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48篇“ 龙门山“的相关文章
- 龙门山断层带内方解石机械双晶研究及对断层摩擦系数启示
- 2025年
- 摩擦系数作为断层滑动的重要参数,对断层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指示意义,摩擦系数的获取是断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通过统计龙门山断裂带地表断层岩中的方解石机械双晶密度,估算了断层岩所承受的历史最大差应力,进一步计算了断层的滑动摩擦系数。统计结果显示,断层岩中的方解石双晶密度随着与滑动面距离的减小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在破碎带内为(87.39±35)mm-1,在滑动面附近为(218.63±36)mm-1,计算得到的差应力分别为(182.28±25)MPa和(288.30±25)MPa,该特征表明断层滑动面附近持续承受差应力。用于双晶统计的样品采集于灰岩质断层岩中,以往的地质调查资料显示这些断层岩的历史最大埋深约为5km。综合上述深度和差应力值,以及前人对该区域构造应力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到龙门山断裂带在水平和逆冲滑动时的稳态摩擦系数分别为0.61和0.13。上述计算采用的应力值为断层岩所承受的历史最大应力,因而给出的摩擦系数为稳态滑动摩擦系数的上限。该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及科学钻探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通过机械双晶估算断层稳态摩擦系数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 崔娅琪党嘉祥周永胜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 龙门山构造带早寒武世毛家山锰矿床Ⅲ号矿体含矿岩系沉积环境与锰成矿机制
- 2025年
- 针对龙门山构造带早寒武世锰矿床锰的富集沉淀机理不明这一科学问题,本文以该构造带毛家山锰矿床Ⅲ号矿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光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对含矿岩系开展了系统的总有机碳(TOC)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初步探讨了锰的来源、沉积环境与富集机制。研究表明:(1)毛家山锰矿床Ⅲ号矿体含矿岩系为下寒武统邱家河组五段,主要由锰矿层(Ⅲ号锰矿体)、黄铁矿层、含锰硅质白云岩、碳泥质板岩、硅质岩和白云岩组成。锰矿层由厘米至毫米级多旋回富锰硫化物层和富锰碳酸盐层组成,矿石矿物主要为硫锰矿和锰白云石,脉石矿物主要为草莓状黄铁矿和石英,含少量有机质。(2)含矿岩系CIA值主要介于65~85,指示中等陆源风化条件,有利于陆源锰的迁出,但Al_(2)O_(3)与MnO之间大致呈现负相关关系,推测陆源风化很可能并非锰的主要来源;在(Cu+Co+Ni)×10–Fe–Mn、(Zr+Y+Ce)×100–(Cu+Ni)×15–(Fe+Mn)/4、Ce/Ce^(*)–(Y/Ho)_(PAAS)、Ce/Ce^(*)–Nd和Fe/Ti–Al/(Al+Fe+Mn)系列判别图解中,含矿岩系各岩/矿石样品投点主要落入热液成因区或水成–热液混合区,指示锰很可能来自海底热液输入。(3)含矿岩系草莓状黄铁矿粒径、EF_(Mo)/EF_U比值、V/Cr比值、V/(V+Ni)比值等氧化还原指标指示其形成于次氧化–缺氧–硫化波动变化的底层水环境;古海洋生产力指标P和Cd指示较高的古海洋生产力条件;Mo–TOC图解和Cd–Mo图解则显示,含矿岩系主体形成于弱局限上升洋流环境。(4)Mn的富集沉淀机制很可能受微生物诱导成矿作用和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BSR)综合控制。
- 万平益程文斌蔡姬敏吴春章陈浩郎兴海王川叶小春彭建华刘清强
- 关键词:早寒武世物源分析沉积环境
- 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特征储层形成机制及找矿前景
- 2025年
- 四川盆地茅口组近年来多项勘探突破展现了较好的资源潜力。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沉积相类型及展布不清、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不明。以野外剖面、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手段对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川西龙门山前带茅口组二段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发育。龙门山南段和中段为茅二下亚段内缓坡边缘高能砂屑生屑滩发育区。茅二上亚段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发育高能云化台缘砂屑生屑滩。茅二上亚段储层岩性为残余生屑砂屑白云岩、含生屑晶粒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茅二下亚段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砂屑白云岩和残余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扩溶缝洞。茅二段整体为中薄层中低孔渗的Ⅱ、Ⅲ类孔隙型储层。高能滩相沉积构成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浅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使储层得以改善和保持。
- 徐康徐康蒋小琼蒋小琼孟宪武张庄孟宪武
- 关键词:四川盆地
-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 2024年
-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大,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地表破裂带消失,应力向深部传导,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先存断层、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 呼楠呼楠龙锋王莹
- 关键词:重定位地震空间分布断层相互作用
- 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及成因
- 2024年
- 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陆内构造变形活动的理想场所之一。龙门山山前带的构造变形整体具有纵向分段、横向分带、垂向分层的特点。为了明确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变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分层差异变形成因。本文应用浅表地质露头、数字高程与三维地震数据等资料,开展龙门山山前带中段构造样式的识别及分层差异解析,绘制典型剖面构造演化图,计算关键层位缩短量。研究表明:龙门山山前带发育多种类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其中,上三叠统叠瓦逆冲构造以及深部逆冲楔在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广泛发育。总体来看,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大致以嘉陵江组为界,呈叠瓦逆冲构造系统与深部中小尺度冲断构造系统垂向叠置的构造特征,滑脱层对分层变形起着控制作用。此外,岩性也影响着分层变形,嘉陵江组膏盐岩等区域性分布的软弱层在变形中发挥着传递应变的滑脱层作用;多期次变形的叠加也是导致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差异变形的重要原因。
