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1篇“ 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相关文章
运动对抑郁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的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功能的变化并探讨运动对其影响。方法48只7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氟西汀组,每组12只。采用CUMS方法制备抑郁动物模型,造模连续21 d。造模期间,运动组小鼠每天给予滚筒运动训练,氟西汀组小鼠在造模期间每日给予氟西汀腹腔注射(10 mg/kg),其余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采用全细胞记录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及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采用SPSS 23.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活动总距离及糖水偏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18.41,28.81,均P<0.01),模型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47.81±3.51)s]、活动总距离[(19.63±1.24)m]及糖水偏好率[(55.63±9.11)%]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探索时间[(59.87±3.25)s]、活动总距离[(23.18±1.24)m]及糖水偏好率[(69.03±8.22)%]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糖水偏好率低于对照组及氟西汀组(均P<0.01)。4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与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70,56.97,均P<0.01),模型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运动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且高于对照组(均P<0.01)。(2)4组�
夏玉平朱传安马增明陈进东
关键词:海马颗粒细胞突触传递全细胞记录小鼠
细胞转录组学技术揭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在甲基汞暴露致子代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目的甲基汞是公认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导致子代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模拟汞污染地区持续暴露水平及特征,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探讨颗粒细胞在甲基汞暴露致子代...
陈芳张爱华王文娟
关键词:甲基汞子代颗粒细胞神经发生
丹参酮ⅡA对癫痫慢性期小鼠齿状回颗粒细胞病理整合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拟通过使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小鼠模型,经丹参酮ⅡA(TanⅡA)干预后,阐明其对齿状回颗粒细胞病理整合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匹罗卡品诱导小鼠癫痫持续发作(SE),TanⅡA 5 mg/kg进行干预,SE 2个月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视频监测自发性癫痫发作,取海马进行Timm、prox-1、DCX、SynⅠ染色,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p-AKT、p-S6蛋白表达。结果TanⅡA降低了慢性期TLE小鼠齿状回Timm评分、SynⅠ、PSD-95、p-AKT、pS6的表达及上调了PTEN的表达,减少了颗粒细胞苔藓纤维芽发及底树突的形成,视频监测结果显示TanⅡA降低了自发癫痫Racine评分5级的发作频率。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调控PTEN/AKT/mTOR通路从而有效抑制颗粒细胞苔藓纤维芽发和底树突的发生,进而改善TLE小鼠慢性期癫痫的齿状回病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肖新莉秦梓通任凯翔郑怡秋彭浩强琪琦张楚彤杨卓远雷琦刘建新
关键词:颞叶癫痫齿状回
M通道激活剂瑞替加滨对急性癫痫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放电的影响及抗癫痫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M通道激活剂瑞替加滨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电活动的影响;探索M通道激活剂瑞替加滨的抗癫痫效果及是否对海马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ICR小鼠急性癫痫发作后取脑进行电生理实验,全细胞膜片钳电流钳记录海马齿状回区...
刘阳
关键词:癫痫电生理颗粒细胞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通过下调CaMKIV影响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树突棘生长
目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内分泌疾病,如果延迟诊断和治疗,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齿状颗粒细胞(dentate granule cells,DGC...
唐青英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树突CAMKIVCREB
成体新生齿状回颗粒细胞LTP反转的机制研究
活动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和LTP反转——通常被认为是成熟大脑中学习和记忆的细胞机制,在这之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神经发生起重要作用。LTP反转可能是参与介导...
陶小庆
关键词:大脑发育长时程增强突触可塑性
GAD67-GFP精神分裂症小鼠行为学改变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GABA能神经元的表达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制备精神分裂症模型后学习与记忆功能的改变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GABA能神经元的表达。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MK-801连续腹腔注射2周制备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通过悬尾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等,观察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的学习与记忆功能的改变及GABA能神经元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的表达。结果:停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实验组体重增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行为学改变:1悬尾实验:实验组不动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中实验组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而其平均游泳速度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空间探查实验中实验组经过平台所在点的次数和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中实验组的GFP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进行腹腔注射MK-801制备精神分裂症模型后,其学习与记忆功能显著下降,且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GABA能神经元明显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症后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可能与GABA能神经元的表达有关。
张潇剑张姣韩怀钦马全瑞刘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海马GABA能神经元小鼠
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及其棘发育的动态观察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大部分结构内的神经元及其纤维成层排列,尤以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和海马(Hippocampus)最为明显。这种层状结构对中枢神经系统完成其功能非常重要。神经科学主要是探讨大脑对信息如何存储,如何检索。目前...
李佳蔚
关键词:颗粒细胞
NMDA受体NR1亚单位与GABA_A受体在精神分裂症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的表达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明确NMDA受体NR1亚单位、GABAA受体与精神分裂症(SP)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新生颗粒细胞的共存模式;阐明NR1、GABAA受体在SP小鼠海马中的表达。方法: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MK-801(每日0.6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 d后对两组动物分别进行BrdU标记,断头并进行如下处理:(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DG区中NR1和GABAA的表达以及与BrdU标记的新生颗粒细胞的共存模式;(2)利用RT-PCR技术,检测海马GABAA及NR1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1)停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神经细胞的增殖率下降了23.1%(P<0.05),GABAA、NR1两种神经细胞增殖数无差异性改变(P>0.05);(2)实验组小鼠海马GABAA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NR1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1)小鼠精神分裂症后可引起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降低;(2)小鼠精神分裂症后,在mRNA水平上,海马GABAA的表达降低,NR1的表达升高。
肖培伦吕玥丁银秀刘印明周惠惠张潇剑刘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GABAANR1MK-801海马神经发生
脑脊液中D-Ser对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了脑脊液中D-丝氨酸(D-Ser)对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利用手术种植给药瘘管方法,在手术后第3天开始,隔天予以对照IgG和抗D-Ser IgG,给药3 d。之后采用胞外记录方法,刺激电极置于海马穿通纤维,记录齿状回颗粒细胞层LTP的诱导的变化,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皮层和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抗D-Ser IgG连续中枢注射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的幅度明显下降,LTP的诱导受到明显阻断,同时海马和皮层部位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AP-43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分别升高约52%,58%。而MAP2的表达皮层降低约32%,海马降低约59%。皮层synapsinⅠ表达降低约45%,海马synapsinⅠ降低约57%。结论海马部位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对脑脊液中D-Ser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脑脊液中D-Ser具有重要的中枢调节作用,为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新药物和新方法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谢奇辰殷卫东钱天秀陈思维王晓英
关键词:脑脊液LTPD-丝氨酸生长相关蛋白

相关作者

韩春锡
作品数:59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性肌萎缩 婴幼儿 儿童 呼吸窘迫 呼吸衰竭
廖建湘
作品数:385被引量:1,098H指数:16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生酮饮食 癫痫 儿童 生酮饮食治疗 患儿
宫瑾
作品数:75被引量:195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海人酸 癫痫 齿状回 海马 癫痫大鼠
隋鸿锦
作品数:191被引量:477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硬膜 解剖学 海人酸 硬脊膜 海马
刘跃梅
作品数:159被引量:153H指数:6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 孩子 新生儿 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