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9篇“ 靶控输注系统“的相关文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麻醉输注系统研究
伴随着自动制技术的发展,全凭静脉麻醉输注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典单通道开环TCI系统输注泵是依据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来计算麻醉药物的血浆/效应室浓度,在整场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肉...
王大
关键词:靶控输注麻醉深度神经网络
基于LSTM神经网络PID制算法的麻醉输注系统应用研究
麻醉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制程序调节血浆...
高智燃
关键词:麻醉药靶控输注PID控制麻醉深度
一种基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病人自镇静输注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病人自镇静输注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制模块、BIS镇静深度及生命体征监测反馈模块、输出请求模块、输出执行模块四大模块组成,本发明,以输注作为病人自给药方式,输注是由计算机...
谢言虎柴小青夏敏吕曼曼
探讨顺式阿曲库铵经闭环肌松输注系统给药用于骨科手术的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探讨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顺式阿曲库铵经闭环肌松输注系统给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行骨科手术56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患者心功能分级均为ASAⅠ-Ⅲ级,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各有患者28例,其中在肌松监测下间断静注给药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闭环肌松输注系统给药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肌松TOFr、肌松恢复时间与肌松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个时刻的TOFr水平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肌松恢复到20%、50%、70%、90%的时间分别为21.3±9.8分钟、28.6±10.4分钟、35.1±11.5分钟、41.3±11.8分钟,均分别比对照组更短(P〈0.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肌松效果优良率达到100%,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85.7%,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顺式阿曲库铵经闭环肌松输注系统给药可达到比较满意的肌松效果,并且和间断静注给药途径相比患者手术后肌松恢复时间更短,因此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许大伟
关键词:骨科手术肌松监测顺式阿曲库铵
异丙酚输注系统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矫形术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矫形术中异丙酚输注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矫形术患儿56例,将2014年6月前行手术治疗的2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间断给药;将2014年6月后行手术治疗的2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给予异丙酚输注。比较2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意识消失时间、手术时间和异丙酚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矫形术患儿实施异丙酚输注麻醉效果良好,不影响患儿苏醒。
肖煜胡华琨彭夕华沈世晖李强缑海娣
关键词:矫形术异丙酚靶控输注
输注系统的未来: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6
2016年
本文概述了全凭静脉麻醉(TIVA)近20年来的兴起得益于输注系统(TCI系统)的诞生和发展,根据药代动力学理论建立的不同TCI模型,仍存在一定的药物输注误差。丙泊酚作为TIVA常用药物,本文还对目前已经建立的多种丙泊酚TCI药代动力学模型(即Marsh模型、Schnider模型和Eleveld模型)进行了对比,并对TCI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
Stefan SchraagGary Hoey
关键词:药物释放系统二异丙酚药代动力学
手术病人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输注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测定全身麻醉手术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分析实测的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与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预测的丙泊酚浓度的相关性,对TCI系统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ASA1~ASA2级的全身麻醉手术病人,TCI系统丙泊酚的诱导浓度为6μg/ml;麻醉维持浓度分别为2.8、3.2、3.5、3.8μg/ml。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病人血浆中的丙泊酚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病人血浆中丙泊酚实测浓度高于输注浓度,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低于输注浓度。TCI系统的偏离度(MDPE)和精密度(MDAPE)分别为6.0%和6.2%。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反应熵和状态熵受麻醉影响明显。结论:TCI系统在麻醉指标监测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邢雷张延柳宫玉蕾周杰李恩有曲福军
关键词:丙泊酚血药浓度靶控输注系统
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用于异丙酚输注系统准确性的比较
:评价异丙酚输注(TCI)系统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的系统准确性与性能差异. 方法:接受异丙酚TCI的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入Marsh参数组(M组)和Schnider参数组(S组...
陈顺生林玮玮王长连林财珠林翠鸿
关键词:妇科手术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药动学
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用于异丙酚输注系统准确性的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用于异丙酚输注(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全麻妇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BMI 17.5~28.0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arsh参数模型组(M组)和Schnider参数模型组(S组),每组40例,血浆浓度均设定为3μg/ml。于TCI期间和TCI结束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计算各时点Cm与cp的差值(△C)。分别计算两组参数模型的系统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结果M组与s组偏离度分别为9.90%与14.00%;精确度分别为11.43%与14.49%;摆动度分别为7.77%与7.79%。TCI期间,M组与S组各时点△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TCI停止后,M组各时点△C低于S组(P〈0.05)。结论Marsh参数模型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异丙酚TCI的准确性高于Schnider参数模型。
陈顺生林玮玮王长连林财珠林翠鸿
关键词:二异丙酚药物释放系统药代动力学
舒芬太尼输注系统维持血药浓度的准确性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舒芬太尼浓度评价舒芬太尼输注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拟在我院行气管内全麻择期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3组:A组(舒芬太尼0.2 ng·ml-1)、B组(舒芬太尼0.4 ng·ml-1)和C组(舒芬太尼0.6 ng·ml-1),每组45例。术中维持阶段舒芬太尼通过输注(TCI)系统输注,在TCI开始(T0)及TCI后5 min(T1)、20 min(T2)、40 min(T3)、60 min(T4)、90 min(T5)和120 min(T6)时抽取全部患者桡动脉血,采用UPLC-MS/MS法检测血浆舒芬太尼浓度,以评价舒芬太尼TCI系统的执行情况。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T1~T4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与T0时间点进行比较。结果:A、B、C3组在T1~T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T0时间点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3组T1~T4时间点的心率与T0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和T3时间点,B组在T3和T5时间点,C组在T2、T5时间点实测得的舒芬太尼血药浓度显著低于设定浓度(P<0.05);舒芬太尼TCI系统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各参数都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舒芬太尼通过TCI系统输注时实测血药浓度与设定的浓度存在执行误差,但该误差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故舒芬太尼TCI系统的准确性较高,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中。
荣誉张锦英
关键词: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

相关作者

张兴安
作品数:151被引量:1,280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异丙酚 瑞芬太尼
陈宇珂
作品数:61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 单片机 嵌入式系统 靶控输注系统
肖彬
作品数:27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系统 药物释放系统
吴群林
作品数:59被引量:5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靶控输注 异丙酚 静脉麻醉 二异丙酚 利多卡因
邢玉英
作品数:86被引量:537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瑞芬太尼 哌啶类 异丙酚 二异丙酚 靶控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