- 郑娜何登发汪仁富孟宪武王莹
- 关键词:龙门山山前带构造样式
- 龙门山地区的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 2024年
- 鸟类多样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指标,为掌握龙门山地区鸟类资源情况,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龙门山地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统计出龙门山地区分布有鸟类20目77科280属580种,其中雀形目鸟类43科350种,占所有鸟类总数的60.3%,非雀形目34科230种(39.7%)。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29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的分别有2种、5种和19种;被列入CITES附录中的有68种;中国特有鸟类38种。从区系构成上看,龙门山地区鸟类组成兼具东洋界和古北界成分,东洋界种类295种(50.9%)占比高于古北界种类230种(39.7%)、广布种55种(9.5%)。
- 李绪佳许路尹衡罗川胡可欣陈雪
- 关键词:龙门山鸟类多样性区系
-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
- 2024年
-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但结果差异很大,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研究区域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遥感精细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通过10个阶地横剖面及阶地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的滑动速率进行约束,得到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02)~(0.30±0.05) mm/a,平均滑动速率为0.19mm/a。该结果可为理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的整体活动特征及评价龙门山断裂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 花春雨石峰魏占玉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
-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山前带松木咀区域构造解析
- 2024年
- 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是连接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陆内挤压造山带,带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及地震活动强烈,恢复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与演化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和生长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龙门山北段松木咀“飞来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译,揭露研究区地腹构造特征,恢复松木咀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松木咀“飞来峰”系松木咀断层围限的古生界地层,其地层单元源于天井山古隆起南缘的原地系统,并非外来地层单元。松木咀地区的地表及地腹特征表明松木咀断层为一组独立的同倾向断层,不符合龙门山北段滑覆型飞来峰特征。据此将研究区松木咀构造界定为“楔状冲断体”,并提出“褶皱破裂-背冲冲断-挤压递进变形”的构造成因模式,这一模式合理解释了松木咀构造的独特性。松木咀楔状冲断体系龙门山造山带前锋部位准原地系统形成与演化的产物,属造山带中的楔形挤出构造,体现出构造层次转换与递进变形效应引起的构造变形作用,对造山带形成及演化的贡献不容忽视。
- 田贤东赵德军童馗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
- 四川龙门山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 2024年
- 强震区泥石流表现出群沟暴发、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危害重、防治难等特点,文章以强震区数十条典型特大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分析统计、试验验证及示范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典型泥石流沟特点及其防治工程效果研究,构建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了强震区特大泥石流勘查设计技术和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勘查设计体系在现有勘查技术基础上提出震裂物源识别新技术、堵塞系数分项取值新思路等;根据泥石流沟谷形态将强震区泥石流分为窄陡型和宽缓型;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不同沟谷形态的泥石流分别进行综合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实践,统筹考虑了窄陡型和宽缓型泥石流沟上游、中游、下游沟谷特征。组合多种综合防控措施,建立了“起动控源→过程控量→末端控灾”逐级控制的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体系。结果可为强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非震区泥石流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 高路赵松江杨涛胡卸文胡卸文
- 关键词:泥石流强震区
- 基于时序InSAR的龙门山断裂带闭锁与运动特征研究
- 柳姣姣
相关作者
- 刘树根

- 作品数:487被引量:5,629H指数:47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龙门山 灯影组 震旦系 页岩气
- 李海兵

- 作品数:311被引量:5,266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龙门山 青藏高原 隆升 汶川地震 古地磁
- 李勇

- 作品数:144被引量:943H指数:18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龙门山 汶川地震 晚三叠世 地震 孔店组
- 王焕

- 作品数:61被引量:431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龙门山 假玄武玻璃 铜多金属矿床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
- 颜照坤

- 作品数:81被引量:4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龙门山 汶川地震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