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1篇“ 黄淮冬麦区“的相关文章
黄淮冬麦区小麦科学种植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我们结合小麦创新团队多年研究、调查和实践,参阅大量国内外的资料,汇集了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本书全面总结了黄淮冬麦区生产及生产概况,介绍了近年来黄淮冬麦区的主要推广品种,深入分析了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适...
王福玉
黄淮冬麦区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积温特性分析
2023年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济麦22、济麦70等,夏玉米品种郑单958,运单76等为试验材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性来探究黄淮冬麦区轮作系统中2茬作物的产量潜力、积温分布特性及适宜播期等。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搭配为“金禾12339-华单136”,其总产量可达20413.5 kg/hm2,比最低品种组合搭配增产8.79%。无论是小麦品种还是玉米品种,其产量除与生育期的积温有关外,与积温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周年积温的分配上,夏玉米品种所需积温明显多于小麦品种,占到周年积温的大约一半,而另一半为小麦和农耗期所占有。通过高积温利用率品种的筛选利用和播期的合理调整,可以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的周年高产高效。根据积温特性分析,当地形成冬前壮苗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15日,极限播期范围为10月1日~20日。
李世平安晓东宋立红靖华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积温
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2
2023年
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9份小麦中,南片、北片各有84、25个品种,分别占比77.1%、22.9%。强筋、中强筋小麦分别占比11.9%、16.5%,合计占比28.4%。12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66%~76.64%,平均为11.37%,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容重的最小。12个性状的H′在1.50~4.65,平均为3.78,基本苗的H′最小,其余均在3.00以上。北片小麦12个性状的H′均高于南片,增幅为24.7%~188.6%,生育期的增幅最小,基本苗的最大。在平方欧氏距离10.0处,黄淮冬麦区109个小麦被聚为六大类,大部分小麦按来源地聚在同一大类。不同来源地的小麦容重、生育期、穗数、吸水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南片比北片分别低0.9%、3.5%、11.0%、4.1%。不同来源地小麦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差别较小,南片为80.25%,北片为83.33%。不同来源地综合得分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北片小麦性状的丰富度、均匀性高于南片,进化潜力较高,穗数、穗粒数、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南片小麦应积极改良品种,注重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生育期、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6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
张会芳齐红志孙岩冯晓杨翠苹卓文飞燕照玲齐学礼
关键词:黄淮冬麦区聚类分析
近20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及其育种价值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从新视角探究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筛选可用于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评价的指标以及表现优异的种质。结果表明,2003—2022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共育成443个小麦品种,按育成品种数量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稳定阶段(2003—2017年)、明显抬升后短暂高企阶段(2018—2019年)、井喷式爆发阶段(2020年至今)。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株高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吸水率维持不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湿面筋含量上升势头相对较强,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千粒重的提高。优质专用麦(强筋、中强筋、弱筋)占比近些年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中强筋小麦占比的提升,强筋小麦占比未有明显提升,这主要受限于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离散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差异较大,但其遗传多样性均随年份在不断提升,遗传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可将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作为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443个品种中,‘稷麦336’‘安科1801’‘济麦44’‘谷神麦19’‘华伟305’表现优异,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在强筋小麦的选育中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未来应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尤其是弱筋小麦的选育与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张会芳张建红刘海礁孙岩齐红志王楠段俊枝郭燕尹海燕
关键词: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主成分分析
氮肥对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耗水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明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耗水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其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0(CK)、100 kg/hm^(2)(N_(1))、200 kg/hm^(2)(N_(2))和300 kg/hm^(2)(N_(3))〕对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小麦越冬期、生长期、开花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2-3.03 nmol/(m^(2)•s)、2.47-3.82 nmol/(m^(2)•s)、2.07-3.11 nmol/(m^(2)•s)、1.61-2.57 nmol/(m^(2)•s)和1.33-1.79 nmol/(m^(2)•s),均以N_(2)最高,CK最低;越冬期、生长期和开花期的耗水量分别为37.4-42.6 mm、46.1-49.3 mm和63.3-69.3 mm,均以N_(2)最高,CK最低;对土壤和降水的耗水分别为236.8-305.6 mm和97.0-144.1 mm,N_(3)最高,CK最低;小麦对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分别为24.0-32.9 mm、17.8-23.3 mm、14.5-18.3 mm、8.2-11.4 mm和4.1-6.0 mm,均以N_(2)最高,CK最低;小麦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为514.6万-663.2万穗/hm^(2)、42.14-47.37 g、8233.0-9225.0 kg/hm^(2)、15.5-22.7 t/hm^(2)和46.5%-79.5%,均以N_(2)最高,CK最低。【结论】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施用氮肥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并有效促进籽粒产量的提升,以施用氮肥200 kg/hm^(2)效果最好,其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小麦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最高。
