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 篇“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的相关文章
贮存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以消毒剂、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温度、初始细菌浓度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研究各因素对贮存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消毒剂、AOC、温度为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42.64%、26.53%、13.32%,消毒剂与AOC对贮存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显著,温度通过影响生物 化学反应速率间接影响其生物 稳定性 。基于Monod与Chick-Watson模型对消毒剂与AOC的动力学分析,可确定基于AOC控制的最低消毒剂浓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AOC对应的最低消毒剂浓度阈值随之上升。AOC在50~75μg乙酸碳/L(μg Ac C/L),实时自由氯不低于0.15~0.2mg/L时,可满足贮存饮用 水生物 稳定 的要求。 陈晓 汪毅 丁志斌 李伟英 张骏鹏 李鑫 杜山山关键词:生物稳定性 影响因素 正交试验 动力学分析 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的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茶多酚具有消毒能力,可作为一种饮用 水辅助消毒剂,但消毒后水中细菌再生长规律尚不清晰。对茶多酚投入水中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可能是茶多酚和菌体蛋白质结合生成了生物 可降解有机物(BDOC),成为管网水中异养菌增长的动力,从而使管网水的生物 稳定性 随着消毒接触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在水中的衰减速率和BDOC生成速率有较好相关性。辅助消毒剂投入水中6 h内茶多酚浓度衰减很快,消毒效率指数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浓度降低,消毒效率指数随之提高。因此,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时,建议其投加方式不宜采用一次投加,而应连续投加。采用连续投加的方式可以降低茶多酚的衰减速率,提高出水的生物 稳定性 。 冯萃敏 吴新楷 汪长征 韩芳 郭栋 储意轩关键词:茶多酚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BDOC 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研究2016年 文章分析了三类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评价指标,包括有机碳控制指标、磷控制指标以及综合控制指标,同时论述了不同处理工艺对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认为常规处理工艺难以保证饮用 水的生物 稳定性 ,深度处理工艺可有效改善饮用 水的生物 稳定性 。 金建华 都雪晨 李翠华关键词:生物稳定性 评价指标 深度处理 基于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主体水TOC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在供水管网中,TOC是支持微生物 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严重影响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因素之一。研究了在加氯之前与加氯之后主体水中TOC的变化规律,并对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研究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TOC都呈现出衰减的趋势,但加氯后的主体水中TOC的衰减速率明显受到了很大影响。 林英姿 于天鹏关键词:生物稳定性 臭氧消毒对村镇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 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考察臭氧投加对不同来源村镇供水工程水源水中AOC和TOC的影响,以及实际工程管网中AOC的变化情况,研究臭氧消毒对村镇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结果发现TOC较大(2.06mg/L)的地表水源水,AOC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水的生物 稳定性 减弱;TOC较小(0.48mg/L)的地下水源水则相反,AOC下降,生物 稳定性 增强;臭氧投加浓度较低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TOC均增大,臭氧投加浓度较高时,TOC随臭氧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村镇饮水工程臭氧消毒后,管网中AOC出现显著波动。该研究表明,臭氧消毒适用于TOC较低的水源水,对于水源水中TOC较大的村镇供水工程,需合理控制臭氧投加量以保障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 鄢元波 贾燕南 丁昆仑 孙文海 赵翠关键词:生物稳定性 臭氧消毒 AOC 臭氧消毒对农村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 通过选取不同来源饮用 水源水进行臭氧投加试验和分析饮水工程中AOC变化情况,研究臭氧消毒对农村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结果发现TOC较大(2.06mg/L)的地表水源水,AOC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而升高,水的生物 稳定性 减弱... 鄢元波 贾燕南 丁昆仑 孙文海 赵翠关键词:农村饮水工程 生物稳定性 臭氧消毒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总有机碳 文献传递 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用 水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近年来,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相关方面的研究成为了饮用 水安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在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控制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控制方式,希望为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工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蓉 宋淑玲关键词: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混凝-微滤工艺提高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以滦河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混凝-微滤工艺对原水中营养物的去除效果和对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影响.该工艺对DOC的去除率随混凝剂投加量的提高而增加,在FeCl3投加量为2mg/L时,DOC的平均去除率达到22.4%.该工艺可有效去除可生物 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和总磷,并分别达到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阈值要求(BDOC<0.25mg/L和TP<5μg/L);同时,工艺出水的细菌再生长潜力(BRP)比原水降低1个数量级.因此采用混凝-微滤工艺可有效提高饮用 水的生物 稳定性 ,控制水中细菌再生长趋势. 陶润先 陈立 万宁 郭兴芳 朱开东关键词:混凝 生物稳定性 BDOC 总磷 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控制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主要阐述了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的主要控制指标AOC(可生物 同化有机碳)、BDOC(可生物 降解溶解性有机碳)、TP(总磷)、MAP(可生物 利用磷)、BGP(细菌生长潜力)及其测定方法和AOC-T DWMS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在城市输水管网中各控制指标的重要性权,使城市饮用 水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保证城市饮用 水的生物 稳定性 。 张国珍 赵伟娜 贾大伟关键词:环境工程学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AOC BDOC 层次分析法 饮用 水生物 稳定性 评价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保障管网中生物 稳定性 是饮用 水安全保障的重点,本文概述了饮用 水中生物 稳定性 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 稳定性 评价指标及其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池年平 董秉直 何夏清关键词: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评价指标
相关作者
吕锡武 作品数:691 被引量:4,091 H指数:30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农村生活污水 饮用水 人工湿地 脱氮除磷 生活污水 王占生 作品数:388 被引量:4,344 H指数:4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饮用水 水处理 有机物 生物预处理 深度处理 张晓健 作品数:384 被引量:3,497 H指数:3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饮用水 消毒副产物 给水管网 铁释放 生物稳定性 桑军强 作品数:122 被引量:510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废水 空隙率 生物膜载体 生物反应 容积负荷 纪荣平 作品数:90 被引量:445 H指数:12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人工介质 农村生活污水 人工湿地 水质改善 人工湿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