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15篇“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相关文章
老年颅内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颅内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5例老年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根据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2组:低龄老人组(60~70岁)和中龄老人组(≥70岁)。收集这些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和临床数据,包括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m Fisher)、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结果共纳入95例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7.9±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症、GCS评分、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有无破裂、动脉瘤形态和患者的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术。术后低龄老人组和中龄老人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35%(P=0.015),所有动脉瘤手术均达到影像学方面的完全闭塞。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GOS评分(P>0.999)和住院期间死亡率(P=0.512),且在随访期间的m R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677)。与中龄老人组相比,低龄老人组的住院费用更低(P=0.00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对老年循环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夹闭手术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术式对低龄老年患者是一种相对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汪乐生许双祥段靖雯陈劲草杨邦坤
关键词:老年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
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LSO组(44例)和PT组(54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术、术后第1天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LS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小于PT组[(155.84±24.16)min vs(179.45±21.72)min,(9.44±1.28)cm vs(15.05±2.62)cm,(63.62±15.84)mL vs(185.82±39.48)mL,(15.68±4.12)d vs(19.25±4.46)d,P均<0.001]。LS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T组(13.6%vs 35.2%,P=0.015)。术后第1天,2组血清TNF-α、IL-6、ET-1水平均较术升高,但LSO组升高幅度均低于PT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vs 90.7%,P=0.454)。结论:相比常规PT入路,颅内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采用LSO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黄小龙张晓强黄浩胡齐孙凌云
关键词:急性期翼点入路
颅内循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廖磊
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干预对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干预对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开颅手术夹闭的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予ERAS护理。比较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时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干预应用于开颅手术夹闭的颅内循环动脉瘤可改善预后,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郑丽容阮瑾罗珍江新娣
关键词: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
颅内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颅内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500例颅内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无认知功能障碍,347例)和观察组(并发认知功能障碍,15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夹闭组(63例)和介入组(90例),其中夹闭组给予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组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及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500例患者中,153例入院时并发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0.60%。观察组患者Fisher分级≥3级、Hunt-Hess分级≥3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是颅内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1周,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P<0.05),且介入组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颅内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受患者的年龄、Fisher分级影响,且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刘强钟启胜李博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介入治疗
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4例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开颅夹闭组(37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两组疗效。结果:血管内栓塞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开颅夹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组良好率为67.57%,血管内栓塞组良好率为5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栓塞组术后精神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内栓塞组复发率高于显微开颅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的效果相似,但血管内栓塞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需求,同时结合病情制定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案。
罗杰周帆黄云峰袁金刚陈风李帆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方法50例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经翼点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骨窗范围、骨质损伤范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NSE、S100β水平分别为(50.37±11.96)μg/L、(0.64±0.0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83±10.19)μg/L、(0.75±0.0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应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治疗,可有效优化患者的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产生的脑损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盛文乾君贾若飞张克辉
关键词:经翼点入路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颅内循环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眶上外侧组与翼点组各34例,眶上外侧组予以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翼点组予以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骨窗范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等级评定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翼点组(P<0.01),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翼点组(P<0.01),切口长度、骨窗范围显著小于翼点组(P<0.01)。眶上外侧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分级优于翼点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翼点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效果显著,可加快康复进程,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王东晓夏国庆宋伟韩东王卿峰
关键词: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视频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在颅内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0月对31例颅内循环动脉瘤行ICG-VA辅助动脉瘤夹闭术,对比术中影像与术后CTA符合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预后。结果31例术中进行42次ICG-VA,其中5例(16.1%)因首次造影异常,调整动脉瘤夹并重复ICG-VA造影。术后复查CTA,31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2例(6.4%),术后6个月mRS评分分别为3、4分;术后6个月28例(90.3%)mRS≤2分,1例死于重症肺炎。结论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ICG-VA是评估血流信息安全有效的方式,对完全夹闭动脉瘤颈,保护载动脉通畅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整体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尹晓亮杨军陈素华韩芸峰孙建军王涛
关键词:显微外科
30例颅内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体会
2020年
目的总结颅内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对于颅内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杨丛周金旋余承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循环夹闭术

相关作者

王如密
作品数:516被引量:1,21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解剖 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
王守森
作品数:761被引量:1,58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颅脑损伤
周国胜
作品数:159被引量:384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 鞍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魏梁锋
作品数:212被引量:465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动脉瘤 弥散张量成像 动脉瘤
荆俊杰
作品数:245被引量:585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显微解剖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