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篇“ 骨间韧带“的相关文章
- 应用CT三维扫描技术测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长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量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长度变化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招募6名健康志愿者,对其一侧腕关节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每例扫描5个腕关节位置,即从腕关节屈曲60°到背伸60°范围,每次增加30°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舟骨和月骨三维重建,然后将舟骨和月骨三维图像上的骨间韧带起、止点区域平均分为三个亚区,即掌侧区、近端区和背侧区。每个亚区又根据韧带起、止点的位置模拟出三条平均分布的韧带束。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的测量工具测量每条韧带束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分析每条韧带束在不同腕关节屈伸位置时的长度变化。结果从中立位到屈曲60°位,掌侧和近端亚区的舟月骨间韧带长度显著增加(P<0.05)。从中立位到背伸60°位,近端亚区的中间束和背侧束明显变长(P<0.05)。从中立位到屈曲30°位和背伸30°位,掌侧亚区的远端束明显变长(P<0.05)。其余韧带束在不同腕关节体位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屈伸过程中,舟月骨间韧带掌侧和近端亚区的长度发生明显变化,而背侧亚区变化较小。即掌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手腕轻度伸展(0°~30°)是最佳固定位置;近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中立位是最佳固定位置;背侧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不需要手腕固定于特殊的位置,建议将手腕固定在中立或轻度屈曲位。所有区域的舟月骨间韧带受伤,中立位应该是适当的。
- 姜宇浩邢树国茅天孙守卫
- 关键词:腕关节计算机断层扫描
- 合并桡骨远端骨折舟月分离的骨间韧带修补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ligament,SLIL)修补治疗合并桡骨远端骨折舟月分离(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S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12月采用内固定与SLIL修复治疗的新鲜桡骨远端骨折合并SLD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术中发现,SLIL部分撕裂9例,完全撕裂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9.12±5.8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背伸、旋前、旋后、握力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腕关节屈曲仍显著小于健侧(P<0.05)。术后8周,舟月间隙、舟月角均显著改善,恢复到正常范围;掌倾角、桡偏角也显著改善(P<0.05),手术前后尺骨变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SLD得到纠正。[结论]对于新鲜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SLD,复位固定桡骨的同时修补SLIL,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李海丰王华朱行飞袁峰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 手腕部不同载荷状态下舟月骨间韧带应力分布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腕关节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SLIL)在腕部不同运动中的应力分布。方法选取正常腕关节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软件构建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腕关节不同运动方向受力时的SLIL应力分布。结果随背伸角度增大,SLIL应力增大,背伸角度增加到90°时,SLIL受到最大应力为1.3787 MPa。背伸角度为30°时,腕关节掌屈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1596 MPa,掌屈角度增加到90°时,SLIL的最大应力降低至0.2452 MPa。桡偏25°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8145 MPa,尺偏25°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1356 MPa。腕关节做桡侧受力20N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4465 MPa,尺侧受力20N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4635 MPa。结论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SLIL在腕部不同运动中的受力情况。腕关节背伸角度达90°时,SLIL的应力最大。做尺偏、桡偏动作时,相同偏转角度下,SLIL桡偏时最大应力是尺偏最大应力的6倍左右。
- 魏明杰许育健吴一芃王腾吴欢袁礼波唐文宝郭孝菊徐永清
- 关键词:腕关节舟骨月骨骨间韧带有限元分析
