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7篇“ 麻风患者“的相关文章
- 1例外伤诱发的麻风患者的临床诊治与分析
- 本文报道了一例78岁男性麻风患者,其因车祸外伤后诱发周身多发性红斑,3年来经多次就诊,最终确诊为麻风。本病例揭示了对麻风做出及时诊断具有挑战性,临床医生必须掌握麻风的诊断和治疗。病例报道患者,男,78岁,籍贯江苏宿迁泗阳...
- 张瑞蔡洵徐雅婷莫星帆
- 关键词:麻风患者麻风病临床诊治
- 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及畸残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及发生畸残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蒙自市麻风治愈存活病例及现症患者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延迟期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畸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麻风治愈存活者及现症患者192例。中位延迟期为17(11~37.75)个月,不同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发现方式、病期及神经损害数间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盲、家庭外感染、少菌型、延迟期>24个月、病期>11年、皮肤损害数≤5块是致畸残的危险因素(P<0.05)。1956—2020年,新发病例中Ⅱ级畸残比下降、延迟期、病期明显缩短(P<0.001),Ⅰ级畸残比上升(P<0.05),儿童发病比及其Ⅱ级畸残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自市麻风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I级畸残及儿童发病问题值得重视。患者间延迟期差异较大,应继续加强麻风早期发现工作。文化程度、传染来源、型别、延迟期、病期及皮肤损害数是致畸残的影响因素,当地相关部门可据此制定针对畸残的预防措施。
- 李爱玲黄萍熊燕杨庆伟王益民
- 关键词:麻风延迟期畸残影响因素
- 新发麻风患者35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3—2020年来本院就诊的新发麻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期减少临床医生对麻风的漏诊和误诊。方法皮疹行活检组织HE切片和Ziehl-Neelsen抗酸染色,从广东省麻风上报系统中查找麻风患者临床分型和6部位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细菌指数。结果麻风50岁以上患者占比51.43%,有5个家庭共11名患者先后患病。中间界限型(BB)和界限偏瘤型(BL)的误诊率分别为38.46%及50.00%,少菌型麻风未出现误诊;35例患者中6例出现眉毛脱落,4例出现足底溃疡,所有病例均未提及眼部症状,所有BB和BL患者均有结节性红斑样皮疹和/或手足背和肢端的暗红水肿;神经受损症状发生率约为37.14%,结核样型(TT)和界限偏结核样型(BT)发生率均为50.00%;20.00%患者出现皮疹瘙痒。所有皮疹病理示真皮和/或皮下组织肉芽肿改变;5例BB、6例BL出现脂膜炎改变,其中2例BL见大量浆细胞浸润;2例BB多次抗酸染色阴性而6部位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结论麻风的临床表现多样,眉毛脱落、足底溃疡、眼部症状以及感觉障碍等在本研究中不占主导地位;慢性全身泛发结节性红斑样皮疹和/或四肢末端暗红肿胀需要高度怀疑BB和BL型麻风;皮损真皮和/或皮下组织病理发现肉芽肿改变,都需要初筛麻风,目前病理的抗酸染色技术有待改进。总之,麻风的诊断和分型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病理抗酸染色和6部位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的综合判断。
- 周海园吴玮周顺婷王翠媚韩敬端
- 关键词:麻风病理
- 云南省文山州2013-2022年新发麻风患者残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文山州新发麻风病例残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麻风残疾发生、减小麻风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2013—2022年确诊的所有麻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及病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366例新发麻风病例资料,其中64例发生残疾,残疾率为17.49%,1级残疾率6.28%,2级残疾率11.20%。目前皮肤科门诊发现仍为麻风患者的主要发现方式(49.80%),诊断延迟期>2年、少菌型麻风(PB)是麻风患者发生残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诊断延迟期>2年及PB患者有更高的残疾发生风险,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麻风疑似症状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麻风延迟诊断,降低新发麻风发生残疾比例,提高麻风患者生活质量。
- 甘丽平陶思铮杨溪张春雨尹丽娇罗红叶李玉叶
- 关键词:麻风残疾影响因素
- 麻风患者329例麻风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云南省文山州新发麻风患者中麻风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麻风反应的预防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文山州2013—2020年确诊的所有麻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及病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29例麻风患者中,42.86%的患者曾发生麻风反应,其中Ⅰ型、Ⅱ型及混合型麻风反应分别占50.35%、36.88%及12.77%。45.39%的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前,28.37%发生在联合化疗后1~6个月。多菌型麻风、女性是麻风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麻风反应的发生与细菌密度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Ⅰ型麻风反应发生率最高,多菌型麻风、女性患者更易发生麻风反应,联合化疗后6个月内是麻风反应监测的重点时间段。
- 甘丽平杨溪龙恒沈连发李玉叶
- 关键词:麻风麻风反应联合化疗
- 山东省麻风患者家庭内集聚性探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更为细致的信息调查方法,掌握麻风康复者的家族史数据,了解有家族史的麻风康复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既往发现的2210例麻风康复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原始病历、患者登记表,调查皮防工作者、乡医,入户随访等方式追踪家族史及临床信息。统计分析部分采用SPSS25.0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纳入分析的麻风康复者的有效例数为1964例,男女性别比为3.9∶1;平均发病年龄(22.18±12.14)岁,平均确诊年龄(25.64±11.89)岁。临床分型以结核样型麻风(1026例,52.24%),瘤型麻风患者(725例,36.91%)为主。399例(20.32%)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女性(24.44%)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男性(19.26%)、多菌型(27.77%)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少菌型(18.38%)。结论:本研究通过原始病历核查、皮防人员调查、麻风病例随访的方法获得了麻风康复者家族史的准确信息。本研究中约1/5的麻风患者有家族史,提示我们应对麻风患者,尤其是多菌型麻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开展重点随访,延长随访时间,增加随访频次,以提高麻风的早期发现水平。
