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3篇“ 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文章
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优化的调控路径审视——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南京案例思考
2025年
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019年间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协同发展状况,审视存量更新阶段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调控措施、机制与成效。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混合利用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旧城中心区存量更新阶段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以“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管控”为基础,以“多元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公众参与”为辅助的既有调控政策框架,因缺乏“针对性、保障性、差异性”,无法较好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中心区以及介于“中心区”与“地块”之间尺度的分区管控制度,根据差异化调控目标,制定保障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协同发展的管控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动态演变监测实现长远有效调控。
陈阳阳建强
关键词:旧城中心区非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议
2024年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到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又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到迈向“共同富裕”,实现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我国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在探索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三步走”“先富共富”“两个大局”等非均衡发展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总结我国对非均衡发展思想探索的理论逻辑及其发展,对于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马光威王江波李蓬实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理论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科创飞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州大学永定飞地科技园为例
2024年
本文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福州大学永定飞地科技园为例,深入探讨了“科创飞地”的协同发展机制。“科创飞地”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其成功在于构建开放、活跃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吸引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及创新人才。然而,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合作障碍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制约因素仍需克服。为此,需要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和政策链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越制度环境,全面规划发展路径等策略,以促进“科创飞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
叶志清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理论资源整合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货币淤积
2024年
本文在马克思货币流回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淤积的概念,用以考察中国持续增加的M2/GDP值现象。当商品难以顺利售出或资本周转时间较长时,货币短时期内难以顺利流回,超出流通所需的货币将退出流通,形成以贮藏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货币淤积现象。进入21世纪后,商业银行在政府驱动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创造出大量货币为投资进行融资,支持了第I部类的优先发展。大量货币伴随投资过程流入市场后,由于两大部类交换比例失衡与较长的固定资本周转时间等原因短期内难以顺利流回,以准货币形式淤积在居民与企业部门,由此造成中国的M2/GDP值显著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本文基于2002—2020年的投入产出表对货币淤积总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货币淤积现象。在扣除货币淤积部分后,中国的M2/GDP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应促使两大部类走向更加均衡发展路径,畅通货币流回途径。
张宏博梅应川
关键词:M2/GDP非均衡发展两大部类
中国集装箱港口非均衡发展及整合研究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市场快速发展,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呈井喷式增长。集装箱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通畅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发展应被给予足够关注。近年来,在全球经济...
李婉莹
关键词:集装箱港口港口整合俱乐部收敛
长江经济带土地非均衡发展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机理研究
国土空间管控和用途管控是减少碳排放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抓手。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强调,突出国土空间低碳转型工作,确保“双碳”目标系统性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充分发挥此类规划在引...
罗丽敏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长江经济带中介效应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破解非均衡发展困境的策略思考
2024年
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要求浙江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需要清醒认识在不平衡不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研究探寻突破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效举措,切实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
陈彩娟郭橙
关键词:收入差距非均衡发展共同富裕
中国教育非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的适配性研究
2024年
教育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均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根据2000、2005、2010、2015、2019年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论文运用标准化处理、等权重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面板回归模型,对中国教育非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的适配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2019年我国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呈现类S型波动上升趋势,整体呈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延伸的趋势,局部地区表现为上升型和下降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趋于协调,但有非均衡发展态势。(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教育投入能力对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城乡差距有负面影响效应。
陈希言祁新华
关键词:适配性面板回归
数字经济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
2024年
一、区域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意义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立足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的角色愈发重要。然而,伴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地区间、城乡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旅游经济规模上,还体现在产业效率、服务能级等多个维度.
宋波刘震
关键词:中国旅游经济内需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的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治理是世界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践难题,中国特色“高校对口支援”治理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和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治理负荷的创新举措。基于治理理论从权力结构、投入产出、管理监督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对口支援”实施呈现出政府拥有正式权威与高校掌握实际控制权并存、高校多渠道资源筹措与多元化成果分享结合、结果导向型监督与人格化担责挂钩的“行政发包制”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压力共解、发展共创、权责共担的“生态化共治”多重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治理过程中的实施负荷、激励困境与避责行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式治理或纯粹依靠市场机制治理的弊端。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对口支援”需要应对制度缺陷与实践阻碍,继续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持续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合理优化监督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李玉栋张佶

相关作者

陶一桃
作品数:164被引量:379H指数:10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 后记 非均衡发展 粤港澳
何雄浪
作品数:234被引量:1,208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区域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 环境污染
孔庆波
作品数:77被引量:555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体育赛事 农村体育 竞技体育 体育经济 非均衡发展
苗治文
作品数:64被引量:682H指数:15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体育 非均衡发展 体育生活方式
郑志来
作品数:82被引量:1,450H指数:17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农用 缺水地区 互联网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