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5 篇“ 320排螺旋CT “的相关文章
320 排 螺旋 CT 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2024年 目的探讨320 排 螺旋 CT 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320 排 螺旋 CT 扫描观察患者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20 排 螺旋 CT 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像学特征,比较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CT 参数,ROC分析320 排 螺旋 CT 影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区域内淋巴结肿大,通常呈环状、囊状或多个淋巴结融合形成的实质块,环状和囊状多见于较大淋巴结,整体上以环状多见,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中心相对低密度,周边高密度,动脉期明显,静脉期下降;囊状病灶呈中心低密度周边高密度,轻中度不均匀明显强化;实质块由淋巴结融合形成,呈较均匀的轻中度强化。100例患者中,320 排 螺旋 CT 检查N0期、N1期、N2期、N3期Kappa值分别为0.763、0.724、0.787、0.735,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淋巴结转移患者短径长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短径/长径大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强化程度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20 排 螺旋 CT 参数联合诊断明显优于单一诊断。结论320 排 螺旋 CT 能清晰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形态、大小、强化程度及密度变化,对患者N分期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好,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梅兴平 胡唯关键词:胃癌 淋巴结转移 320排螺旋CT 320 排 螺旋 CT 平扫冠面重组鉴别腹股沟疝的价值2024年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应用320 排 螺旋 CT 平扫冠面重组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康复疗养中心接受320 排 螺旋 CT 平扫并进行冠面重组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盲分析腹股沟疝类别及侧别、CT 诊断及手术结果、腹股沟区疝的影像学征象及典型案例。结果320 排 螺旋 CT 平扫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共检出91个疝囊,其中1例股疝,因病例不足,所以未纳入价值分析,斜疝与直疝分别为79、11个,漏检7个,漏检率为7.78%;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 扫描显示与影像学结果联合,显示斜疝灵敏度为92.41%、特异度为90.91%,阳性预测值为98.65%,阴性预测值为62.5%;直疝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92.41%,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8.65%。冠状位腹股沟区显示最佳,其次为矢状位腹股沟区显示率,横切面能够显示大部分腹股沟结构,但部分韧带组织显示不够充分。斜疝自腹股沟管内环至腹股沟管,疝囊处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由直疝三角疝出,疝囊处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结论320 排 螺旋 CT 通过结合患者生理结构特征,诊断腹股沟疝时,能够清晰显示疝类型、明确疝囊情况,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张雪阳 付新秋 宋晓娜 胡修海 张月关键词:320排螺旋CT 腹股沟疝 320 排 螺旋 CT 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2023年 目的评价320 排 螺旋 CT 用于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经上消化道造影或内镜检查证实的并已行320 排 螺旋 CT 检查的71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十二指肠憩室的直接征象、典型表现及伴发征象。结果71例患者共检出十二指肠憩室82个,单发61例,双发9例,多发1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56例,水平段5例,降段与水平段均有10例。憩室直径<1.0 cm 3例,1.0~2.0 cm 29例,>2.0 cm 39例。憩室内成分为纯气体19个(23.17%);气液混合、气-液平面20个(24.39%);气体、食物残留混杂成分43个(52.44%)。71例患者中有31例合并胆道胰腺相关疾病。合并胆胰相关疾病组憩室位于降段的比例高于未合并胆胰相关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憩室大小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 排 螺旋 CT 可很好地诊断十二指肠憩室,能及时发现相关的胆胰类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霍志云 柴志伟关键词:十二指肠憩室 320排螺旋CT 合并症 影像表现 320 排 螺旋 CT 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2023年 目的:探讨320 排 螺旋 CT 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ECOPD患者及COPD缓解期患者各53例,均进行320 排 螺旋 CT 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通过软件沿叶间胸膜进行全肺分割,并计算全肺、左肺和右肺、左右肺各肺叶最大深吸气末各肺叶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各肺叶肺容积(Vex)、呼吸两相容积差Vin-Vex以及容积比Vin/Vex。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检测并根据客观情况填写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比较AECOPD组与COPD缓解期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并分析AECOPD组患者呼吸双相肺容积差、容积比与肺功能评估相关指标(FEV1、FEV1/FVC%、CAT)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全肺、左肺、左下肺、右肺、右下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肺、右上肺、右中肺的Vin、Ve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下肺、右下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左肺、左上肺、右肺、右上肺、右中肺的Vin-Ve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肺、左肺、右肺及各肺叶的Vin/Ve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FEV1%pred、FEV1/FVC水平均低于COPD缓解期组,CAT评分高于COPD缓解期组(P<0.05)。左下肺及右下肺Vin-Vex与FEV1%pred、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AT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320 排 螺旋 CT 低剂量呼吸双相扫描可有效评估AECOPD患者肺功能。 纪蒙蒙 李永 朱晓龙 邹殿俊 耿鹤群 杨飞 崔书君 朱月香关键词:急性加重期 320排螺旋CT 低剂量 肺容积 320 排 螺旋 CT 低剂量颅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2023年 目的研究低剂量颅脑CT 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 P)参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健侧以及患侧的低剂量颅脑CT P参数进行比较,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预后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局部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以及血液通过脑组织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之间的差异,研究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中低剂量颅脑CT P参数。结果患侧的CBF[(18.43±3.77)mL/(100 g·min)]、CBV[(2.03±0.89)mL/100 g]显著低于健侧,MTT[(8.82±2.89)s]、TTP[(16.43±2.65)s]显著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95、7.026、15.237、12.783,P<0.05);不同颅内动脉狭窄患者MTT、CBV、CBF及TT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低剂量颅脑CT P参数可作为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吴莉娟 侍海存 陈佳慧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狭窄 320 排 螺旋 CT 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研究2023年 目的:研究320 排 螺旋 CT 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23日至2022年3月22日在本院经临床确诊的7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均行320 排 螺旋 CT 扫描,明确320 排 螺旋 CT 图像呈现的各个患者肺动脉栓塞位置及累及动脉血管数量,并记录患者肺野出现的间接征象。