- 孔瑶瑶初同胜刘殿昌李聪聪姚梦园李洪达靳传洋袁召君刘盟盟刘健槐鹏程张福仁
- 关键词:麻风家族史流行病学分析
- 低流行状态下老年麻风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 2023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老年麻风患者临床和流行病特征。方法:通过中国麻风管理信息系统(LEPMIS),对陕西省200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结果:2004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该地区共收治新发麻风病例323例,其中54例(16.7%)≥60岁,平均年龄为67.0岁,77.8%为男性;96.3%为低收入人群,57.4%文化程度低下(文盲或半文盲),79.6%有婚史,29.6%为家内传染。70.4%查菌结果为阳性,其中多菌型比例高达83.3%。虽然确诊时存在严重皮损(皮损>5块)的患者比例高达75.9%,存在严重神经损害(神经≥2条损害)的比例高达68.5%,二级畸残的比例高达53.7%,但83.3%的患者确诊时无明显的麻风反应。结论:本地区老年麻风患者伴随严重的皮肤、神经损害及畸残风险,提示在此人群中可能存在较长的诊断延迟期。
- 李鸽张宇晨宋运龙张虹王耀斐王冠
- 关键词:麻风老年流行病学
- 探讨超声显像对麻风患者脾脏肿大的监测
- 目的利用超声显像监测麻风患者脾脏肿大的转归。方法选取2016年我院残疾治愈麻风患者48人和2015年-2017年现症麻风患者24人,空腹进行脾脏超声探查。结果康复麻风患者1例脾脏肿大,现症麻风患者5例脾脏肿大,其中1例脾...
- 刘玉琴张金玲
- 关键词:脾脏肿大麻风现症治愈超声
- 麻风患者完成联合化疗后的临床与病理改变
- 2023年
- 目的观察完成治疗后的麻风患者临床与组织病理变化,评估治愈标准,提高皮肤科医生长期随访意识。方法收集在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接受联合化疗(MDT)方案规则服药结束至本科复查的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组织蜡块切片后做HE染色和抗酸染色,观察病理特点;根据收集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19例治疗后具有完整资料的麻风患者,11例(57.89%)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临床上均无活动性麻风皮损,部分留有色沉、色减或鱼鳞病样改变。11例治愈者中,5例(45.45%)组织病理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6例(54.55%)呈麻风消退后期改变,肉芽肿较小,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2例(18.18%)组织抗酸染色见碎裂状、颗粒状麻风杆菌。8例患者(42.11%,8/19)未达临床治愈标准,皮损部分未消退,以色减斑、色沉斑、暗红斑为主,4例(50.00%,4/8)存在Ⅱ型麻风反应,伴红斑、结节、脓疱;病理上均有肉芽肿形成,但肉芽肿较小,肉芽肿中的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组织抗酸染色见完整麻风杆菌,均为多菌型。结论麻风患者通过MDT治疗方案服药结束后,仍需复查组织病理及抗酸染色评估是否达到治愈。部分多菌型麻风患者在疗程结束时不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对于完成治疗后仍然伴有严重麻风反应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治疗疗程;结束治疗后需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复发患者。
- 王金容杨雪松叶建洲李文华唐安平周晓鸿
- 关键词:麻风组织病理联合化疗
- 麻风患者T细胞亚群相关免疫分子表达研究
- 2023年
- 调查分析麻风病患者T细胞亚群相关免疫分子的表达情况,旨在为临床判断此类患者病情和预后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病例均选自于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医治的麻风病患者,数量一共70例,将其作为麻风病组。另外选取在同一时段内本院接受体检证实为身体完全健康的70例健康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时段采集麻风病组患者以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样本,经过本院实验室进行T细胞亚群相关免疫分子检验。观察对比麻风病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包括CD4+、CD8+、NK、CD3+/CD16+CD56+、CD4/CD8比值、CD3+/HLA-DR+、CD3+/HLA-DR-。结果 (1)从CD3+/CD4+、CD3+/CD8+、NK、CD3+/CD16+CD56+、CD4/CD8比值、CD3+/HLA-DR+、CD3+/HLA-DR-测定结果看出,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间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2)治疗前,麻风病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NK、CD4/CD8、CD3+/HLA-DR-相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活化T淋巴细胞CD3+/CD16+CD56+、CD3+/HLA-DR+相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CD3+/CD8+无较大差异(P>0.05)。全部麻风病患者治疗两周后CD3+/CD4+、NK、CD4/CD8、CD3+/HLA-DR-相较治疗前存在一定上升趋势,CD3+/CD16+CD56+、CD3+/HLA-DR+相较治疗前有小幅降低或没有显著变化;治疗四周后以上指标和对照组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 麻风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自身免疫功能具有紧密联系,随着免疫测定结果的上升,也提示有更好预后。
- 殷俊
- 关键词:麻风T细胞亚群免疫分子
相关作者
- 王景权

- 作品数:204被引量:407H指数:14
- 供职机构: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 研究主题:麻风 麻风病 麻风患者 麻风病院 麻风病人
- 谭又吉

- 作品数:79被引量:173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 研究主题:麻风 麻风患者 麻风病 足底溃疡 麻风病人
- 张福仁

- 作品数:503被引量:1,14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 研究主题:麻风 银屑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型 麻风病
- 严良斌

- 作品数:120被引量:45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 研究主题:麻风 麻风病 麻风患者 麻风畸残 畸残
- 何浩明

- 作品数:363被引量:589H指数:10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RIA 血清 TNF 血浆 肝硬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