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0篇“ 髂总静脉“的相关文章
静脉受压继发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和评价
2023年
目的 构建并评价左静脉(LCIV)受压继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血栓性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按年龄-性别1∶1进行匹配。根据CT横断面上所测LCIV和右静脉最小短径计算LCIV受压比例。采用Padua量表评分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左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k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治疗组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70例,年龄(57.1±16.9)岁(22~88岁)。治疗组、对照组LCIV受压比例分别为(77.10±12.88)%、(42.11±21.22)%(P<0.01),LCIV受压与静脉血栓形成呈相关性,并与VTE危险因素间存在协同作用。所构建预测模型:P(静脉血栓形成概率)=exp(logit P)/[1+exp(logit P)],logit P=-9.07+0.61×VTE危险因素评分+0.13×LCIV受压比例。logit 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0.908~0.97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为P=0.563,k折交叉验证训练准确度为0.871±0.007,预测准确度为0.844±0.048。结论 基于LCIV受压比例和Padua危险因素评分所建左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朱桥华杨轮黄江远刘勇刚黄维罗美华陈德华余启荣
关键词: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基线增强CT联合临床资料预测非典型左静脉受压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基线增强CT联合临床资料的非典型左静脉(LCIV)受压患者诊治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首次诊治为非典型LCIV的患者共137例,且诊治期间均未接受药物或物理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通过随访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无DVT组(n=41)和DVT组(n=96),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CT征象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非典型LCIV继发DVT的发生率为70%(96/137)。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IV最小短径、右静脉最小短径、LCIV受压比例、下腰椎前曲角、下肢症状、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为非典型LCIV继发DVT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P(OR=1.05,95%CI:1.01~1.1,P=0.002)、下肢症状(OR=12.59,95%CI:2.78~57.12,P<0.001)及LCIV受压比例(OR=1.05,95%CI:1.01~1.09,P=0.02)为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FDP、下肢症状、LCIV受压比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26及0.827。联合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21,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79%及78.05%。结论非典型LCIV继发DVT发生率较高,FDP、下肢症状、LCIV受压比例为其发生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联合3个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为非典型LCIV继发DVT患者提供个性化风险评估。
陈德华刘子蔚蔡志平黄绍怀徐峰邓凌达胡秋根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广东省非选择性人群左静脉受压的影像流行病学调查
2023年
目的 调查广东省非选择性人群左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压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多中心抽样。测量样本的CT参数,如LCIV最小短径(DLCIV-min)、右静脉最小短径(DRCIV-min)、下腔静脉分叉角度(IVC-BA)、腹主动脉分叉角度(AA-BA)、下腰椎前曲角(LLLA)、压迫点附近腰椎骨质增生(LVH)及动脉钙化(IAC)发生率等。计算LCIV受压比例(LCIV-CP),根据LCIV-CP将受压程度(CS)分为轻度(CP≤50%)、中度(50%70%)。结果 本研究样本数为1078,其中男584,女494,年龄中位数为56.00岁。LCIV-CP中位数为44.21%,范围0~89.86%。轻度、中度及重度受压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1.41%、29.31%和9.28%。男性和女性CP的中位数分别为42.12%和46.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青年、中年及老年人群的中位CP分别为52.00%、45.24%和38.13%,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重度受压人群中,中年女性占比最高。影响LCIV-CP和CS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年龄。结论 LCIV受压是普遍存在的,性别和年龄影响LCIV-CP和CS的分布。中年女性是LCIV受到中重度压迫的高危人群。
朱桥华朱辉严陈敏明孔伟冯瑞枝罗钧陈德华
关键词:发生率高危人群中年女性
应用同种异体静脉置换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移行区域血管的技术
2022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技术在胰腺癌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移行区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静脉置换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部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77岁,男性,主诉“上腹痛1个月,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1周”。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胰腺癌并行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均证实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部,且术前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被侵犯长度为5.5 cm,术中测量门静脉断端与肠系膜上静脉断端距离为4.5 cm,切除肿瘤后不能直接进行血管吻合,经精准评估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同种异体静脉置换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部手术。手术时间为11 h,术中出血量为400 mL。术后于ICU行常规治疗,第7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常规监测肝功能变化,影像学检查监测重建门静脉系统血流。结果术后未发生胆瘘、胰瘘、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学诊断:胰腺导管腺癌,中-低分化。术后第2天和第13天复查增强CT示,同种异体静脉置换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部血流通畅,各吻合口无狭窄,无血栓形成。结论同种异体静脉应用于胰腺癌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移行区域的置换重建手术,安全可行,短期疗效满意,长期预后尚待进一步观察。
王开宇石军赵静王月孙勇黄桢雅胡咏喆吴广东于里涵徐光勋卢倩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管置换
