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802篇“ CD4 T细胞亚群“的相关文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变化
- 2025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04/07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根据患者视网膜是否发生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DM)组20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20例,另选取同一时间体检正常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参与者外周血中IL-6、IL-8、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CD8^(+)T细胞中PD-1、TIM-3、CD28、CD57分子表达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出DR患者外周血IL-6、IL-8、IL-10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较DM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01);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DR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PD-1、TIM-3、CD57表达较DM组和对照组均升高(均P<0.001),CD28表达均降低(均P<0.001)。结论:DR患者体内可能由于IL-6、IL-8、IL-10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多导致CD8^(+)T细胞出现耗竭与衰老。
- 蒋文君赵柏林马善波马为梅王至允于敬妮李娅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式细胞术
- 不同结核感染人群CD4+记忆T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
- 2025年
- 目的:研究CD4^(+)记忆T细胞亚群、炎症因子在不同结核感染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组(LTBI组)、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以及活动性肺结核组(PTB组)]的表达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1)CD4^(+)T淋巴细胞:对照组以CD4^(+)Tn为主,占比(44.65±8.23)%,其CD4^(+)Tcm的占比要低于PTB组和LTBI组,CD4^(+)Tem的占比低于PTB组(均P<0.05),CD4^(+)Tcm在三组间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LTBI组和对照组间的CD4^(+)Te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浆IFN-γ在三组间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LTBI组和对照组间的IL-17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PTB组在有效抗结核后CD4^(+)Tcm比例增高,CD4^(+)Tem降低,炎症因子(IL-17、IFN-γ)表达水平减少(均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人体后不同阶段的外周血CD4^(+)记忆T细胞亚群的平衡状态不同;检测CD4^(+)Tcm、CD4^(+)Tem、IL-17和IFN-γ不仅可作为MTB感染人群初步筛查的实验指标,还有助于活动性PTB抗结核疗效的评估,CD4^(+)Tcm和IFN-γ有望作为PTB、LTBI患者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 全斌王妮张强
- 关键词:记忆T细胞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
- CD4+T细胞联合hs-CRP和PCT在HIV/AIDS合并感染进程中的相关研究价值
- 2025年
- 探讨CD4+T细胞、hs-CRP、PCT在HIV/AIDS合并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HIV阳性无症状者为研究组1,52例HIV阳性轻度感染者为研究组2,28例HIV阳性重度感染者为研究组3,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各组研究对象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全血CD4+T细胞、hs-CRP与血清PCT指标水平,比较指标与HIV/AIDS合并感染相关性及联合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3 CD4+T细胞水平最低,hs-CRP和PCT水平最高,且CD4+T细胞与HIV/AIDS负相关(r=-0.456,P=0.005),hs-CRP、PCT与HIV/AIDS合并感染均呈正相关(r=0.384,0.501,P=0.025,0.001)。ROC曲线分析CD4+T细胞、hs-CRP、PCT指标联合的AUC值(0.751)、灵敏度(89.09%)、特异度(93.33%)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 在HIV/AIDS合并感染中,联合检测CD4+T细胞、hs-CRP、PCT的效能高,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有利参考借鉴。
- 石琳朱军徐海悦张朔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D4+T细胞
- 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近期预后不良的关系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CD4+T细胞表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近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15例行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胃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另根据患者术后1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程度、N2~3期胃癌患者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中/高分化程度、N0~1期胃癌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低分化程度、T3~4期、N2~3期患者占比以及CTLA-4、LAG-3、PD-1表达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程度、T3~4期、N2~3期及CTLA-4、LAG-3、PD-1高表达均是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胃癌组织CD4+T细胞表面CTLA-4、LAG-3、PD-1均存在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分化程度、N分期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且均是胃癌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杨慧肖立娇
- 关键词:胃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不良
- 辐照红细胞与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肝癌患者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分析辐照红细胞与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肝癌患者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癌患者,根据输血红细胞类型,将以辐照红细胞输注治疗的65例患者纳入辐照组,以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的35例患者纳入普通组。比较输血前和输血后14 d时,2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水平[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干扰素(IFN-γ)]。比较输血后3个月内2组患者感染发生率。输血后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输血后14 d时,辐照组患者Th1、IL-2、IFN-γ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Th2、Treg、IL-10、IL-17水平显著低于普通组(P<0.05),2组Th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个月内辐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低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随访3年,2组患者P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体普通悬浮红细胞输注将抑制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而辐照红细胞输注可减轻异体输血引起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后者在肝癌手术中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 王云鹏张新蔚吕旭方马宝亮李小全魏书堂徐丽
- 关键词:肝癌CD4+T细胞亚群
