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14篇“ 颈动脉瘤“的相关文章
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评估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17例颅内宽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术后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时进行影像学及门诊随访,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7例患者共置入117个内扰流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15个(98.3%)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2个(1.7%)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另有13例(11.1%)患者采用内扰流装置联合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Ⅰ级3例,Ⅱ级51例,Ⅲ级63例;术后48 h内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评分均为0分。83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及门诊随访,其中Raymond-Roy分级Ⅰ级41例、Ⅱ级33例、Ⅲ级9例,且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张笑闻李菁李西锋段传志刘爱华史怀璋徐浩文马南姚智强范锋刘朝李进一钟海龙范梦妍万佳鑫林日金刘惠翔张佳镁张炘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
内扰流装置在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动脉瘤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观察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内扰流装置栓塞术的破裂颅内分叉部宽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患者5例(5个动脉瘤),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行数字减影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并根据WEB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及术后再出血、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2个月充分闭塞率100%。结论内扰流装置治疗破裂WNBA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但长期栓塞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郭开开胡学斌
关键词: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
边支保护技术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锐角型绝对宽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边支保护(SBP)技术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栓塞颅内分叉处锐角型绝对宽动脉瘤(aWNBA)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医学部收治的aWNBA患者23例。患者按支架类型分为SBP组11例和双支架(DSAC)组12例。分析患者术前动脉瘤基本特征(动脉瘤大小、边支夹角1和2、径)。记录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术后采用Raymond-Roy栓塞分级(RROC)、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疗效。复查时再次评估RROC和mRS评分,并记录支架内狭窄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3例aWNBA患者分为大脑中动脉分叉11例、基底动脉尖6例、前交通动脉分叉6例。术前2组患者在动脉瘤基本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BP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比例和术后mRS评分都低于DSAC组(P均<0.05),2组术后RRO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复查时SBP组支架内狭窄比例和mRS评分都低于DSAC组(P均<0.05),2组RRO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结论SBP技术在SSAC致密栓塞aWNBA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狭窄以及神经功能损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张化彪张本骏马波周朋利张松孙占国赵亚楠韩新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颅外真性动脉瘤破入口咽部1例
2025年
颅外真性动脉瘤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其破裂更为罕见。本病例中,患者左侧动脉瘤破裂,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且合并右侧动脉重度狭窄。在等待急诊手术过程中患者动脉瘤破入口咽部,引发大量咯血,立即行动脉瘤切除、动脉成形术,术后患者未出现脑卒中及颅神经损伤。对于破裂的动脉瘤,应当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治疗方式可选择腔内或开放治疗,具体手术方案应当根据各医疗中心的具体情况和患者个体状况综合决定。
杨金江刘仁贵何晓明王少博王志义周琳任江平张麟
关键词:口咽部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与血管重建装置和传送系统治疗栓塞后交通宽动脉瘤的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与血管重建装置和传送系统(EP支架)辅助治疗栓塞后交通宽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86例后交通宽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0例)。两组均实施血管内弹簧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EP支架,观察组采用LVIS支架。比较两组术后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结果:术后即刻,两组栓塞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栓塞程度高于对照组(P=0.03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半年,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两组mRS评分低于术前(P<0.001)。结论:LVIS支架与EP支架辅助治疗后交通宽动脉瘤效果较好,安全性相当,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佳,其中LVIS支架远期完全栓塞效果更好。
陆泓宇唐军吴恩泽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效果观察
2025年
目的 LVIS支架与弹簧圈栓塞技术相联合应用于颅内破裂宽动脉瘤患者中的疗效价值和安全性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5月滕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9例颅内破裂宽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干预,观察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技术+LVIS支架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预后情况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观察组预后情况比对照组改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可以借助LVIS支架+弹簧圈栓塞方式来对颅内破裂宽动脉瘤进行辅助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疾病预后,还有助于炎症状态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杨猛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临床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动脉瘤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9例颅内宽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其中9例为破裂动脉瘤,20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中共置入29枚Neuroform Atlas支架,均成功释放,术中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25例(86.2%),Ⅱ级1例(3.4%),Ⅲa级3例(10.3%)。术后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术后随访3~6个月,28例完成临床随访,mRS评分0分26例,1分1例,3分1例;18例完成影像学随访,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15例(83.3%),Ⅱ级1例(5.6%),Ⅲa级例2(11.1%),未发现载动脉狭窄或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王志刚陈吕安罗勇刘乔龚清永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胚胎型内后交通宽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胚胎型内后交通宽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3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内后交通宽动脉瘤(以下简称胚胎型内后交通宽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胡伟鹏郑锋曾以勒潘志刚王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内宽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血清MMP-9、NSE、S100β的变化,并比较短期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短期预后良好率为55.00%(2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可减少术后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升高幅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钱金明岳培东尹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2024年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吴文凯杨堃

相关作者

韩新巍
作品数:806被引量:2,762H指数:2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 BUDD-CHIARI综合征 栓塞 内支架
黄玉杰
作品数:74被引量:163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烟雾病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马骥
作品数:85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主支气管 栓塞 介入放射学 置入治疗
陈福真
作品数:209被引量:820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研究主题:腹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人工血管 动脉瘤
马廉亭
作品数:669被引量:2,68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影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