结果:78例患者经320 排 螺旋 CT 扫描共检出373处肺动脉栓塞,包括57处肺动脉主干、114处肺段动脉、77处亚肺段动脉、19处肺叶动脉、58处左肺动脉主干、48处右肺动脉主干。关于栓塞部位血管充盈缺损情况,具体包括80处中心性充盈缺损,96处偏心性充盈缺损,97处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及100处附壁充盈缺损;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以中心性、偏心性、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为主,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以附壁充盈缺损为主。关于间接征象,78例患者中出现33例间接征象,包括4例局限性肺纹理疏松,9例肺密度减低,1例栓塞远端肺梗死病灶形成,8例肺动脉高压,11例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结论:320 排 螺旋 CT 可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时明确动脉栓塞程度、累及区域及充盈缺损类型等征象的有效工具。 梅兴平 滕刚关键词:320排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充盈缺损 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023年 探讨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85例在笔者所在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接受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所选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均对其实施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X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等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予以总结和比较。结果 经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所选285例患者的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予以检查,结果示:I级63例,II级62例,III级51例,IV级45例,V级37例。经X线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对患者的双下肢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予以检查,结果示:I级66例,II级71例,III级57例,IV级51例,V级40例。在双下肢动脉闭塞诊断中,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为92.50%(37/40),特异度为90.61%(222/245),准确性为90.88%(259/285);在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中,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的诊断灵敏度为88.99%(97/109),特异度为92.05%(162/176),准确性为90.88%(259/285)。结论 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应用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检查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而且还能为病情判断、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木拉提江·艾买提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临床价值2023年 目的:评定320 排 螺旋 CT 血管成像(CT A)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接收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时间段疑似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共计100例,均施以CT A方案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案检查,评定检查的结果。结果:CT A对颈动脉斑块形成诊断的敏感度为96.20%,特异度为90.48%,准确度为95.00%,阳性预测值为97.44%,阴性预测值为86.36%;经320 排 螺旋 CT 检查显示共计137个颈动脉斑块,64.96%为光滑斑块,24.82%为不规则斑块,10.22%为溃疡斑块;320 排 螺旋 CT A检查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与斑块脂核面积相比稳定斑块更低(P<0.05)。结论:开展320 排 螺旋 CT A方案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能较好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与其性质,且可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意义重大。 王博 李伟 王青磊 张翼 赵苏莉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形成 易损性 320 排 螺旋 CT 血管造影诊断前降支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2022年 目的:探究320 排 CT 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桥影像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实施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左前降支发生心肌桥与该支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42例患者检出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有105例,检出率为73.9%;左前降支检出硬化斑块95例,检出率为66.9%;CT 检出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患者发生硬化斑块和未检出心肌桥的患者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肌桥且发生硬化斑块的病例有73例;心肌桥的厚度与发生硬化斑块的管腔狭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桥的长度与发生硬化斑块的管腔狭窄程度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 排 CT 可以较好地检出心肌桥,但心肌桥的形成和冠状动脉硬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同时有心肌桥、动脉硬化的病例,心肌桥的厚度可以影响发生硬化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 陈昌贵关键词:320排CT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320 排 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320 排 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 根据患者检查时间顺序, 将2018年1~12月上海市长海医院行320 排 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的110例患者作为实施前, 将2019年1~12月行320 排 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的108例患者作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常规性护理, 实施后将FMEA法应用在320 排 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通过识别失效模式, 纠正失控因子, 从而实现对CT 冠状动脉造影风险控制。比较两组危机值、并发症发生率、检查依从率、图像质量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失效模式(共5个)危机值低于实施前, 实施后图像合格率及检查依从率高于实施前, 而造影剂渗漏发生率、幽闭恐惧症、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及文书书写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对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工作能力、检查效果、沟通关爱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模式能有效降低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失效模式项目危机值, 提高CT 图像检测效果, 降低相关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检查满意度。 张姝姝 茅旭红 缪小惠 任丽关键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满意率
相关作者
李志铭 作品数:110 被引量:524 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CT表现 X线计算机 肺癌 张建华 作品数:124 被引量:709 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患者 TAU蛋白 刘骏桢 作品数:14 被引量:94 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 320排螺旋CT 急性肺栓塞 上气道 谭理连 作品数:244 被引量:1,190 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CT 螺旋CT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李树欣 作品数:116 被引量:617 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螺旋CT X线计算机 CT 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