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篇“ 顶端膜抗原1“的相关文章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株裂殖子顶端{1}抗原1(PfAMA1)Domain Ⅰ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2016年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 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 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 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 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 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冯永辉于晓飞曹雅明朱晓彤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基因多态性中缅边境
间日疟原虫顶端{1}抗原1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Pv)裂殖子顶端{1}抗原1(AMA-1)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镜检确诊的间日疟患者滤纸血3滴,煮沸法提取滤纸血中pv DNA,套式PCR扩增包含PvAMA-1Ⅱ区(793bp)DNA片段,扩增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纯化并测序,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感染的间日疟原虫分为9种单倍型,只有1种(V3)在基因库中未发现100%吻合的序列;含9个多态位点(s=9),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859±0.00093,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差值(dN-dS)为-0.00230±0.00539,但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事件的最低数量(Rm)为2,在整个411bp序列中R2随着核苷酸遗传距离增加呈下降趋势不明显。结论间日疟原虫顶端{1}抗原1(AMA-1)Ⅱ区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
周银发张山鹰杨发柱谢汉国林耀莹肖方震
关键词: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
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基因多态性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分离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1}抗原1(Pf AMA-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2006-2012年福建省2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以血样中的疟原虫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AMA-1基因片段,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3份血样均扩增出目的条带(约505 bp),发现32个多态位点,共计18个单倍型,其中8个为新报道序列。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度(Hd)=0.985,核苷酸多样度(π)=0.0258],亚洲(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Hd=0.909,π=0.0221)。多样化选择分析结果显示,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差值(d N-d S)为0.031±0.006,中性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内重组分析显示,重组事件的最低数量(Rm)为10,连锁不平衡指数R2随核苷酸遗传距离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有分离株分为3个群(G1,G2和G3),G1多为非洲分离株,G3大部分为亚洲分离株。结论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周银发张山鹰林耀莹杨发柱谢汉国肖方震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
不同地理株疟原虫裂殖子顶端{1}抗原1(AMA-1)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疟疾流行区疟原虫裂殖子顶端{1}抗原1(apicalmembraneantigen-1,AMA-1)基因序列特征,了解不同地理株疟原虫AMA-1基因多态性程度及其分布情况,初步探讨产生多态性的原因与机制,为进...
周银发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
我国云南、海南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基因结构域Ⅲ多态性分析
2010年
目的 分析中国云南、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Ⅲ)多态性.方法 收集海南、云南感染恶性疟原虫患者的血液187份,提取血样基因组DNA.设计两对引物扩增AMA-1(Ⅲ)基因,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单倍型多样性.结果 187份样品中的AMA-1(Ⅲ)基因有23种单倍型,云南株有21种,海南株7种,海南有2种单倍型未在云南株中发现,云南株单倍型多样性高于海南株.AMA-1(Ⅲ)基因有9个多态位点,云南株有3份样品451位氨基酸残基的同义突变,云南、海南这些位点每种突变出现的比例不同.结论 恶性疟原虫AMA-1(Ⅲ)基因多态性在云南、海南两省各有其特点,对此结构域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为针对此区域疟疾疫苗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方健孙超群朱捷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多态性单倍型
伯氏疟原虫顶端{1}抗原1胞外区及其亚区的表达与免疫保护作用分析
2007年
