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26篇“ 非农化“的相关文章
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分析
2025年
本文简要阐述了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的概念与影响,随后阐述了我国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原因;最后从四个角度提出控制农村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的可行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帮助各地区切实解决非粮化、非农化问题。
万学艳
关键词:农村非粮化非农化
耕地资源“非农化”“非粮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2025年
本文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的快速发展与定位需求,利用遥感智能解译方法,以“三调”成果为基础,结合作物物候信息和人工判读,构建了一套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流程。通过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的结合,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样本扩增变化检测方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增强学习模型,实现了监测范围内样本增选和变化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区分识别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为耕地管理提供了实时、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刘俊胡玉峥
关键词:耕地保护非农化非粮化遥感监测
一种耕地非农化变化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公开一种耕地非农化变化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耕地非农化变化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采集耕地非农化待检测区域的两期影像数据;构建耕地非农化变化检测模型;将待检测区域的两期影像数据输入耕地非农化变化检测...
张永洪韩红涛席梦丹孙幼政李旭
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
2025年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缓解了受水区缺水状况,但考虑到非农用水的“促进效应”和农业用水的“返还效应”,其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我国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和程度双重视角定量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累计效应。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显著提升受水区的非农用水规模和占比,且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水和其他水供给量的增加;与东线工程相比,工程通水的影响在中线工程地区更为显著;细分来看,工程通水促进了工业用水规模的增加,同时农业用水规模逐步减少;此外,通水对受水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分别体现在GDP增长、产业结构层次优化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变动率正向波动等方面。
徐章星刘思媛李祎雯蒋政金宇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
中国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时空分异及其治理策略
2025年
基于1980—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面板数据,对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以期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稳定粮食安全提供依据。采用标准差椭圆、趋势分析估计综合评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演变特征,构建非农化、非粮化综合指标体系,构建偏相关模型量化各因子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时间上,我国非农化形势总体不断趋好,而部分地区非粮化表现出加剧趋势。(2)空间上,东北和中东部地区的非农化问题较为突出,西北、华南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非粮食生产的比例相对较高。非农化演变存在沿东北-东南方向“极化现象”,非粮化中心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发展态势。(3)经济因素是非农化主导驱动作用,且近10 a来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农业生产条件是非粮化的基础因素,同时粮食每亩产值、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加。1980—2020年中国非农化、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可为科学实施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张擂周煜明董杰谋李祥刘时栋徐丽萍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影响因素
高分2号影像在秦岭北麓西安段非农化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的应用
2025年
秦岭区域保护区众多,山前平原地区人类活动较多,为保证秦岭区域自然资源、山前平原地区耕地合理合规使用,减少区域范围内乱采乱挖、环境污染等现象,文章以高分2号影像为底图,采用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FCN)框架的深度学习图像分类方法,对秦岭北麓西安段区域非农建设用地信息进行提取。利用分类结果比较法进行变化信息提取,并分析变化原因。为后续国土部门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化、拆除违建及复耕、复绿监管精准化以及土地资源公共服务便民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晨赵燕伶孙晨红李紫涵杨欢腾
关键词:非农建设用地
水库移民家庭收入非农化研究
我国人地矛盾问题较为严重,越来越多水库移民的生计策略逐渐由农业生产向非农生产转变,这种自发的收入非农化转变具有一定城镇化的特征,是实现移民“能发展、可致富”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有关水库移民非农化相关研究存在研究视角较为局限...
王飞龙
关键词:水库移民风险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非农化引起的思考
2024年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农业、农村的内涵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农村经济非农化是城乡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农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中城市工商业人口的集中,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也是城乡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势利导推进农村经济非农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非农化有个度,即不是要把农业化掉,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经济非农化,不是建立在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而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指针,以就地转移农业劳动力为条件。
许经勇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方法研究
2024年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开展耕地种粮情况动态监测事关民生福祉。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国土变更调查矢量图斑数据库构建训练样本,通过改进Unet模型,提出一种融合变更调查数据与深度学习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方法。结果表明:改进的网络模型分类精度达到了93.1%,相比于传统的Fcn8s、Segnet、Unet模型在分类精度和目视效果上具有很大的改进,图斑破碎化程度较少,地类边界清晰完整,尤其是在园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通过在重庆巫山县官渡镇某地无人机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确定了耕地的具体流向,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提取的实际生成工作中。
田茂强罗蓉
关键词:耕地
河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余庆年王虎威
关键词:时空演变特征空间自相关

相关作者

曲福田
作品数:459被引量:8,825H指数:5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农地非农化 耕地保护 土地管理
顾海兵
作品数:594被引量:2,087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经济安全 市场经济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谭荣
作品数:111被引量:1,575H指数:2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农地非农化 自然资源资产 过度性损失 集体建设用地 中国耕地
张安录
作品数:443被引量:5,016H指数:40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农地城市流转 武汉城市圈 农地 耕地保护 耕地
许恒周
作品数:122被引量:1,902H指数:26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研究主题:土地流转 实证研究 农地确权 农户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