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107篇“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章
20世纪中国文学
09030205
李平
关键词:文学史
从边缘出发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
2024年
刘登翰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他通过对台港澳等地区文学的深入研究,从边缘推动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在他看来,在近代以来中国曲折的历史脉络中,台港澳文学中国内地文学分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又建立在它们与祖国文化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近现代以来台港澳等地区的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祖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刘登翰视域中的整体性,不仅是指文学史范围的扩展,还包括要从文化、社会等综合视野认识文学,要从文学形式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政治意涵,而这也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独特的社会、历史性格的要求。
刘奎
关键词:学术史重写文学史文化研究
冲突–对话–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进城者形象的流变
2024年
纵观20世纪进城者形象的流变,见证了中国百年城乡变迁的历史。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际与命运也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时代动向。在此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对抗性的冲突,到十七年期间城乡平等“共和”,再到新时期大量人群涌入城市的三种状态。新时期文学接续了现代文学对城市的罪恶化叙事,站在乡土本位的立场,表现勤劳、淳朴、善良的乡土人情人性。同时,它以一种悖论式的存在,表现了当代进城者“走不进城,也回不去乡”的真实生命状态,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心灵的矛盾纠葛。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changing image of those who went to the cities witnessed the history of urban and rural chang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ir different encounters and destinies also reflect the major social conflicts and trends of the times. In this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tes: from antagonistic conflict, to the “republic” of 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during the seventeen-year period, to the mass influx of people into the cities in the new period.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succeeded the modern literature’s sinful narrative of the city, and stoo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vernacular, expressing the hardworking, simple and kind vernacular human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paradoxical existence, it expresses the real state of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dwellers who “cannot enter the city and cannot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show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entanglements of people’s hear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袁玥
关键词:城乡关系
新批评理论接受与影响评析——基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转向视角
2024年
20世纪初,英美新批评理论以中国文学革命理论外援的身份登陆中国,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论争中,新批评派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方法为当时中国文艺界解决文学的话语问题提供了翔实材料。新批评派的批评视角和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对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判断的科学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发展,增强了中国文学批评与国际文学批评的交流与对话,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
周晓燕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本体论
反思百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影响——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2024年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经验及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该书因为呈现出相对清晰的理论思辨力、多维的历史意识、深沉的现实情怀而值得每位文论专业读者阅读,尤其是其呈现出的聚焦学理的探索精神与努力创新的勇气值得学习。
郝二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鲁迅与梁实秋: 从“文学阶级性”看20世纪中国文学走向
2024年
鲁迅与梁实秋的文学阶级性论争是 20 世纪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场论争不仅是一场文学 理念之争,更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文化命运 的深刻思考。本文将深入分析这场论争的来龙去 脉,探讨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以期对这场 论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迪。
杨典瑛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与明清戏曲的经典化被引量:1
2023年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受到现代学制的支持,对明清戏曲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文学史书写使从前难登大雅之堂的明清戏曲“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获得了以中文系学生为主的大量读者,培养了许多明清戏曲研究专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学史对明清戏曲的阐释成为明清戏曲经典的次生层,随着明清戏曲一起流传,主导了社会大众关于明清戏曲的认知。以20世纪的现代教育为背景,考察中国文学通史在明清戏曲经典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助于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明清戏曲叙述,对文学史的文化建设功能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
孟秋江陈文新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写食主义”与“以食写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饮食书写
2023年
在法国批评家古斯塔夫·普朗什(GustavePlanche)看来,现实主义是关于风俗、服饰的细微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当代生活的趋向与时尚。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存资料,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自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的家国使命意识,使中国作家坚守立足现实、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疾苦,执着于“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创作宗旨,他们以“现实/写实主义”为标靶,呼吁建立“小说中国”。这种对社会结构与社会现实动态演变的看法显示了中国作家深刻的洞察力,写实也因此成为创作的律令。
吴景明
关键词:民生疾苦古斯塔夫写实主义
20世纪中国文学里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以海外汉学的研究为中心
2023年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中,海外汉学家以情感为中心,建构起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史叙述的“有情的文学史”。对其具体观念、研究立场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反思,可发现他们将情感作为传统、结构及表演展现出公共性的多元面向,呈现出的一种公共性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在公共性的问题视域里检视其研究,不仅针对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作出说明,更意在阐明其研究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发现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并辨析其可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以观照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建构问题。
刘毅青张欣
关键词:海外汉学中国现代文学公共性情感
重估与重建——评赵学勇《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体系重建》
2023年
延安文艺不仅与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革命历史联系密切,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对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路径的整体考量,还是对文学创作重要问题的追溯与探讨,抑或是探索中国文论体系的建构,均无法忽视延安文艺的生成、发展及影响。
田文兵
关键词:延安文艺文论体系文学创作历史进程承前启后

相关作者

杨经建
作品数:176被引量:643H指数:14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存在主义 20世纪中国文学 母语文学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 母语写作
陈思和
作品数:278被引量:2,022H指数:2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文学 知识分子 比较文学 小说 现代知识分子
赵学勇
作品数:150被引量:557H指数:1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延安文艺 20世纪中国文学 西部小说 精神指向 小说
温奉桥
作品数:100被引量:16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小说 张恨水 张恨水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 小说创作
宋剑华
作品数:263被引量:738H指数:1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叙事 启蒙 思想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