超声评价下肢慢性静脉疾病静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利用超声探讨非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所致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VD)对静脉(CIV)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分析患肢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临床分级与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15例(患肢211条)下肢CVD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肢侧别将病例组患者分为L组(n=102)和R组(n=109),并根据CEAP临床分级及压迫治疗方案将病例组患肢分为3个亚组,即R-Ⅰ组(患肢38条),L-Ⅰ组(患肢29条);R-Ⅱ组(患肢39条),L-Ⅱ组(患肢37条);R-Ⅲ组(患肢32条),L-Ⅲ组(患肢36条)。另选取97例同期与病例组相匹配的下肢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分为对照R组88条和对照L组89条。结果病例组左侧和右侧CIV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静脉血流量(VBF)均大于对照组,R组的最大直径大于对照R组(P<0.05)。右侧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与年龄呈弱正相关(r=0.197,P<0.05)。左侧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与BSA呈弱正相关(r=0.204,P<0.05),与左侧CI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VBF呈弱正相关(r=0.254、0.225,P<0.05)。L-Ⅰ组与L-Ⅲ组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评估显示下肢CVD可影响CIV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且左侧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CIV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武天娇李燕赵艳琴毕伟赵雅培
关键词:超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髂总静脉
双重型左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2021年
我们回顾性分析8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病例和210例非DV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和计算左静脉(LCIV)受压短径、受压程度、右静脉(RCIV)内径以及左静脉夹角(left iliac-vena cava angle,LIVCA)。发现左静脉夹角小是双重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LCIV受压往往比单一型LCIV受压更容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章杰张喜成胡晓华韦润泽陈兆雷孙元徐淼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腔静脉影像资料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对静脉狭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2021年
目的评价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对静脉狭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64例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n=82)和无DVT组(n=82)。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记录血液学指标,包括血清25-(OH)D水平、D-二聚体(D-D)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血清25-(OH)D水平与静脉狭窄并发下肢DVT患者其他血液学指标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脉狭窄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DVT组患者的D-D水平、INR、Fib水平、MPV均明显高于无DVT组患者,DVT组患者的25-(OH)D水平明显低于无DVT组患者,PT、TT、APTT均明显短于无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PT、TT、APTT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D-D、INR、Fib、MPV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高、MPV水平高是静脉狭窄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25-(OH)D水平高是静脉狭窄患者并发DVT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水平、MPV、25-(OH)D水平均对静脉狭窄患者并发DVT具有预测价值(P<0.05)。以25-(OH)D>9.93 ng/ml作为预测的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0.597~0.878),对静脉狭窄患者并发DVT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3.09%和77.36%。结论静脉狭窄患者血清25-(OH)D的表达下调是导致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此类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潜在�
丁殿柱李计宽杨永宾唐雷石晓明
关键词:25-羟基维生素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清标志物
静脉受压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的影像解剖、风险预测模型及无滤器腔内治疗方法学研究
前方右动脉搏动和后方腰骶部前凸是造成左静脉(LCIV)受压的基础。LCIV受压导致静脉高压而引起相关症状。不同人群的LCIV受压比例(CP)及其分布、影响因素尚未明确。论文第一章进行广东省内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
朱桥华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静脉参数相关性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研究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静脉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因下肢...
武天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文献传递
动脉、静脉及其分属支的变异被引量:3
2020年
关于血管综合性变异,目前尚未有相关报道。本课题组在解剖一具男性尸体时,见动脉及其分支、静脉及其属支、血管之间、血管与输尿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走行等发生了诸多变异,该类型变异对临床上开展腹腔及盆腔等多种手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也进一步充实了血管解剖数据,现报告如下。
龙慧肖志营成子硕杨琦冉茂成
关键词:髂总动脉髂总静脉

相关作者

董国祥
作品数:124被引量:863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
顾建平
作品数:506被引量:2,824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造影术 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滤器
丁自海
作品数:253被引量:2,088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解剖学 腹腔镜 解剖学观察 腰椎 皮瓣
朱铭力
作品数:173被引量:69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急性肾损伤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预后
孙建永
作品数:149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长沙医学院
研究主题: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标本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