目的表达伯氏疟原虫顶端{1}抗原1(PbAMA-1)胞外区E及其各亚区,分析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抽提伯氏疟原虫基因组,对PbAMA-1基因测序,依据该序列采用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PbA-MA-1基因序列。将其胞外区E分为3个彼此重叠的基因片段DⅠ、DⅡ和DⅢ并进行优化,人工合成后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和重折叠,分别与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小鼠和家兔,均免疫3次,间隔2周。每次免疫剂量,小鼠为20$g,家兔为100$g。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疟原虫攻击实验确定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测得的PbAMA-1基因序列与Sanger测序中心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的DⅠ、DⅡ、DⅢ和E目的基因片段在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pET32a均获得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各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相对分子质量Mr 44 300、Mr 33 300、Mr 29 900和Mr 67 200相一致。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柱(Ni-NTA柱)纯化和谷胱甘肽(GSH)氧化还原法体外重折叠,蛋白纯度达90%以上,各纯化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均激发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完整的胞外区E第3次免疫后抗体滴度为(34.4±0.15)×10-4,与其他组相比,免疫原性较其他各亚区更强(t=5.66,P<0.01;t=2.27,P<0.05和t=5.05,P<0.01)。取家兔免疫血清与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血{1}抗原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均为阳性,其中抗E的抗血清免疫荧光强度最高,与ELISA检测的抗体水平一致。取家兔抗血清对小鼠伯氏疟原虫粗提抗原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产生特异性反应条带,表明能够识别天然的PbAMA-1蛋白。免疫小鼠在以伯氏疟原虫攻击实验中得到部分保护,DⅠ、DⅡ、DⅢ和E各免疫组小鼠与佐剂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t=2.78,P<0.05;t=2.67,P<0.05;t=3.46,P<0.01和t=3.50,P<0.01)。结论�
李树玲张冬梅曹毅潘卫庆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免疫原性
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DB./AB.AF.DB.用BglI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陈俊缪军刘忠湘李淑梅薛采芳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转染
疟原虫裂殖子顶端{1}抗原1(AMA-1)免疫保护功能域的分析
疟疾目前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热带传染病。由于疟原虫抗药性以及蚊媒抗杀虫剂的抗性产生并广泛传播,使传统的疟疾防治方法面临严重困难。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被认为是疟疾防治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重新设计并合成了PbAMA-1胞...
李树玲
关键词:疟疾疫苗毕氏酵母膜抗原免疫保护
文献传递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方法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 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 2 0 /E ,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IL)如IL 4和IL 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GM CSF、pcDNA3 .1( ) /IL 4和pIL 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 CSF/pTPA E ,分组免疫小鼠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 ,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 结果  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 2 0 /E的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增加 7至 10倍 ,其中pcDNA3 /GM CSF质粒和pIL 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 ,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 结论 利用编码GM CSF、IL 4和IL 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DNA的免疫应答 ,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质粒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佐剂
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1片段诱导小鼠保护性抗体应答
2003年
目的 分析恶性疟原虫顶端{1}抗原(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主要结构域在诱导保护性抗体应答中的作用,为正确选择疫苗应用片段提供依据。方法 PCR扩增编码P.fAMA1相应结构域的基因序列,构建pET原核表达载体,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抗体效价,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分析抗体的特异性,用小鼠免疫血清进行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实验。结果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代表AMA1不同结构域的重组抗原片段,包括完整的胞外域片段E、结构域Ⅰ+Ⅱ、Ⅰ、Ⅱ和Ⅲ,免疫小鼠后分别诱导出不同滴度的IgG抗体,免疫血清可特异地识别天然AMA1抗原,重组蛋白E和Ⅰ+Ⅱ免疫血清可明显抑制疟原虫的体外生长。结论 AMA1胞外结构域的完整性是构成保护性抗体表位的重要基础,保护性抗体表位主要分布在结构域Ⅰ中。
李珣薛采芳刘忠湘王宪锋丁劲雷俊川甄荣芬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体应答疫苗

相关作者

薛采芳
作品数:135被引量:263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顶端膜抗原1 疟疾
刘忠湘
作品数:79被引量:132H指数: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疟原虫 顶端膜抗原1 纯化 聚合酶链反应
李珣
作品数:56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藏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顶端膜抗原1 高原肺水肿 裂殖子表面蛋白1 MSP1
缪军
作品数:39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顶端膜抗原1 疟原虫 MSP1
雷俊川
作品数:28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恶性疟原虫 顶端膜抗原1 人体寄生虫学 组织特异性 荧光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