王稳江
关键词:旱地氮肥小麦耗水特征
河南省黄淮冬麦区180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2022年
为了探讨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2000-2020年黄淮冬麦区河南省180个国审小麦品种为材料,追溯其系谱信息,计算品种亲本间及组合间的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并以此聚类。结果表明:114个品种父母本间存在亲缘关系,占品种的63.33%。180个品种组成16110个组合,其中15035个组合存在亲缘关系,占组合数的93.33%,COP平均值为0.0869,这表明育成品种间普遍存在亲缘关系。COP值聚类分析结果除了11个品种各自单独一类外,其余169个品种分为13个类群,每个类群均有特定品种及其衍生系组成。‘豫麦49’、‘周麦16’和‘百农AK58’等17个品种是对育成国审小麦品种贡献较大的骨干亲本。在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中,利用好骨干亲本的基础上,应当挖掘新的种质资源,提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小麦种子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楠楠邹少奎王丽娜杜晓宇李顺成张倩吕永军韩玉林于海飞杨光宇
关键词:系谱亲缘系数
黄淮冬麦区南片气象因子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2020/2021年度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4个省份分别设置大田试验,选择周麦18、周麦36及爱民蓝麦1号3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分析比较不同气象因子对3个品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特性和试验点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长宽、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籽粒长度、株高及产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大于品种基因型,而籽粒宽度、产量三要素、籽粒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受品种基因型的影响大于环境条件。从不同试验点气象因子来看,籽粒长宽和千粒重表现一致,主要受抽穗−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和拔节−成熟期气温的负向调控;株高主要受拔节期水分和气温的正向调控;产量和穗粒数主要受抽穗期水分和气温、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有效穗数主要受拔节−抽穗期日照时数的正向调控。籽粒淀粉含量受拔节后气温、水分的正向调控,受扬花后期日照时数的负向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则与其相反,纤维素主要受抽穗−灌浆中期水分的正向调控。综上所述,不同小麦品种特性和试验点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长宽、产量及品质均存在显著影响;拔节后的平均气温、总供水量及总日照时数对小麦籽粒表型、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
柏军兵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王玉娇郭丹丹刘哲文王艳杰石书兵赵广才
关键词:气象因子小麦品种
2005—2020年黄淮冬麦区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变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以通过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情况,统计分析审定品种产量和相关的15个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北片水地组、南片冬水组和南片春水组审定的品种数量占黄淮冬麦区审定品种数量的86.8%。黄淮海地与产量显著相关各性状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其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不同组别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质量、容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的引入对产量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可知,千粒质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从而将产量要素协调到有利于高产的最佳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品种的产量和稳产性,助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王瑛孙宇彤上官彩霞杜涛滕永忠
关键词:小麦品种审定通径分析
2020年国审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特征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为促进黄淮冬麦区小麦的生产及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以2020年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通过的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的小麦品种为对象,分析了其审定情况、农艺性状、抗病性及品质表现。结果表明,2020年国审黄淮冬麦区南片66个品种中,半冬性品种较多,且多为种子企业通过联合体试验渠道审定;审定通过品种的生育期介于214.8-228.1 d,株高介于71.4-85.8 cm,产量介于6726-9177 kg/hm^(2),穗数介于549.0万-700.5万穗/hm^(2),穗粒数介于28.6-37.7粒;审定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抗性普遍较低,其中,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占比84.85%,高感纹枯病小麦品种占比68.18%,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占比92.42%;审定品种的品质达到中强筋以上的占比18.18%。需要大力培育适应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优质小麦。
韩琳琳侯传伟高伟王振云孙文鑫鲁海华陈永波
关键词:小麦品种审定抗病性品质性状
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矮败小麦是一个便利的杂交育种工具材料。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对矮败小麦技术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矮败小麦技术体系包括创制矮败小麦骨干亲本、围绕骨干亲本构建大规模有限回交育种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应用和异地加代技术几项主要内容。利用该技术体系,以黄淮冬麦区高产抗赤霉病为主要育种目标进行了育种实践,成功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快速导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背景,比常规育种方法提前2~3年育成了高产、中抗赤霉病、适宜黄淮冬麦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系,显著提高了高产抗赤霉病育种效率。
周阳张宏军王晨阳李洪杰买春艳杨丽刘宏伟于立强于广军刘秉华
关键词:矮败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分子标记

相关作者

周阳
作品数:54被引量:1,07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小麦品种 普通小麦 等位变异 矮败小麦
杨丽
作品数:79被引量:44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矮败小麦 选育 轮选987 轮回选择
赵广才
作品数:343被引量:2,86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强筋小麦 施氮量 氮肥
张宏军
作品数:24被引量:16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黄淮冬麦区 矮败小麦 FH B1基因
吴政卿
作品数:166被引量:772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选育 小麦籽粒 小麦品种 醇溶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