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6篇“ 颅内大动脉“的相关文章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86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LAO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因素进行联合,构建预测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通过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mRS、入院NIHSS评分、球蛋白水平及药物治疗比率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2.551,95%CI:1.134~5.738,P=0.024),血管内开通治疗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负相关(OR=0.132,95%CI:0.027~0.634,P=0.011)。纳入入院mRS及血管内开通治疗建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入院mRS和血管内开通治疗分别增加和降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两者结合建立的列线图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张永梅王亚婷胡甜甜简溯赵红领何文龙
关键词:列线图
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168例,记录患者发病后90 d内功能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4例和预后不良组114例,收集2组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脑梗死体积,分析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组高血压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核心体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活性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核心体积与IL-1、IL-6、IL-8、TNF-α、MMP-9、活性氧、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去除混杂(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脑梗死核心体积)后,细胞因子IL-1(OR=1.723,95%CI:1.333~2.227,P=0.000)、IL-6(OR=1.475,95%CI:1.190~1.830,P=0.000)、TNF-α(OR=1.392,95%CI:1.167~1.661,P=0.000)、MMP-9(OR=1.062,95%CI:1.031~1.094,P=0.000)、活性氧(OR=1.020,95%CI:1.007~1.034,P=0.003)仍是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梗死核心体积与IL-1、IL-6、IL-8、TNF-α、MMP-9、活性氧、VEGF均存在正相关性,急性期内细胞因子IL-1、IL-6、TNF-α、MMP-9、活性氧是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苑兵舰徐晨阳郭双磊睢志向
关键词:脑梗死细胞因子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预后
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病人200例为研究对象,以药物内科治疗病人100例为对照组,介入开通治疗病人100例为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术后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8%。每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84、971.202,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F=5.782~8.497,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者的比例更高(χ^(2)=4.348、9.072,P<0.05),复发率更低(χ^(2)=3.097,P<0.05)。结论介入开通治疗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和预后。
杨占辉王鹏孟芳李青菊付广印徐丹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颅内动脉疾病放射学介入性
B/A比值与老年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狭窄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与老年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LVO)狭窄程度、机械取栓后侧支循环以及神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3年3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9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LVO患者(LVO组),根据梗死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36例)、中度狭窄组(45例)和重度狭窄组(28例),根据术后改良的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31例)、侧支循环中等组(49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29例),根据mRS评分分为神经预后良好组(27例)和神经预后不良组(82例),另选择同期我院门诊体检中心就诊的63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临床信息以及术前(对照组体检日)血清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计算B/A比值,比较组间B/A比值差异,分析B/A比值对神经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VO组血清间接胆红素、TBiL、白蛋白、B/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血清间接胆红素、TBiL、白蛋白、B/A比值低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侧支循环较差组血清间接胆红素、TBiL、白蛋白、B/A比值低于侧支循环较好组和侧支循环中等组(P<0.05),神经预后不良组血清TBiL、白蛋白、B/A比值低于神经预后良好组(P<0.05)。B/A比值预测LVO患者机械取栓后90 d神经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大于TBiL、白蛋白的0.659、0.633(Z=3.647、3.838,P<0.05)。结论老年LVO患者血清TBil、白蛋白水平、B/A比值下降与LVO动脉狭窄程度加重,与术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较差及神经预后恢复程度不良有关,B/A比值下降在LVO神经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价值。
王玉国玲孙婧李皓阴均涛许英冬吴力娟张洁贾亚男魏玉清
关键词:机械取栓侧支循环预后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2年脑卒中复发率可超过20%,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ICAS性脑梗死(ICAS-I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闭塞。目前,针对ICAS脑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复发率等预后情况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介绍了ICASIS的不同发病机制、影像评估及其预后。基于MR-DWI的梗死模式是最常见的评估发病机制的影像学方法,但其并不完全等同于ICAS-IS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其他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加深了临床医生对ICAS-IS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和评估。综合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受损或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导致的ICAS-IS同流域脑梗死复发率高于穿支动脉闭塞。对不同机制的ICAS-IS进行风险分层,目的是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刘艺萌赵鸿琛曹文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研究
背景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与较高的卒中复发率和不良预后紧密相关。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而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non-acute...
胡甜甜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颅内大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经治疗再通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经治疗再通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治疗的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5.00%(51/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10.57±2.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73±2.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80岁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年龄≥80岁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出血和无颅内出血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和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ASPECTS)、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56,95%CI:1.184~2.604)、入院时NIHSS评分(OR=2.392,95%CI:1.401~4.084)是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而ASPECTS(OR=0.364,95%CI:0.190~0.697)是保护因素。结论机械取栓治疗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使用;再通后颅内出血主要受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ASPECTS的影响。
王琳霍鸿波徐正虎李可静王恒刘翠翠
关键词:颅内动脉疾病
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至2022年行机械取栓术的102例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取栓后即刻靶血管是否发生残余狭窄,将其分为残余狭窄组(n=49)和无残余狭窄组(n=53)。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残余狭窄组患者中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的占比多于无残余狭窄组,术前同型半胱氨酸(Hcy)、术前纤维蛋白原(FIB)高于无残余狭窄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无残余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Hcy、FIB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危险因素(OR>1,P<0.05),PT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术前Hcy、术前FIB及PT是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靶血管残余狭窄的影响因素。
陈娜杨海华周晓梅贾白雪
关键词:脑梗死机械取栓影响因素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110例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两组FMA各维度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FMA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后FM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BI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RISC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心理弹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国玲韩萌王玉孙婧贾亚男
老年患者NLR、TGF-β1、Cav-1水平与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风险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陷窝蛋白1(Cav-1)与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1年12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术的老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NLR、TGF-β1、Cav-1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TGF-β1、Cav-1预测术后出血的价值。结果出血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9.91±2.28)分,NLR和Cav-1分别为(7.20±1.12)和(19.29±5.53)ng·mL^(-1),均高于非出血组(P<0.05);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评分为(5.40±0.77)分,TGF-β1为(20.20±8.28)pg·mL^(-1),均低于非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NLR是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ASPECTS评分是患者术后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ASPECTS评分、NIHSS评分、NLR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术后出血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00%和84.00%。结论NLR、Cav-1、TGF-β1均与老年患者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有关。基于ASPECTS评分、NIHSS评分、NLR建立的预测模型在预测患者术后出血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可静王琳杨宁
关键词:机械取栓术后出血

相关作者

黄金波
作品数:84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消毒 肌肉松弛 呼吸窘迫 创面 出口
王建华
作品数:615被引量:3,080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描记术 阿尔茨海默病 心室功能 高血压 超声心动图
韩凝
作品数:43被引量:166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MOCA MMSE 卒中后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血管性认知障碍
徐霁充
作品数:21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造影 介入诊疗 介入治疗 WILLIS 覆膜支架治疗
任军
作品数:40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脑膜瘤 垂体腺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瘤周水肿 性激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