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1 篇“ 颈交感神经阻滞 “的相关文章
三氧自体血+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胸背部MPS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患者应用三氧自体血+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治疗的胸背部MPS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治疗组实施三氧自体血治疗+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生命体征、疼痛程度、炎症因子。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0 d后,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IL-6、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自体血+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在胸背部MP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感,降低血压、心率及炎症因子水平。 陆瑞华 和滢 黄荣 范海鸥 韦振权 朱丽丽 宁飞宏关键词:颈交感神经阻滞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讨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应用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34.54 s vs 13.49 s),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25.76 s)显著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0.61次vs 5.22次),但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1.78次)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检测各组大鼠的线粒体呼吸功能指标后发现,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的Ⅲ态呼吸(R3)和呼吸控制率(RCR)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采用HE染色评估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变化,发现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神经 细胞受损程度明显降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TNF-α、IL-1β和IL-6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发现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TLR4、TNF-α、IL-1β和IL-6 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表明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可有效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和线粒体呼吸功能,并抑制中枢系统的炎症反应。 王晓鑫 彭粉花关键词:颈交感神经阻滞 糖尿病 线粒体呼吸功能 炎症因子 脉搏氧灌注指数结合鼻翼温度用于评价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嗅觉丧失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监测脉搏氧灌注指数(PI)结合鼻翼温度(AT)评价颈 交感神经 阻滞 (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嗅觉丧失患者,转入疼痛科行超声引导下CSGB治疗54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监测治疗前(T0)、治疗后10 min(T1)、治疗后1周(T2)时患者,治疗侧PI、同侧AT,记录PI、AT在T0~T1的差值绝对值ΔPI和ΔAT,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无出现Horner综合征等现象。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4例嗅觉功能评分0分患者中,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为(2.2±1.0)分,有效率为87.0%(47/54例),男女患者有效率比较、各原发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4、0.154)。MAP、HR、SpO2在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7、0.955、0.981)。PI、AT 3个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时点T1、T2分别与T0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T2时嗅觉功能评分与ΔPI的直线相关系数r=0.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ΔAT的直线相关系数r=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本组54例患者CSGB后有42例(77.8%)出现了Horner综合征,声音嘶哑13例(24.1%),未见臂丛神经 阻滞 导致的手麻、上肢无力,未见膈神经 阻滞 导致的呼吸困难,未见气胸、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脉搏氧灌注指数、鼻翼温度可以有效评价临床CSGB治疗嗅觉丧失患者的疗效。 陆雅萍 费勇 谢可越 钱佳栋 孙瑶 黄冰 姚明关键词:嗅觉障碍 灌注指数 连续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老年上腹部术后谵妄和脑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颈 交感神经 阻滞 (CSB)和连续颈 交感神经 阻滞 (CCSB)对老年上腹部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单次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CSB组)和连续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CCSB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CSB组于麻醉前行右侧CSB,仅单次注射1%利多卡因10ml;CCSB组于麻醉前行右侧颈 交感神经 链旁置管,注射1%的利多卡因10ml后,持续输注1%利多卡因2ml/h至术后48h。3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于T0(右颈 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即刻)、T1(CSB后15min)、T2(CSB后60min)、T3(术毕前60min)及T4(术毕)时分别在桡动脉和颈 内静脉球采血,行血气分析并于术后1,2,3d随访谵妄的发生(CAM法)。结果 3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在目标范围内(P>0.05);与C组相比,CSB、CCSB组T1~T4时Sjv O2升高,Ca O2-Cjv O2、CEO2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降低(P<0.05);与CSB组相比,CCSB组T3~T4时Sjv O2升高,Ca O2-Cjv O2、CEO2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CSB和CCSB均可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而CCSB可能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更好地改善脑氧代谢有关。 王卿宇 王小倩关键词:颈交感神经阻滞 术后谵妄 脑氧代谢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0,腹腔注射注射等量缓冲液),糖尿病组(n=15,采用STZ糖尿病模型按65 mg/kg剂量腹腔1次注射1%STZ制备糖尿病大鼠),糖尿病+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n=15,按65 mg/kg剂量腹腔1次注射1%STZ,糖尿病成模后8周给予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造模后12周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并于12周处死大鼠,采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大鼠海马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免疫组化检测海马IL-6、TNF-α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存活12只,阻滞 组存活13只。糖尿病组、阻滞 组与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糖尿病组线粒体呼吸功能为R3(28.51±3.01)、R4(13.93±1.16)、RCR(2.09±0.27),阻滞 组的为R3(45.26±4.21)、R4(11.99±1.11)、RCR(3.52±0.32),对照组为R3(66.31±5.65)、R4(12.97±3.38)、RCR(4.78±0.68),糖尿病组和阻滞 组线粒体呼吸功能均较对照组组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R3和RCR值显著降低(P<0.05);但阻滞 组的R3和RCR高于糖尿病组(P<0.05)。在海马CA1区,糖尿病组IL-6、TNF-α表达为(53.32±6.29)、(63.21±13.24),阻滞 组为(28.14±3.82)、(32.76±5.98),均高于对照组(13.87±2.54)、(11.09±8.87)(P<0.05)。