组术后3、7 d血清ALT、AST、TBIL、γ-G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同期(P均<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及术后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用于肝癌切除手术,可避免肿瘤残留,保护残余肝体积,减轻肝功能损伤。
- 陈健李友伟刘余李淼李锋周禄科杨洁李晓东郑本波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肝肿瘤肝癌
相关作者
- 陈雁西

- 作品数:114被引量:1,088H指数:2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CT三维重建技术
- 张坤

- 作品数:40被引量:2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骨折固定术 CT三维重建技术 形态学 跟骨
- 强敏菲

- 作品数:44被引量:3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骨折固定术 CT三维重建技术 形态学 跟骨
- 何金鹏

- 作品数:17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CT三维重建 体积测量 DDH 发育程度 骨化
- 李浩博

- 作品数:31被引量:135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CT三维重建技术 形态学 骨折固定术 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