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86篇“ 颈段“的相关文章
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2024年
探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挑选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中医门诊部就诊,并符合肩背肌肉筋膜疼痛症(MPS)诊断条件的70名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35人。对照组接受体针疗法,而治疗组在体针基础上增加了椎夹脊穴的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在疼痛、损伤和疗效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初始,两组的疼痛评价指数(PRI)、视觉类比量表得分(VAS)以及疼痛影响程度评分(PP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实验组在这些指标上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个周期的治疗,这种优势更加突出(P<0.05)。在损伤评估方面,实验组在治疗一周期及四周期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的治愈比例(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夹脊穴温针灸对于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袁腾飞
关键词:疗效
横切开术在双侧贯穿性食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双侧贯穿性食管异物的外科处治要点。方法 2016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双侧贯穿性食管异物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横切开手术治疗,术中留置胃镜同步监视,经食管破口取出10例,术中联合胃镜下圈套经口拖出1例。结果 异物取出顺利,病人均恢复经口进食,无明显并发症,伤口1期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食管狭窄程度均为0级(Stooler分级标准),随访6个月~2年,病人均能正常饮食。结论 采用横切开术处治能同时充分暴露食管两侧间隙,无手术盲区,异物取出安全,可避免严重副损伤。
钱鼎烽顾生强吴丁丁路琨郭江
关键词:食管异物颈段食管
外动脉-桡动脉-岩骨内动脉搭桥治疗巨大高动脉瘤
2024年
目的探讨巨大高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高内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策略及随访,回顾相关文献。结果1例52岁男性,因“间断呛咳1年,加重伴头痛2个月”入院,DSA提示右侧巨大高内动脉动脉瘤,行外动脉-桡动脉-内动脉岩骨搭桥并动脉瘤孤立术,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桥血管通畅。术后无新发脑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结论对于高的巨大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脑血管搭桥手术仍然是有效治疗方案之一,外动脉-桡动脉-岩骨内动脉搭桥可以很好地处理此类病变,是理想的治疗手
郭文强高恺明佟小光
关键词:高颈段巨大动脉瘤
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高椎管内肿瘤
2024年
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高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例高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超声辅助下经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肿瘤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3例,活检加椎板减压术1例。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后1周Mc Cormick评分Ⅰ级20例,Ⅱ级4例,Ⅲ级2例;术后6个月Mc Cormick评分Ⅰ级22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结论高椎管内肿瘤尤其髓内肿瘤手术难度大,要求高,全切除困难,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超声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对全切除肿瘤并最大限度保护神弪功能有重要价值。
韦可杜威杨柳夏敏吕丽辉莫雪红姚国杰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
手法复位联合椎牵引治疗源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上手法复位联合椎牵引治疗源性枕大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探讨源性枕大神经痛的错位分型和精准化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源性枕大神经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上手法复位联合椎牵引治疗组(A组60例)、上手法复位组(B组60例)及椎牵引组(C组60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估,A组较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结论针对源性枕大神经痛,上手法复位联合椎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和单纯椎牵引治疗,其错位分型切合临床,且定位和操作较精准、安全,便于掌握。
龙贤亮伍琼英刘朝生王理杨名霞张阳阳盛叶辉
关键词:颈椎牵引
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急性下脊髓损伤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急性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1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脊髓损伤的16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33例,女35例。年龄23~82岁,平均53.8±11.2岁。伴术前合并症33例(19.6%),术前患者神经功能损害ASIA分级A级34例,B级10例、C级62例,D级62例,其中使用激素冲击治疗50例(29.8%)。采用ACDF手术135例(80.4%),ACCF手术33例(19.6%)。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等信息,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受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术前ASIA分级、是否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是否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GB)、术前白蛋白(ALB)、手术范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1%(49/16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原因(P=0.032)、术前ASIA分级(P<0.001)、是否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P=0.043)、是否使用激素冲击治疗(P=0.017)、术前HGB(P=0.002)、术前ALB(P=0.001)和手术方式(P=0.002)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ASIA分级为A级、B级(P<0.001,OR=5.389,95%CI 2.243~12.950)和使用激素冲击治疗(P=0.044,OR=2.541,95%CI 1.024~6.303)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SIA分级为A级、B级和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为急性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蔡毅彭小忠陈开伟丘敏岐卓祥龙卓祥龙聂燕丽武振国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
气管肿瘤切除与气管重建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气管重建策略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3年3月之前发表的有关气管肿瘤切除及气管重建研究的文献共5285篇。排除重复的检索结果,以及内容相关性较低、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和缺乏创新性的文献,最终纳入57篇文献,通过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不同气管外科治疗方式的优缺点、技术细节及适用范围。结果对于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持气道完整性至关重要,其挑战性在于如何精准地把控气管的生理特性、解剖血供特点及吻合口张力程度,同时采取恰当的气道重建策略。气管肿瘤的外科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和气道重建方式)依其浸润范围分为短节气管外科治疗和长节气管外科方法:侵犯气管纵向长度≤5 cm、环周范围≤50%的短节气管肿瘤(切除后气管缺损长度≤6 cm)的外科术式已基于不同适应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窗式切除缺损处拉拢缝合或组织瓣修复术、经内镜局部切除术等,气管移植和人工气管的发展为需要修补长节气管缺损(长度>6 cm)的复杂病例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当前气管肿瘤治疗的主要模式,个体化治疗与多学科合作对于气管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气管正常生理功能的重建具有关键作用。
郭梓昭王晓雷
关键词:气管肿瘤气管重建气管移植人工气管
气管原发恶性肿瘤诊治及气管重建策略的探讨
郭梓昭
短程高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10例
2024年
目的:分析短程高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损伤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技术要点及该术式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6—9月开展的10例短程高脊髓电刺激手术,解析手术过程技术要点,并结合随访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全麻下取俯卧位在胸8椎间隙经皮行硬脊膜外腔穿刺,在X线透视下动态调整脊髓刺激电极可顺利将其顶端置入2水平,进行为期2~3周的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选择:频率5/70 Hz电压1~5 V;刺激小周期:开15 min,关15 min;刺激大周期:8点开机,20点关机。在术后4周进行随访,8例术前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患者中1例到达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5例MCS-,2例仍为VS状态;2例术前MCS-患者中1例脱离微小意识,1例MCS+,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短程高脊髓电刺激术微创、安全并且有效,有短程的治疗价值和诊断价值,在意识障碍促醒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手术过程需要注意穿刺置入电极特有的难点和技术操作要领。
王希赵琳张勇毕立清尤永平季晶颜伟
关键词:诊疗价值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对脊髓损伤患者肩痛的疗效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肩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2021年11月-2024年2月收治的38例SC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评分、上肢肌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上肢关键肌肌力总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CI患者肩痛的治疗中,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程度更低。
杨幸华曾伟彬熊愿陈燕颜肖喜辉
关键词:颈段脊髓损伤肩痛

相关作者

栾信庸
作品数:238被引量:1,026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喉肿瘤 喉癌 喉切除术 下咽癌 手术治疗
蒋耀光
作品数:547被引量:2,965H指数:23
供职机构:长沙医学院
研究主题:重症肌无力 外科治疗 食管癌 外科手术 胸部创伤
王如文
作品数:425被引量:1,850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重症肌无力 外科治疗 食管癌 外科手术 颈阔肌皮瓣
雷大鹏
作品数:185被引量:771H指数:1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喉肿瘤 手术治疗 喉切除术 下咽癌 外科手术
潘新良
作品数:292被引量:1,170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喉肿瘤 手术治疗 喉切除术 下咽癌 下咽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