- Micro-CT扫描下舟月骨间韧带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舟月骨间韧带(SLIL)的形态和血供分布,并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临床上SLIL损伤对其血供的影响及重建的方法。方法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选取12例新鲜成人前臂标本,从尺动脉或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溶液,于Micro-CT下扫描,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图像,观察SLIL在中立位的形态和韧带内滋养血管分布,测量韧带掌侧、背侧和近端的宽度、长度、厚度,测量SLIL内滋养血管入口处的解剖参数,并分析其与舟、月骨的血供关系。结果①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SLIL的大体形态并测量其解剖参数,近端长度均值最大,掌侧、背侧长度相近;韧带掌侧最宽,厚度最小,而背侧与近端在厚度与宽度上相近。②SLIL的近端无滋养血管分布,掌侧与背侧均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分布,其血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IL的掌侧与背侧内滋养血管从SLIL附着处进入舟、月骨内形成吻合。结论SLIL掌侧较宽且厚度小,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其较其它亚区更易损伤;其掌侧与背侧亚区均有丰富的血供且与舟、月骨内相吻合,而近端无血管分布,因此,掌、背侧韧带早期轻度损伤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近端损伤则较难修复,韧带掌侧与背侧损伤对舟、月骨血供会产生一定影响。
- 许育健徐永清罗浩天何晓清张旭林赵万秋吴欢袁礼波
- 关键词:血管灌注显微成像数字化技术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动物模型
- 2016年
- 目的: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建立距跟骨间韧带重建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重建组、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16周、32周取材,对3个实验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重建韧带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以及术后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术后8周以后实验动物体重变化出现差别,韧带切断组较重建组体重多增加0.32 kg(P=0.04);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均支持移植韧带成活,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韧带牵拉时出现2个张力屈服点;术后3组距下关节冠状面(P<0.05)和水平面(P<0.001)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可有效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移植韧带经过坏死、塑形改建、成熟的过程与骨道形成末端结构愈合。对于研究距下关节稳定性、韧带断裂后关节的继发性改变、韧带移植重建的转归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材料。
- 刘晨敖英芳胡跃林朱敬先焦晨郭秦炜
- 关键词:距下关节半腱肌动物模型
- 腕关节镜下带线微型骨锚钉重建舟月骨间韧带的三维影像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复舟月骨间韧带损伤的方法,通过三维重建及三维坐标系统分析其效果.方法 对6例新鲜冰冻的腕关节标本分别在舟月骨间韧带切断前、后和锚钉修复重建韧带后,CT扫描,收集数据.每个实验阶段的CT扫描共分7个体位,分别为腕关节中立位,掌屈20°、40°、60°,背伸20°、40°、6°.根据CT扫描的数据对腕关节舟月骨进行三维重建并运用三维坐标系统分析,比较舟月骨质心的距离变化和舟骨不同位置时相对于其中立位的位移变化.结果 切断舟月韧带后舟月骨质心的距离在腕关节中立位,背伸20°及背伸60°时比切断前增宽,但通过修复重建舟月骨质心间距离缩小.切断舟月骨间韧带后,舟骨在背伸时有明显的背侧移位缺失.结论 尸体研究表明腕关节镜下运用带线锚钉修复舟月韧带损伤操作可行,达到动力学重建效果.
- 任汉儒谢仁国刘佳佳邢树国王古衡茅天
- 关键词:腕关节关节镜带线锚钉
- 前臂旋转和腕关节过伸时舟月骨间韧带长度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前臂旋转和腕关节过伸时舟月骨间韧带(SLIL)的长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18例志愿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0~38岁,平均28岁;既往无全身性疾病或上肢外伤史,经X线片检查腕部无先天性疾病、退变或其他骨性病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臂旋转组(6例)、腕关节过伸组(6例)和腕关节过伸旋转组(6例),对其右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断层扫描图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对中立位、极度过伸位及过伸桡偏位SLIL的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中立位比较,腕关节极度过伸位时,SLIL掌侧区域远侧、中间、近侧部分韧带长度分别增加(1.4 ±0.5)mm、(1.4±0.4)mm、(1.3±0.4)mm;前臂最大旋前位时,SLIL掌侧区域远侧、中间、近侧部分韧带长度分别增加(0.3 ±0.1)mm、(0.2 ±0.1)mm、(0.3±0.1)mm;腕关节极度过伸位、过伸桡偏位以及过伸旋转位时,SLIL掌侧区域和部分近侧区域明显伸长(P<0.05);前臂最大旋前位时,SLIL掌侧区域和部分近侧区域伸长(P<0.05).结论 SLIL掌侧区域和近侧区域在腕关节过伸时明显伸长,在前臂最大旋前位轻度伸长,表明这部分韧带在腕关节过伸时张力较大,提示腕关节过伸位和前臂旋前时可能更容易损伤SLIL.
