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2篇“ 颅内外血管搭桥“的相关文章
1例颅底复杂脑膜瘤切除联合高流量颅内血管搭桥病人的手术护理配合
2025年
总结1例复杂复发脑膜瘤病人的手术护理配合,该病人因右侧海绵窦、眼眶、副鼻窦沟通性脑膜瘤行肿瘤全切术,术中同时行颈动脉大脑中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指出术前心理护理、围术期医护人员良好沟通、手术用物的充分准备、术中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和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谢曼英憨伟耿熹洁
关键词:颅底肿瘤护理配合
颅内血管搭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024年
颅内血管搭桥手术是神经科常用技术,但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流灌注异常,进而导致术后新发脑缺血与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能有效识别早期术中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还能评估搭桥完成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目前国内尚未制定相关规范或共识。本团队在回顾国内临床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制定此专家共识,内容包括颅内血管搭桥手术IONM的意义、颅内血管搭桥手术中IONM的方法、颅内血管搭桥手术IONM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不同疾病的搭桥手术IONM监测策略和结果判读、其他注意事项,并根据GRADE证据等级标准,给出了8条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期为颅内血管搭桥手术IONM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电生理监测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乔慧熊南翔程宏伟沈磊杨静怡岳楚乔吴吉李六一潘智勇熊文平吴静彭启珍胡琴万蕾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复杂动脉瘤
颅内血管搭桥联合贴敷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一例及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分析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案,以提高临床对合并HIV感染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关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41岁、男性,以左侧肢体偏瘫起病,发病后间断出现腔隙性脑梗塞表现,患者HIV感染12年,发病前一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颈部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入本院后行磁共振成像(MRI)、CT灌注成像(CTP)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后确诊“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给予行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未再发生脑梗塞事件。结论HIV感染可能加速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颞浅动脉额支-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浅动脉顶支贴敷术可增加脑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防同侧脑卒中再发。
丁兴欢王小永李风志梁博冯恩山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管搭桥贴敷治疗
颅内血管搭桥术、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及二者联合治疗成人烟雾病的短期效果比较
2023年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搭桥术、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以及二者联合方案治疗成人烟雾病短期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脑科住院患者117例,依纳入标准及手术指征分为对照组(n=25)、贴敷组(n=31)、搭桥组(n=32)及联合组(n=2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贴敷组予以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搭桥组予以颅内血管搭桥术,联合组二者联用。比较治疗前及术后(治疗后)1周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造影剂达峰时间(TTP)、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改善情况,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血氧含量差(Da-jvO_(2))和脑氧摄取率(CO_(2)ER)改善情况,并对患者随访3个月,通过对比各组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得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各手术组术前术后对比,CBF、CBV呈上升趋势,TTP、MTT呈下降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结果优于贴敷组、搭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F:t=7.870、6.725,P<0.001;CBV:t=4.032、3.990,P<0.001;TTP:t=2.701、2.688,P<0.01;MTT:t=4.121、3.180,P<0.01);各手术组术前术后SjvO_(2)、Da-jvO_(2)、CO_(2)ER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结果优于贴敷组、搭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jvO_(2):t=4.927、5.143,P<0.01;Da-jvO_(2):t=3.421、3.139,P<0.01;CO_(2)ER:t=2.758、2.526,P<0.01);术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NIHSS得分,各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敷组、搭桥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2.998,P<0.05),联合组得分与贴敷组、搭桥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3.866,P<0.05)。结论 颅内血管搭桥术联合脑-硬膜-动脉-颞肌贴敷术治疗成人烟雾病短期疗效较好,能迅速改善脑灌注及氧代谢,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
刘善贤王磊张红赟郑杰邢振义
关键词:颅内外血管搭桥烟雾病
高流量颅内血管搭桥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流量颅内血管搭桥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复杂颅底肿瘤的临床手术效果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2020年5例同时接受高流量血管搭桥手术和一期行颅底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
白斌
关键词:脑血管重建术颅底肿瘤
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对颅内血管搭桥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2022年
