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篇“ 面神经根“的相关文章
-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总结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中医医院2020-01—2021-09行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23例;年龄47.90岁(范围:37~68岁)。术前开展认知教育访视,术中密切医护间协同操作、提高正确识别责任血管率和充分减压效果,术后加强病情监测等各项手术护理配合。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患者出院时和术后随访1 a时的面肌痉挛改善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未发生听力障碍、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出院时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1例(77.50%),改善7例(17.50%),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例(5.00%)。术后随访12个月,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5例(87.50%),较术前改善5例(12.50%)。结论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段;加强各项手术护理配合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 刘娟
- 关键词:面肌痉挛手术护理配合
- 复发面肌痉挛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复发面肌痉挛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既往手术无效或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再次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术后使用Park YS量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5例为单独动脉压迫(小脑前下动脉1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椎动脉3例);多根动脉或动静脉共同压迫7例(小脑前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联合椎动脉及椎静脉2例,小脑前下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联合椎动脉2例,小脑前下动脉联合静脉2例)。术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11例疗效为优,1例疗效中等;2例患者术后有轻微面瘫,使用药物治疗后3个月恢复;1例患者切口脑脊液渗漏,加压包扎后恢复良好,未出现永久性视力减退、吞咽困难、面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面神经根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式,手术失败与责任血管的遗漏和垫棉位置有关,再次进行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白雅林王军成齐高洋丁晨哲刘带林
- 关键词: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 再次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无效或复发的原因,分析再次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既往手术无效或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均再次行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采用Park YS量表评估疗效,随访大于12个月。结果17名患者的首次手术失败原因包括责任血管遗漏8例(47.1%)、责任血管压迫未充分减压1例(5.9%)、垫棉因素8例(47.1%)。再次手术后疗效优秀16例(94.1%),疗效中等1例(5.9%),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短期面瘫3例。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失败常与责任血管遗漏和垫棉相关,再次手术有效、安全。
- 舒伟李勇杰陶蔚胡永生张晓华王海澎朱宏伟
-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复发再次手术
-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被引量:2
- 2017年
-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临床上又称面肌抽搐,由于单一静脉压迫面神经、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的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第7对脑神经支配的单侧面部肌肉无规律的、阵发性抽搐[1]。部分面肌痉挛患者出现社交恐惧及焦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
- 石艳丽
- 关键词:面肌痉挛围手术期护理桥脑小脑角全身性疾病占位性病变阵发性抽搐
- 一种面神经根梳理刀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神经根梳理刀,它设有带防滑纹的手柄、刀柄和刀头,手柄长10-12cm,刀柄长10-12cm,刀头尖端为圆形,直径0.15-0.25mm;刀头可以是纺锤形四棱锥状,横截面为正方形或横截面的每条边是向中心凹陷...
- 李世亭冯保会郑学胜
-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11
- 2013年
- 面肌痉挛俗称面抽,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神经功能性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情况下容易诱发,严重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由于安全、高效、创伤小、复发率低、能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我院2009-09—2012-05开展的150例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王娟梁庆华
-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面肌痉挛面部表情肌中老年人
- 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护理配合被引量:4
- 2011年
- 面肌痉挛俗称面肌抽搐,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神经功能性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虽然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公认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是采取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本文结合手术中的护理特点,总结我院该类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王娟张静梁庆华
- 关键词:面肌痉挛护理
- 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0年
- 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性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针对此病因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被认为是当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但文献中面神经REZ的概念仍较混乱,其具体范围尚需要统一认识。另外,该区相关结构复杂,变异较多,这增加了MVD术的困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效果,导致了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参考近期相关文献,阐明面神经REZ的具体定位、相关显微解剖及其对MVD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意义。
- 李金星刘如恩
- 关键词:显微解剖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效果MVD搏动性
- 乙状窦后径路面神经根梳刮剥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 2010年
- 黄玉英张月敏韦月珍
- 关键词:乙状窦后径路围术期护理面神经根面肌痉挛面部肌肉痉挛神经通路
- 面肌痉挛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的解剖特点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diopathic hemi facial spasm,IHFS)的面神经根部责任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方法选择IHFS 160例,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可见责任血管154例(96.2%),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椎动脉以及两支血管压迫。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151例(98%),且多居前方,同时伴蛛网膜粘连(107/154,69.5%)。未见血管压迫及占位病变者6例(3.8%)。结论 IHFS责任血管多为一支,也可为两支;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前方,位置隐蔽。因此,神经根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应该仔细寻找,以免遗漏责任血管。
- 赵永宏蔡其刚张炎肖昌武翁维
- 关键词:面部单侧痉挛面神经责任血管
相关作者
- 徐晓利

- 作品数:119被引量:43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性 部分切断术
- 赵永宏

- 作品数:50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77医院
-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鼻睫神经痛 血管压迫 中鼻甲 面神经
- 于炎冰

- 作品数:506被引量:1,294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 减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 张黎

- 作品数:487被引量:1,429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 减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 蔡其刚

- 作品数:35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77医院
- 研究主题:鼻睫神经痛 面神经 手术治疗 内镜术 病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