- CD8^(+)T细胞亚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索CD8^(+)T细胞亚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形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法筛选AS血管关键免疫浸润细胞。构建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E)/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1,Rag1)双基因敲除(double knockout, DKO)小鼠,通过高脂喂食构建AS模型。将ApoE基因敲除小鼠分为对照组(Con组)、高脂喂食组(HFD组),每组3只;将ApoE/Rag1 DKO小鼠分为DKO+S组[高脂喂食+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DKO+效应记忆型T细胞(effective memory T cell, Tem)组(高脂喂食联合CD8^(+)Tem回输)及DKO+终末分化Tem(terminal effector memory T cell, Temra)组(高脂喂食联合CD8^(+) Temra回输),每组3只。用油红O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Con组、HFD组、DKO+S组、DKO+Tem组及DKO+Temra组小鼠血管壁AS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法结果提示,CD8^(+)Tem是参与班块形成的关键CD8^(+)T细胞类型。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Con组比较,HFD组AS斑块面积显著增加(P<0.05);HFD组与DKO+S组AS斑块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DKO+S组比较,DKO+Tem组及DKO+Temra组AS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CD8^(+)T细胞亚群与小鼠AS形成密切相关,CD8^(+)Tem和CD8^(+)Temra显著诱导AS斑块形成。
- 张银朱伟卢炳军郜攀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T淋巴细胞亚群小鼠基因敲除
- 乳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调控作用
- 2024年
-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乳酸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分析乳酸对RA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的活化、分泌细胞因子能力以及对CD4+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连续收治的RA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与RA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healthy control,HC)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外周血,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乳酸含量,并分析其与RA患者疾病评分的相关性。用乳酸刺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病例组RA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的活化水平、CD4+T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结果:RA患者(n=66)的血清乳酸水平[(5.13±1.01)mmol/L vs.(1.72±0.91)mmol/L,P<0.001]明显高于HC(n=60),且与RA患者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评分有相关性(r=0.273,P=0.029),乳酸浓度>5 mmol/L较浓度≤5 mmol/L的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197.50(26.03,783.00)IU/mL vs.29.30(0.00,102.60)IU/mL,P<0.01]和CRP[37.40(11.30,72.60)mg/L vs.5.83(2.36,12.45)mg/L,P<0.001]的表达均升高,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42.00(19.00,77.00)mm/h vs.25.00(12.50,45.50)mm/h,P>0.05]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ed,CCP)抗体[82.35(17.70,137.00)RU/mL vs.68.60(25.95,119.70)RU/mL,P>0.05]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HC相比,乳酸处理组的RA患者CD4+T细胞表面PD-1(46.15%±8.54%vs.41.67%±9.98%,P<0.001)、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25.77%±8.60%vs.18.65%±7.94%,P<0.01)和CD25(25.89%±5.80%vs.22.25%±4.59%,P<0.01)的表达明显升高;乳酸处理组的RA患者CD4+T细胞中Th17(4.62%±1.74%vs.2.93%±1.92%,P<0.05)、外周辅助性T(peripheral helper T,Tph)细胞(28.02%±6.28%vs.20.32%±5.82%,P<0.01)的比例升高;乳酸处理组的RA患者CD4+T细胞中IL-21(5.73
- 黄会娜赵静赵祥格白自然李霞王冠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乳酸CD4+T细胞
- m6A修饰调节CD4+T细胞功能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背景和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炎症相关皮肤疾病,在全世界平均患病率2%—约有1.25亿人受到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鳞屑性红色斑块,可局限或者广泛分布。由疾病带来的疼痛、瘙痒、皮...
- 丁可
- 关键词:银屑病CD4+T细胞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高表达基因TPSAB1与CD4+T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分析PB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基因表达谱差异,以及差异基因类胰蛋白酶Alpha/Beta 1(tryptase Alpha/Beta 1,TPSAB1)对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幼稚CD4+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3名PBC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进行微阵列分析;通过免疫细胞分离试剂盒从PBMC中分离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细胞、B细胞、幼稚CD4+T和幼稚CD8+T细胞;通过q RT-PCR分析NK细胞、B细胞、幼稚CD4+T和幼稚CD8+T细胞中TPSAB1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靶向TPSAB1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干扰后CD4+T细胞中TPSAB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ST-1增殖试剂盒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 U)染色法检测幼稚CD4+T细胞在体外CD3/CD28刺激后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幼稚CD4+T细胞的凋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测定在体外刺激后敲低TPSAB1对幼稚CD4+T细胞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22(interleukin-4,IL-22)和IL-17分泌的影响。结果PBC患者NK细胞和幼稚CD4+T细胞TPSAB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与对照组比较,PBC患者的幼稚CD4+T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显示出更强的增殖能力。然而,2组间细胞凋亡无差异。PBC患者的IL-22、IL-17和IFN-γ分泌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敲低TPSAB1可抑制幼稚CD4+T细胞在CD3/CD28刺激下的增殖能力,同时降低IL-22、IL-17和IFN-γ分泌水平。结论抑制TPSAB1蛋白表达水平可阻断CD4+T细胞的增殖,提示其可能成为治疗PBC的新靶点。
- 程亮张葆康曹佳伟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FN-ΓIL-22
- 脓毒症免疫抑制中CD4+T细胞耗竭的关键靶点及其机制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根据Sepsis 3.0定义,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因其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等特点,脓毒症的防治成为急重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演变进程通常分...
- 黄思远
-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抑制CD4+T细胞TIM-3NF-ΚB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