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3篇“ 颈椎管狭窄“的相关文章
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治疗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在指导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经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为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注意:原文中提及各44例为笔误,此处已更正)。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以明确椎管狭窄程度及病因。对照组采用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则采用经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活动度(ROM)、椎管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总活动度(ROM)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降低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术后两组椎管管径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在各项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明确病情、指导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经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椎管狭窄症方面显示出更好的疗效,能够更有效地扩大椎管管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要艳普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诊断
椎管狭窄ACCF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2024年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椎曲度)、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郑朋飞邱锴张宾梁晓飞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颈椎生物力学
发育性椎管狭窄人群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2024年
背景:正常健康人与发育性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寻找并鉴定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发育性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血清9例、健康正常人群血清8例,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串联质谱标签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筛选2组人群血清的差异蛋白及鉴定,使用Western Blot法对肌球蛋白轻链3(MYL3)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串联质谱标签技术:共鉴定出61个差异蛋白(P <0.05),其中与健康正常人群组比,补体成分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等14种差异蛋白明显上调,而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47种差异蛋白明显下调;(2)基因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染色体组织、线粒体膜组织、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等分子功能;(3)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补体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38种位于功能网络节点,且与椎骨能量代谢、骨细胞产生、破骨细胞的形成等系统关系密切;(4)运用Western Blot法对主要差异蛋白肌球蛋白轻链3进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相一致;(5)结论:通过绝对定量技术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发现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并初步推测肌球蛋白轻链3可能是发育性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卜献忠钟远鸣卜保献李记天汪利合李慧英杨汉立许伟
关键词: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血清蛋白标志物蛋白组学
中医方法治疗严重椎管狭窄脊髓受压2例
2024年
本文报道2例严重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病案,患者有病情加重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的风险,有手术指征,但拒绝手术治疗,要求保守治疗。2例患者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例患者合并双膝骨性关节炎,病情重,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笔者秉承中国民间“一针二灸三用药”理念,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以椎管狭窄致脊髓受压为关键着手点,以病变椎节段为治疗重点,采用针灸、小针刀、穴位注射、中药汤剂口服等有确切疗效的中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免于手术治疗。
刘远东
关键词:小针刀穴位注射椎管狭窄脊髓受压
发育性椎管狭窄与脊髓型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向脊髓型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椎管狭窄与脊髓型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与脊髓型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与脊髓型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椎管狭窄向脊髓型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
卜献忠卜保献许伟李智斐杨汉立王微微周劲衍钟远鸣
关键词: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差异蛋白
前路可控前移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椎管狭窄的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可控前移融合术(ACAF)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所致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采用ACAF治疗的17例OPLL所致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79岁,平均(60.0±12.2)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在CT轴位像横突孔节段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有效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面积,同时应用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神经功能、疼痛情况。结果:17例患者共前移椎体41个。1例患者出现椎动脉损伤;1例患者因ACAF手术提拉不足再次行后路椎板切除术;其余15例患者术中无神经和硬脊膜损伤发生。所有17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随访15~28个月,平均(21.4±4.8)个月。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8.9°±8.0°增加到19.7°±3.8°,有效椎管矢状径由术前的(6.7±2.0)mm增加到(11.5±2.7)mm,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由术前的(13.2±5.1)mm2增加到(22.5±5.3)mm2。末次随访时,椎JOA评分改善率为66.7%(37.5%,100%),疼痛VAS评分改善率为80.0%(50.0%,100%)。椎管减压充分,置入内固定稳定,未见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应用ACAF可以有效治疗OPLL所致椎管狭窄,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菅强张博彦菅凤增陈赞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路单开门联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
2024年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脊髓损伤的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一般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改善率评价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状态恢复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24~62个月,平均为(34.5±9.8)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术后无内固定失败、螺钉松动及不稳加重,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1例患者出现皮下切口脂肪液化,1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联合单侧侧块钉棒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维持椎稳定。
刘晓印张建群陈振梁思敏吴鹏马宗军马荣戈朝晖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颈脊髓损伤
椎前路椎体致压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伴椎管狭窄的脊髓型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椎前路椎体致压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与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HDF)治疗伴椎管狭窄的脊髓型椎病(CSM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
王勋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前路手术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采用UBE下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28例单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5.6±9.6)岁;C_(3~4)节段1例,C_(4~5)节段3例,C_(5~6)节段16例,C_(6~7)节段8例。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43.0±5.3)min,术中出血量(7.9±2.8)ml,术后引流量(8.1±2.3)ml,随访时间(11.6±4.7)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2)分升至术后6个月的(13.5±1.3)分,末次随访则为(13.7±1.2)分,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通过椎X线片或CT评估,手术节段无失稳情况。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16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89.3%(25/28)。UBE下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单节段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疗效,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刘洋唐骞王宇鹏简磊牛旺马草源杨贺军
关键词:颈椎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开门侧微型钢板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损伤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 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开门侧微型钢板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合并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5诊治的15例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合并创伤性失稳及脊髓损伤,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开门侧微型钢板内固定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椎JOA评分与Nurick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整体神经功能结果,根据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结果计算JOA评分恢复率。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9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无节段不稳、椎板塌陷与内固定失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持续性痛、神经损伤、感染、C5神经根麻痹。术前椎JOA评分为(4.60±1.18)分,末次随访时为(14.13±0.99)分;末次随访时椎JOA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JOA恢复率为77%,除了完全髓损伤的4例未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神经源性恢复。术前Nurick评分为(3.20±1.26)分,末次随访时为(1.26±0.46)分;末次随访时Nurick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创伤性脊髓损伤及不稳的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开门侧微型钢板内固定基础上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胡利华刘观燚沈锋周雷杰马维虎廖旭昱韩金明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钢板侧块螺钉

相关作者

田伟
作品数:1,044被引量:3,403H指数:30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脊柱 椎弓根螺钉 机器人辅助 脊柱外科
刘浩
作品数:800被引量:1,957H指数:2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前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 单节段 手术治疗
王清
作品数:188被引量:703H指数:1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前路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HANGMAN骨折 胸骨柄
龚全
作品数:467被引量:1,059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前路 手术治疗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单节段 胸腰椎
王军
作品数:135被引量:81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手法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