- 陈靖谭军汤锦波
- 关键词:腕关节韧带
- 距跟骨间韧带及其间隙的影像学对比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MR、CT和X线检查显示距跟骨间韧带( ITCL)及其所在间隙的可行性及可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足部MRI检查且足踝部无创伤史的41例患者(82侧足)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平均43(27~70)岁,身高平均167(152~185)cm;另选取30名志愿者行足部CT和X线检查,男女各15名,年龄平均23(21~24)岁,身高平均170(142~187)cm。分别行MR和CT扫描,行矢状面和斜冠状面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ITCL及其间隙的长度。行足侧位X线摄像,设定球管向肢体近端偏转为尾侧投照,向肢体远端偏转为头侧投照,依次自尾侧15°、10°、5°,中立位,头侧5°、10°、15°进行投照。选出清晰显示ITCL间隙及其跟骨侧和距骨侧界线的最佳图像,测量ITCL间隙长度,并与MRI和CT矢状位图像上对应的长度比较。结果在MRI或CT矢状面和斜冠状面上,ITCL长度或其间隙长度在同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同侧别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矢状面上长度小于斜冠状面上长度。在MRI矢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2 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7 mm。在 CT 矢状面图像上 ITCL 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3 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8 mm。不同投照角度 X 线片中,头侧10°片显示跗骨窦及 ITCL 间隙清晰, ITCL 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4 mm。结论头侧10°投照足侧位X线是显示ITCL间隙的最佳位置,ITCL间隙长度与CT和MRI矢状面图像上对应长度具有可比性。
- 陈伟张奇张泽坤朱燕宾杨宗酉刘勃陈霄张英泽
- 关键词:韧带距骨跟骨放射摄影术多平面重建
- 锚钉联合部分腓骨短肌腱替代治疗距跟骨间韧带损伤12例被引量:2
- 2015年
- 距跟骨间韧带为稳定距下关节运动的重要软组织结构,因对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征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从而导致相应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缺乏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患者损伤后出现慢性距下关节不稳,跗骨窦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各种并发症。考虑局部手术创伤,韧带重建时牺牲周围组织等诸多手术相关问题,对于大部分距跟骨间韧带损伤均倾向于简单的运动保守治疗[1,2]。
- 孙益童培建李象钧
- 关键词:踝关节损伤手术治疗
- 软骨MRI敏感序列在距跟骨间韧带治疗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探讨软骨磁共振成像(MRI)敏感序列在距跟骨间韧带治疗的应用指导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伴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患者60例,都进行MRI扫描,选择MRI三维容积式内插法屏气检查(T1-VIBE)序列、三维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和三维动态增强(3D-FLASH)序列扫描足踝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距跟骨间韧带长度和宽度进行最优序列的测量。结果 3D-SPACE和3D-FLASH序列的图像评分高于T1-VIBE序列(P<0.05),3D-SPACE和3D-FLASH序列的图像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性别者,中距跟骨间韧带长度和宽度左侧与右侧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软骨MRI 3D-SPACE和3D-FLASH敏感序列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对距跟骨间韧带长度和宽度有很好的测量指导,可以作为距跟骨间韧带病变的首选扫描序列。
- 闵朋徐松刘志刚
相关作者
- 钟世镇

- 作品数:1,188被引量:9,539H指数:4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解剖学 生物力学 应用解剖学 三维重建 临床解剖学
- 李秀忠

- 作品数:25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01医院
- 研究主题:骨间韧带 复合组织瓣 足趾 部分缺损 手指末节
- 熊革

- 作品数:100被引量:42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掌指关节 随访研究 先天性 腕关节 外科手术
- 郑炜

- 作品数:49被引量:25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创伤性 流行病学 骨折 急性 免疫抑制剂
- 俞国泉

- 作品数:3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骨间韧带 腕关节 紧缩术 生物力学特性 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