探讨对实施颅内血管搭桥治疗的患者,经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后,所取得的价值。方法 对进行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的患者60例开展分析,收治患者的时间段在2021年4月—2022年10月,经不同麻醉的方法开展科学性组别纳入,其中对照组纳入的30例丙泊酚麻醉,研究组纳入的30例行依托咪酯麻醉。就纳入研究的各项指标结果开展验证。结果 在T0、T1、T2、T3时间节点中,经对MAP指数、BIS测定结果、rSO2获取分值进行分析,其中T0阶段以上观察指标统计,组间无差异性(P>0.05);T3时间节点,MAP指数以及rSO2指标范围统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节点分析,上述指标中,研究组呈现为更优趋势,有差异性(P>0.05)。结论 对于临床中行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患者,通过依托咪酯麻醉,循环更为稳定,并有效调节双频指数结果以及脑氧饱和度。
尹东贵
关键词: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依托咪酯麻醉脑氧饱和度双频指数
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2021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敷贴术,观察组采用颅内血管搭桥术,比较2组血流相关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术后血流阻力低于术前,收缩期、舒张期血流流速均比术前高,且观察组血流阻力低于对照组,收缩期、舒张期血流流速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略比对照组的13.33%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流状态,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文兵邱际华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并发症
荧光造影在烟雾病颅内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应用荧光造影技术于烟雾病(MMD)颅内血管搭桥术中研究皮质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例缺血性MMD(MMD组)和1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ACVD组)所致烟雾综合征患者,均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动脉-颅骨周围组织血管融合术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夹闭术进行治疗)。应用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结合Flow 800软件分析搭桥术中吻合血管的畅通性、血流方向和“分水岭推移”现象;同时术中应用荧光素钠(NaFL)荧光造影评估NaFL渗。比较各组患者渗发生率及渗程度。结果术中证实44例患者STA-MCA搭桥术的吻合口均通畅,42例为双向血流,2例为单向血流;2例MMD患者搭桥术中观测到大脑皮质“分水岭推移”现象。在对照组患者中未观察到渗,27例(96.4%)MMD组患者和11例(68.8%)ACVD组患者搭桥术中出现NaFL渗。MMD组患者NaFL渗程度比ACVD组患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0.03)。结论ICG联合Flow 800软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了解MMD患者颅内血管搭桥术中复杂的皮质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NaFL荧光造影证实MMD患者存在血脑屏障破坏。
黄亚波周鹏韩庆东陆晓诚惠品晶颜艳红张世明王中
关键词:荧光造影烟雾病血管搭桥术
改良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改良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颅内血管搭桥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14d,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疗效、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统计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4d MRI灌注成像参数及术前、术后7d、术后14d、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改良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00%(22/25)。术后14d,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量高于术前(P<0.05),平均通过时间、缺血侧达峰时间短于术前(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术后7d、术后14d、出院时、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均低于术前,且术后各时间点呈降低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24h内发生1例手术部位薄层硬膜下血肿,1例发生局造性脑梗死,2例发生高灌注综合症。结论改良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灌注情况,降低并发生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好转,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滑祥廷张超勇巴永锋范奎白如江李玉峰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血管成像
颅内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颅内血管搭桥术的共15例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最大径为1.50~2.50 cm(大型)9例,>2.50 cm(巨大型)6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段7例、床突上段3例、大脑中动脉(MCA)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有6例行颞浅动脉(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切除术,1例行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4例行颈动脉(ECA)⁃桡动脉(RA)⁃MCA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ECA⁃RA⁃MCA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切除术。结果15例患者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和血管超声以及术后复查DSA或CTA均显示桥血管通畅和动脉瘤消失。13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急诊行CT提示基底节区梗死,经康复治疗后肌力恢复至5级;1例术后7 d突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后呈浅昏迷;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2.70个月,术后6个月14例预后良好[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4~5],1例预后欠佳(GOS评分≤3)。结论颅内血管搭桥术可用于个体化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术前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和动脉瘤分型可为治疗提供有利支持。
韩庆东黄亚波
关键词:颅内血栓形成颈内动脉脑血管重建术脑血管造影术

相关作者

凌锋
作品数:698被引量:4,490H指数:3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栓塞治疗
黄亚波
作品数:91被引量:445H指数:1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显微外科手术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超声
李萌
作品数:156被引量:959H指数:1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硬脊膜动静脉瘘 脊髓血管畸形 颈动脉狭窄 硬脑膜动静脉瘘
游潮
作品数:733被引量:4,056H指数:2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颅咽管瘤 颅内动脉瘤 预后 脑出血 胶质瘤
洪涛
作品数:253被引量:53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脑血管痉挛 神经内镜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治疗 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