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820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文章
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意识形态的思辨
2025年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内涵与理论基础的探究,深刻剖析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意识形态的思辨成果,阐明二者对意识形态的多维解析。通过揭示两种思想之间的潜在哲学对话要素,分析二者在特定历史和哲学背景下的“对话”结果,探讨这两种思想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价值,并勾勒未来研究的学术前景。
吴星儒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消失的中介”及其哲学史探微——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
2025年
“消失的中介”是美国后现代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可以追溯至康德哲学。在康德的理智直观中,先验主体被“能思考之物”所填充,它在知性领域的推理能力无法帮助它实现统摄物自体的目的,最终变成了“消失的中介”。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辩证法命题,指出由于主体被“理性的狡计”所欺骗,致使实体和主体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主体最终成为了“消失的中介”。马克思在继承“实体即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和国家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而消失,从而构成了“消失的中介”。
孔明安谢宇星
关键词:先验主体唯物史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价值被引量:3
2024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进程。自其诞生以来,唯物史观便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唯物史观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历史的不断演进,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激励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事业向前发展。对此,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起源与发展,进而研究探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价值,以期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
孔年张集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
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析
2024年
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隐藏在历史中,因而首先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结合——进行分析。在对阶级斗争和异化的阐释过程中,海尔布隆纳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理解的合理之处在于:一是否认将所有的历史简化为一种经济决定论;二是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是唯物史观是一种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社会分析方法。不合理之处在于:一是倾向于从斗争性理解矛盾;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简化为一种历史决定论;三是模糊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当然,对于海尔布隆纳对待唯物史观的理解应保持辩证的态度,要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而不能仅局限于分析他的观点,还要考察他的研究立场与方法。
贾艺蔚
关键词:唯物史观辩证法
家国情怀:中国文学精神溯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学考察
2024年
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结合丰富历史材料,追溯和揭示中国文学精神之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意义。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夏商周三代文学,堪称一脉相承、前后连续的有机整体,而成熟的农业文明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基于农业文明的礼制传统,实为夏商周三代文学精神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夏商周三代文学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家族、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中,都得到了富于情感性和想象性的生动艺术表现,从而汇为中国文学精神之源。
郭杰
关键词:中国文学精神家国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2023年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方法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为人民自我奋斗、建立人民政权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黄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世界观方法论人民政权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交融及启示被引量:1
2023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了道德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强调道德的实践能动作用,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志。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内在融合启示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总体评价包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两个基本方面,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不应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糜海波
关键词:唯物史观道德观交融历史评价道德评价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
2023年
唯物史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把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阶级革命、阶级专政、历史主体等唯物史观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由此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策略。此外,他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根源,强调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社会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相互转化,既是一种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有机结合的体现,也是对唯物史观一种创造性的诠释。
吴雪舒远招
关键词:毛泽东唯物史观
上海市劳模选树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视角
2023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观、英雄观、群众观共同构成了劳动模范产生的理论基础。评选和表彰劳动模范是一种以榜样示范实现社会动员的重要方法。上海劳模选树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不同时代劳动形态与劳动创造价值机理的变化,蕴含着对“劳动”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是不同时代的精神符号和上海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上海市劳模选树工作始终重视科技创新的劳动价值,评选表彰注重树立各行各业的模范榜样和发挥劳动模范的社会动员作用,把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劳模保持先进性与发挥社会动员作用的重要抓手。对劳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的阐释,对上海劳模选树历史演变规律及特点的分析,能够在价值理念、内容形式、路径方法等方面,为上海立足新的发展方位做好劳模工作提供思路和启发。
钟文娜
关键词:劳动模范唯物史观社会动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儒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嵇文甫先秦诸子儒学研究平议被引量:1
2023年
嵇文甫的先秦诸子儒学研究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具有汲取先秦诸子儒学的精粹、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容和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现实指向。嵇文甫用唯物史观批判和改造史料学派,既克服史料学派脱离现实的局限性,又充分吸收了史料学派的怀疑精神和求证精神的优长,从方法上完成了唯物史观与史料学派的融合,实现了儒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嵇文甫集中批判了先秦诸子儒学的阶级倾向性、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特点和唯心特质等三个方面的缺点,也充分肯定了先秦诸子儒学的人文主义、重民思想和教育思想。
金秋张三萍
关键词:儒学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关作者

张艳国
作品数:243被引量:854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中国史学 社区建设 史学研究 唯物史观
宋月红
作品数:192被引量:28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研究主题:国史研究 国史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
张海鹏
作品数:141被引量:1,35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实证分析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研究 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
丁晋清
作品数:190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委宣传部
研究主题: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何晓明
作品数:93被引量:222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张之洞 文化保守主义 学术理路 中体西用 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