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篇“ 颅颌功能紊乱“的相关文章
- 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的护理
- 2000年
- 报告220例戴用肌位板治疗颅颌功能紊乱患者(CMD)的效果。着重介绍肌位板的治疗机制、制作方法、接诊、操作配合及戴用护理。强调在戴肌位板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防止CMD的复发。
- 周曙航李欣焦国良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护理CMD接诊原发病健康生活方式
- 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症状作用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观察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 (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患者戴板前 ,即刻戴入板后 ,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 3~ 6月 ,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 :肌位板能明显减少升颌肌的肌电活动 (p <0 0 5 ) ,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p<0 0 5 )。戴板后仅 4例紧咬牙习惯消失而不能终止夜磨牙 ,但戴板期间CMD症状持续缓解甚至消失。结论 :肌位板可明显减小磨牙症伴CMD症状者升颌肌异常过度活动 ,且提高嚼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 。
- 焦国良张胜利
- 关键词:磨牙症颅颌功能紊乱咬合板肌电图
-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7
- 1999年
-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 焦国良陈永进王惠芸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咬合板肌电图
-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下颌运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1999年
- 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患者下颌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信,记录99例患者戴板前和即刻置入咬合板后自姿势位(MPP)至牙尖交错(ICO)、自然张闭口及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孪-吞个月后复查(不戴板)。结果:戴板后87.8%CMD患者由MPP闭合至ICO侧后移消失,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率由戴板前4%提高到78.8%,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轨迹规则度由15.2%提高至89.9%,速度也显著增加(P<0.05).复查显示:咬合正常者MPP至ICP侧后消失,张闭口轨迹一致,速度轨迹规则,速度增加,咬合异常者下颌运动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结论:肌位咬合板对CMD治疗机理之一是调整异常的下颌运动.
- 焦国良陈永进王惠美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咬合板下颌运动
- 肌位牙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髁突位置及盘突关系异常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 C M D) 者牙尖交错位( I C P) 的髁位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的改变, 对戴入肌位牙合板后颞颌关节( T M J) 弹响消失者, 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 例 C M D 者在 I C P 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咬合接触时, 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 分别进行双侧 T M J侧位中层摄影, 对其中9 例戴板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牙合板后及治疗后, T M J上腔造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 例 C M D 者 I C P 时, 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43 例, 中位46 例, 一中一前6 例, 双侧前位7 例。戴入牙合板后, 后位者30 例双侧居中, 中位者36 例前下移,而髁位异常在戴板后持不变者5 例。9 例盘突关系异常者, 戴入牙合板后全部恢复正常, 但3 ~6 月后去板, 仅1 例盘突关系正常,8 例仍异常。结论 肌位牙合板可使后位的髁突居中, 居中者前下调位并纠正不对称的髁位, 而对盘突关系异常的调整作用有限。
- 焦国良王永海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咬合板
- 全文增补中
- 颅颌功能紊乱的耳症及治疗研究
- 1999年
-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 者耳症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对肌位牙合板的治疗反应。方法 将208 例CMD 者分为耳症组(n = 55) 与非耳症组(n = 153) 进行研究, 临床症状以Helkimo 指数( Di) 计算。结果 CMD 者耳症发生率26 .4 % ,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其中耳鸣发生率14 .9 % , 耳痛发生率10 .6 % , 耳症组盘突关系异常者显著多于非耳症组, 临床症状表现为DiⅡ者明显高于非耳症组, 耳症出现与颞颌关节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而与髁突器质性改变无明确关系。经夜间戴用肌位牙合板3 ~6 个月后, 两组间CMD 症状均明显好转或消失,症状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随CMD 症状的变化,耳症也随之消失, 耳鸣消失率77 .4 % ,耳痛消失率77 .3 % 。结论 颞颌关节结构紊乱是CMD 者出现耳症的主要原因, 肌位牙合板不仅能使CMD 症状缓解, 而且也能使耳症随之缓解或消失。本研究提示耳科医生, 对不能明确病理基础的耳症应详细检查颞颌关节及咀嚼肌功能。
- 焦国良王永海李国宏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耳鸣耳痛咬合板
- 下颌创伤在颅颌功能紊乱发病中的作用及治疗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焦国良王永海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发病率
- 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 :探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MD 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0 5例确诊为 CMD者 ,夜间戴用肌位板 3~ 6个月 ,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 2 .6± 0 .8mm.结果 :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 5 4例 ,占 5 1.4% ,颅颌功能好转 48例 ,占 45 .7% ,无效者 3例 ,占 2 .9% ,肌位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 ,2周内达 90 % ,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 .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 ,可复性盘前移位者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 78.8%、42 .1%和 35 .3% .结论 :肌位板是治疗 CMD症状的较好方法 ,有效率达 90 %以上 ,半数 CMD者颅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研究同时发现随颞颌关节病变的加重 ,CMD的症状消失率降低 .
- 焦国良李欣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咬合板
- 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被引量:3
- 1998年
- 重症颅颌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咬合观察陈永进王惠芸张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R)、颞颌关节(TMJ)盘穿孔(DP)、TMJ骨质破坏(BC)属颅颌功能紊乱(CMD)中的重症(本文称重症CMD),其发生是由于咬合异常、肌功能紊乱所致,还是由于TMJ本身病...
- 陈永进王惠芸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重症咬合
- 肌位(牙合)板在颅颌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
- 咬合板在口腔医学临床的应用已近一百年历史,文献报告达十余种。无论何种型式的咬合板在颅颌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效果,因此,可以推测,(牙合)板的治疗机理有相同之处,但至今尚不明确。本研究从(牙合)学出发,研究一...
- 焦国良
- 关键词:颅颌功能紊乱咬合板牙尖交错位颞颌关节下颌运动轨迹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焦国良

- 作品数:78被引量:165H指数:6
- 供职机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液 颅颌功能紊乱 咬合板
- 陈永进

- 作品数:87被引量:357H指数:11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BMSCS 颅颌功能紊乱 成软骨 咬合板 咬肌
- 王惠芸

- 作品数:66被引量:3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
- 研究主题:颅颌功能紊乱 肌电图 肌电 颞颌关节 磨牙症
- 王永海

- 作品数:84被引量:22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 研究主题:关节液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 TMD
- 王美青

- 作品数:220被引量:992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 咬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髁突软骨 渐进性咬合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