阻滞 组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脑线粒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IL-6、TNF-α有关。 贺纯静 叶生丽 邹晋峰 康新国 农佳元 代宏关键词:交感神经阻滞 糖尿病 线粒体 水迷宫实验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海马P38、TLR4的影响2017年 目的:观察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糖尿病大鼠海马P38蛋白及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大鼠64只,采用链佐菌(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2组.A组为糖尿病+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n=32),B组为糖尿病组(n=32).水迷宫实验行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观察A、B组大鼠造模前(T_1)、造模后8(T_2)、10(T_3)、12(T_4)周的认知功能.分别于各时点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采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P38、TLR4的表达.结果:A、B组8、10、12周逃避潜伏期较造模前明显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B组比较,A组(颈 交感神经 阻滞 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A组各时点海马P3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海马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于B组(P<0.05).A组各时点海马P38mRNA相对表达倍数明显高于B组,海马TLR4mRNA相对表达倍数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其降低炎症反应、调节P38蛋白的表达有关. 贺纯静 邹晋峰 康新国 代宏关键词:颈交感神经 糖尿病 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利多卡因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被定义为突然发生的、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出现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 性听力损失,至少在连续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bB以上。SD的发病率为5—20人/10万脚,多为单侧发病。该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很高。耳蜗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耳蜗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引起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李娜 秦振龙 袁蓉 窦智 左欣鹭 马玲 杨惠婕 倪家骧关键词:神经阻滞治疗 突发性耳聋 小剂量利多卡因 超声引导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治疗神经 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神经 性耳聋临床多见,主要指中耳、外耳声音传导正常,但耳蜗或听觉神经 系统发生病变的病症,病变情况在听觉皮质中枢、听神经 和内耳多见,致使听觉器官不能正确感知声音,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失[1]。神经 性耳聋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部分医师和学者认为是由于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缺氧、缺血[2]。近年来,我院采用颈 交感神经 阻滞 方式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 王礼芹关键词:颈交感神经阻滞 神经性耳聋 中药 安全性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严重性疾病。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和脑血管痉挛被认为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尚未明确。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可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促进神经 功能恢复,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无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预防还是对脑血管痉挛的缓解均有积极作用。因此,认识其病理和生理机制及有效的治疗的探索已成为目前研究工作热门话题。 曲媛 申汉威 金艳 王华民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脑血管痉挛 颈交感神经阻滞 颈 交感神经 阻滞 对大鼠面神经 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颈 交感神经 阻滞 (CSB)对大鼠面神经 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机制,探讨有效治疗介入时间。方法7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NS组)、CSBl组和CSB2组,每组均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制成大鼠面瘫模型,不同时间点给予CSB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变化,检测不同时期患侧面神经 电图(ENoG)及受损侧面神经 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 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结果sham组、NS组、CSBl组和CSB2组大鼠面部触须运动功能评分在7d时分别为(3.87±0.35)、(050±0.52)、(1.07±0.62)和(0.81±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4,P=0.035),14d时分别为(3.85±0.37)、(0.91±0.52)、(1.57±0.65)和(1.07±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7,P=0.038),28d时分别为(3.85±0.37)、(1.71±0.47)、(3.00±0.68)和(2.36±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7,P=0.024)。术后7d,NS组及CSBl、CSB2组刺激面神经 均未能引起面肌的兴奋;14d时sham组、NS组、CSBl组和CSB2组的LatSD分别为(1.26±0.19)、(6.67±0.36)、(4.6j’±0.36)和(6.17±0.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2,P=0.024),AmpSD分另0为(6.42±1.93)、(2.16±1.87)、(4.16±1.80)和(3.66±1.4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4,P=0.021);28d时LatSD分别为(1.31±0.17)、(3.17±0.19)、(1.93±0.12)和(2.60±0.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9,P=0.032),AmpSD分别为(6.82±2.30)、(4.72±5.23)、(6.22±3.50)和(5.82±4.10)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7,P=0.019)。各组GDNF表达量7d时分别为4.67±0.81、13.52±0.58、26.17±1.01和14.86±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7,P=0.028),14d时:分别为5.67±0.57、24.41±2.86、26.52±1.36和25.4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6,P=0.031),28d时分别为5.37±0.92、26.64±1.68、27.38±1 胡弘毅 严敏 郁丽娜 胡晨璐 赵莉 张娟关键词:面神经损伤 神经传导阻滞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相关作者
粟永萍 作品数:582 被引量:1,972 H指数:1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贫铀 烧伤 小鼠 糖皮质激素受体 放烧复合伤 李敏 作品数:1,806 被引量:7,219 H指数:3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研究主题:心理弹性 淋巴瘤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抑郁 李新 作品数:100 被引量:488 H指数:13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研究主题:逼尿肌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学 后腹腔镜 颈交感神经阻滞 王军平 作品数:186 被引量:565 H指数:1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小鼠 防原医学 糖皮质激素受体 融合蛋白 烧伤 涂柳 作品数:16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颈交感神经阻滞 烧伤 交感神经阻滞 大鼠小肠 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