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75篇“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相关文章
- 一种食蟹猴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方法
- 本发明属于细胞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蟹猴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方法。为了找一种适用于食蟹猴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简便分离方法,本发明使用含有肝素钠的RPMI‑1640培养基稀释食蟹猴骨髓样本,并优化Ficoll‑Paque...
- 官堂明李文德袁君茹高洪彬贾欢欢陈思羽叶晓兰赵志斌卞振华罗攀月万红平唐爽捷李永锋
-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
- 2024年
- 目的筛选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BM-EPCs)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构建一个高效、高产量、高纯度的骨髓来源BM-EPCs分离培养诱导扩增方法。方法取2周龄雄性SD大鼠,脱颈处死后分离大鼠双侧胫骨和股骨,收集骨髓细胞悬液。配制30%、50%、60%和70%浓度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BMMNCs种子细胞,并计算活细胞比例。将获得的BMMNCs分为1×10^(5)、5×10^(5)、1×10^(6)、2.5×10^(6)、5×10^(6)、1×10^(7)六个组别,分别接种于25 cm^(2)无菌培养瓶中,培养7 d后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数目,并计算每10^(6)细胞的集落形成数。运用Graphpad prism9.5软件进行Logistic拟合曲线,根据相关系数R^(2)确定相关性,根据其P值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接种数目纳入范围,随后使用R语言编程定义计算函数,根据已知种子细胞总数及相关性函数限制下,通过迭代寻找最佳的BMMNCs细胞接种数目。分别配制20、50、100 nmol/L浓度的人纤连蛋白(FN)溶液,以不添加FN的空白溶液为对照,分别包被空白培养瓶2、6、12、24 h,将收集的48 h未贴壁BMMNCs接种于FN包被的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3 d后计算各组集落形成数目,确定FN包被的最佳浓度与时间。接种48 h未贴壁BMMNCs于25 cm^(2)培养瓶底,使用EGM-2完全培养基定向诱导,于显微镜下观察集落形成及诱导扩增进程。取培养14 d的BM-EPCs,分别采用双阳性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BM-EPCs的纯度。结果使用Percoll分离法可把BMMNCs细胞清晰的分为5层,其中30%与50%Percoll细胞分离层之间为BMMNCs活细胞比率最高。BMMNCs的最优接种数目为2.5×10^(6)个。以50 nmol/L的FN溶液包被24 h或以100 nmol/L的FN溶液包被6 h皆可有效促进细胞集落形成。细胞接种7 d后获得形态良好的铺路石样细胞并建立生长优势,表明BMMNCs已经诱导成为形态良好的BM-EPCs
- 孙白羽陈静依姜志超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培养方法
- 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患者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被诊断为单纯缺铁性贫血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年生存情况,根据随访预后疗效将其分为良好组(n=25)和不良组(n=5)。比较不同预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SA-8和MMSA-1 mRNA水平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结果:观察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5例,良好率为83.33%(25/30)。不良组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MSA-8、MMSA-1 mRNA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0.840,95%CI为0.709~0.969、0.661~0.948,预测效能较好。结论: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呈高水平表达,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较好,临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程以及预后。
- 袁靖
-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
- 缺氧对AML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及基因组甲基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研究缺氧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及基因组甲基化的影响。方法收集初诊AML患者的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以不同浓度的氧(氧含量分别为21%、3%和1%)处理细胞24、48、72 h,以常氧(氧含量21%)作为对照。CCK-8法、乳酸脱氢酶检测及Hoechst 33258染色等分析缺氧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代谢及凋亡的影响。采用5-羟甲基化胞嘧啶(5-hmC)和5-甲基化胞嘧啶(5-mC)检测试剂盒分析缺氧对基因组甲基化状态的影响。结果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AML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代谢活性增加,而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氧程度增加,细胞基因组5-hmC的含量升高,5-mC的含量降低(P<0.05)。浓度1%的O_(2)培养细胞48 h,细胞的增殖和去甲基化最强。结论缺氧促进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与代谢,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基因组去甲基化。
- 周贵珍彭浪邹立新刘小柳
- 关键词:缺氧急性髓系白血病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GC-1α mRNA表达水平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21年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65例MM患者(MM组)和30例营养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的骨髓标本,提取单个核细胞,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GC-1α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M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GC-1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组β_(2)-微球蛋白(β_(2)-MG)、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及血钙等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组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GC-1αmRNA相对表达量与β_(2)-MG、LDH、血钙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b呈负相关(P<0.05)。结论:PGC-1αmRNA在临床上的表达与β_(2)-MG、LDH、血钙和CRP呈正相关,与Hb呈负相关,并且在MM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因此,认为可将其作为临床监测MM病情的一项重要指标。
- 董慧娟程杨燕郑林李春艳颜静秀
- 关键词:核细胞
- 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allo-HSCT的33例AML患者移植前、移植后和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以及随访相关资料。采用端粒限制性片段法测定端粒长度, 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端粒长度。以实际1年内复发为金标准,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移植前或供者动员前端粒长度判断患者移植后1年复发的效果, 依据患者或供者端粒长度最佳临界值将患者进行分层, 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分层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 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33例患者中位年龄34岁(14~61岁), 男性17例, 女性16例;初诊为AML 3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为AML 1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为AML 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14例, 同胞半相合移植19例。供者中位年龄30岁(20~65岁), 男性24名, 女性9名。供者(33名)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均长于患者移植前(33例)、移植+30天(31例)[分别为(6.67±0.31)kb、(6.40±0.33)kb、(6.48±0.33)kb, 均P<0.05], 患者移植前、移植+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 P=0.378), 患者移植+180天(11例)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为(6.66±0.18)kb。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45.5%(15/33), 有明确影像学及病原学依据的感染发生率为39.4%(13/33), 移植后1年内死亡率为3.0%(1/33), 移植后1年内复发率为15.2%(5/33)。发生aGVHD组与未发生aGVHD组间、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移植后1年内未复发患者比较, 移植后1年内复发患者的供者动员前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更短[(6.39±0.19)kb比(6.72±0.30)kb, t=-3.23, P=0.011], 患者移植前端粒长度更长[(6.75±0.16)kb比(6.35±0.36)kb, t=4.17, P=0.001]
- 邓博王季石张燕卢英豪李艳菊黄懿李梦醒陈莹高睿柴笑詹云熊杰赵鹏
