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2篇“ 非范畴化“的相关文章
中古汉译佛经情绪心理动词的范畴
2024年
选定中古时期具有典型代表的10部汉译佛经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出114个情绪心理动词。依据范畴理论,结合译经中的相关用例,对情绪心理动词的及物性及范畴的结果进行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古汉译佛经情绪心理动词及物性的弱为其范畴提供了依据;情绪心理动词根据带宾语的不同情况,范畴的程度不尽相同。
姜黎黎
关键词:汉译佛经及物性非范畴化
基于语料库量词“件”的范畴研究
前人对量词的研究主要以静态描写手段为主,而范畴是一种以语言的常规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动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是在范畴理论的指导下探究量词“件”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后,本研究从北京语言研究中心古代汉语及现...
吴春娴
关键词:非范畴化语义变化
范畴视角下的韩国语后缀派生被动研究
2022年
范畴视角下看韩国语被动词句,发现被动词整体能产性低、数量有限、词汇趋势明显,被动句的范畴现象并偶然,这集中体现在语义含有“自然迁变”和“事物属性”等句子方面,另外,在表示“事物属性”类范畴被动句类别中,谓语被动词需要用“■”等状态副词修饰,否则句子就会转变为原型范畴被动句。
吴春光
日语流行词汇的范畴现象及其动因机制研究--以日语流行词「なう」为例
2022年
词汇变涉及到词类范畴的动态发展。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归纳学者们对词汇的论述,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以日语「なう」为例,探讨日语流行词汇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及其动因机制问题,阐释日语流行词汇经历了陈述意义与指称意义的转,再到语义虚的过程,致使语句功能与语法范畴发生扩展和转移。并揭示日语流行词汇的范畴通过转喻和隐喻这一认知机制,获得原词类属性以外的范畴意义。
张黎
关键词:非范畴化句法特征转喻
“气”范畴译介:从范畴到再范畴
2021年
"气"是中国文论核心范畴之一,先后经历"自然之气""哲学之气""审美之气"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气—精气/元气—文气"这一核心范畴序列,其中范畴现象贯穿"气"范畴序列发展的始终。然而目前,海外汉学界对"气"范畴的语内范畴现象缺乏充分认知,由此造成现有"气"范畴译本庞杂与简的两种极端。同时,由于原有语境的脱离、语言特征的差异以及认知思维的转变,"气"范畴的汉英译介也正处于语际范畴阶段。只有对"气"范畴序列开展语内、语际双向范畴剖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概念衍生及发展理路,从而实现符合范畴认知规律的语际再范畴。因此,范畴认知是范畴译介的前提,对语内、语际双向范畴的重视与研究是真正实现中国文论范畴之语际再范畴的可能路径。
李甫洛娃
关键词:范畴化非范畴化
范畴理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词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流行词在网络的广泛应用之后应运而生,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活多样性的体现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两者之间必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聪
关键词:非范畴化范畴化网络流行词
范畴理论视角下汉语方言重叠词的认知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人类语言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创新是范畴理论产生的内在动力。Hopper和Thompson提出的范畴理论阐释人类交际与文沟通的两个基本原则:认知的经济性和感知的世界结构。作为自然语言的汉语方言重叠词,具有较强的认知显性效应,是验证范畴理论的有力佐证和深范畴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析黑龙江方言重叠词,发现在方言重叠词的范畴过程中,形态结构是语言表达形式,新功能和新语义是认知结果,隐喻和转喻是运作机制。
吴莉徐丹
关键词:非范畴化汉语方言重叠词隐喻转喻
范畴理论视域下“X-ly+ADJ”构式修辞功能管窥
2021年
传统语法对“X-ly+ADJ”构式中副词做出的“程度限制”解释,容易形成再无其他“新意”可以挖掘的错误印象。其实,在语法限制的思维定势之外,该构式展现着无限的修辞魅力与丰富的修辞功能。基于范畴理论,系统剖析构式中的X ly副词语义功能,发掘该构式的修辞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构式副词从典型“程度义”到典型“原义”的过渡,其语法限制性逐渐让位于语义描述性,修辞性渐次凸显;构式副词在经历范畴及重新范畴的过程中,赋予构式以更多的语义内涵及修辞功能。聚焦于该构式研究很少涉及的方面,并尝试以图形—背景的凸显观对连续统进行认知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白,而且通过实例分析发掘的修辞规律,对于写作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继红
关键词:连续统修辞功能
范畴理论视角下《诗经》中反复辞格英译研究
尹孟杰
《韩子》形容词范畴现象考察
2020年
《韩子》中形容词的范畴现象,包括形容词向名词的范畴和形容词向动词的范畴。在形容词范畴时,句法功能与语义会发生一定变。其范畴的表现主要有“有标记”和“无标记”两大类,“有标记”包括“所”字结构、“者”字结构、数词+形容词等;“无标记”包括省略、复现、连用等。范畴的途径有直接范畴和间接范畴两种。影响形容词范畴的原因主要是语境因素和认知因素。
翁中锐
关键词:《韩非子》形容词非范畴化

相关作者

刘正光
作品数:234被引量:3,646H指数:32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
研究主题:认知语言学 非范畴化 数学形态学 识解 立德树人
王育洁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复合动词 非范畴化 V 共时 语法化
胡艳彬
作品数:5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非范畴化 空白艺术 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 英译研究
甘莉
作品数:16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非范畴化 动因机制 互文性 西方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黄跃进
作品数:42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古汉诗 语言模因 思政 模因 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