- 关键词:髓样端粒复发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IL-24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4(IL-2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IL-24表达水平;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24表达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L-2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T系显著低于B系,未缓解期显著低于缓解期(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24表达量与性别、年龄、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4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5.00个月,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7.00个月。结论IL-24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
- 王萍高红秀郭东芳岳文兵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4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17、ATG1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微小RNA-17(miR-17)、自噬基因-12(ATG1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3例成人ALL患者骨髓标本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将其分为初诊组(30例)、缓解组(32例)、难治复发组(21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治的、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骨髓正常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BMMNC中miR-17、ATG1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7与ATG12相对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初诊组和难治复发组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缓解组明显低于初诊组及难治复发组(P<0.05);缓解组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复发组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与初诊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50×10^(9)/L的初诊患者miR-17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WBC<50×10^(9)/L的患者(P<0.05),ATG12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WBC<50×10^(9)/L的患者(P<0.05)。B-ALL患者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T-ALL患者(P<0.05);miR-17、ATG12相对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年龄、染色体是否异常、泼尼松诱导是否敏感无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17与ATG12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14,P<0.05)。【结论】成人ALL患者BMMNC中miR-17和ATG12均呈高表达,且呈正相关,ATG12的自噬活性增强,miR-17和ATG12的表达变化可能与ALL的发生、发展和复发相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晓鹏陈新
- 关键词:白血病微RNAS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SC和PLCG1表达及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SC和PLCG1表达变化,探讨二者与MDS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方法MDS患者53例为MDS组,营养性贫血患者39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行骨髓穿刺采集骨髓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ASC、PLCG1mRNA相对表达量。MDS患者依据指南规范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计算总有效率。比较MDS组与对照组、不同临床特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SC、PLCG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以ASC、PLCG1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为界,将53例MDS患者分为ASC高表达组27例和ASC低表达组26例,PLCG1高表达组28例和低表达组25例,比较ASC及PLCG1高、低表达组总有效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S患者规范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MDS组骨髓单个核细胞ASC mRNA相对表达量(2.41±0.29)高于对照组(1.31±0.31)(t=17.605,P<0.001),PLCG1mRNA相对表达量(1.46±0.35)低于对照组(2.75±0.29)(t=18.936,P<0.001)。IPSS-R评分高危、染色体核型复杂的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SC mRNA相对表达量(2.89±0.33、2.81±0.27)分别高于IPSS-R评分中低危、染色体核型简单者(2.01±0.25、2.05±0.29)(t=11.041,P<0.001;t=9.837,P<0.001),PLCG1mRNA相对表达量(1.01±0.39、1.14±0.38)分别低于IPSS-R评分中低危、染色体核型简单者(1.83±0.33、1.75±0.30)(t=8.293,P<0.001;t=6.520,P<0.001);不同性别、年龄、MDS分型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SC、PLCG1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高表达组总有效率(48.15%)低于ASC低表达组(84.62%)(χ^(2)=7.854,P=0.005),PLCG1低表达组总有效率(52.00%)低于PLCG1高表达组(78.57%)(χ^(2)=4.158,P=0.041)。染色体核型复杂(OR=2.643,95%CI:1.158~6.032,P=0.002)、IPSS-R评分高危(OR=1.630,95%CI:1.034~2.499,P=0.035)及骨髓单个核细胞ASC(OR=1.842,95%CI:1.060~3.202,P=0.020)、PLCG1(OR=0.846,95%CI:0.731~0.980,P=0.014)mRNA相对表达量是MDS患者�
- 曾孟兰刘洋刘晓英翟红谢坤莹魏锦罗文丰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SC疗效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h17和血清IL-6、IL-10与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7)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与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MM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对比不同Durie-Salmon分期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h17、Treg/Th17及血清IL-6、IL-10水平;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h17、Treg/Th17及血清IL-6、IL-10水平;分析Treg、Th17、Treg/Th17及血清IL-6、IL-10与MM患者Durie-Salmon分期、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reg/Th17及血清IL-6、IL-10水平Ⅲ期组高于Ⅱ期组,Ⅱ期组高于Ⅰ期组(P<0.05)。有效组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reg/Th17水平及血清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reg/Th17及血清IL-6、IL-10水平无效组高于有效组(P<0.05)。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reg/Th17及血清IL-6、IL-10水平与MM患者Durie-Salmon分期呈正相关,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P<0.05);骨髓单个核细胞Th17水平与MM患者的Durie-Salmon分期、治疗效果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reg/Th17水平及血清IL-6、IL-10水平与MM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可对MM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起到一定评估作用。
- 张丽红王宣尹婉宜沈扬卢伟荣马兵刘清池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辅助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0
相关作者
- 邵宗鸿

- 作品数:660被引量:3,702H指数:30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贫血
- 付蓉

- 作品数:375被引量:1,2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重型再生障碍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贫血患者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 高传玉

- 作品数:453被引量:1,914H指数:1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
- 葛均波

- 作品数:1,735被引量:7,598H指数:3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冠状动脉 导管 心血管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
- 邹云增

- 作品数:332被引量:726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 心肌细胞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