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1 篇“ 青藏高原隆升 “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 隆升 与环境变化驱动鸟类的遗传分化与物种形成被引量:1 2025年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 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 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 的隆升 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应,推动与周边近缘物种的遗传分化;其次,青藏高原 的隆升 为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分化;再次,高原 与邻近地区鸟类的区系交流,促进了物种的迁入、形成与扩散;最后,更新世冰期循环引起的环境变导致了鸟类的冰后期扩张和第二次接触,对鸟类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期,多组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青藏高原 鸟类生态适应演化研究中。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地质、气候等因素在物种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多组学方法的应用,关注高原 物种适应的生态学机制。青藏高原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宋刚 屈延华关键词:青藏高原 鸟类 物种形成 青藏高原 隆升 对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破解“胡焕庸线”的思考2024年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 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流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中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 整体抬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东部不断强化开辟与利用地下空间,西部期盼“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中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滕吉文 董庆 孟德利 马浩 刘少华风化土壤封存水H、O稳定同位素揭示的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对青藏高原 隆升 的响应 2024年 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受青藏高原 隆升 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的大气降水被封存在风化土壤中,由于黏土渗透性极低,黏土矿物之间毛细力阻止后续大气降水的直接驱替,风化土壤保留了当时大气降水的部分信息。在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地区采集17组风化土壤样品,利用真空-低温水样提取装置提取土壤中的封存水,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温度效应,计算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温度,构建温度变化曲线,并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降雨量效应,利用δD值定性评估各地质历史时期的降雨量,构建降雨量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风化土壤封存水的δD和δ^(18)O具有统一的来源,受蒸发作用和氧同位素交换的影响;自元古代到新生代,青海东部地区温度和降雨量波动频繁,冷热干湿交替;元古代和古生代岩溶未发育,中生代时期岩溶发育不充分;新生代是青藏高原 快速隆升 时期,也是青海东部岩溶发育的主要时期,新生代时期青海东部逐渐变冷,降雨量逐渐增加,新生代各阶段岩溶发育方式不同,由化学溶蚀作用转变为物理风化作用,总体降雨量不大,水动力条件不足,岩溶发育的强度和深度不大,青海东部的岩溶形态多以小型溶洞、涌水岩溶裂隙为主。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东部岩溶水资源的演化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查希茜 彭红明 毛绪美 叶建桥 董亚群 李翠明关键词:封存水 同位素 岩溶发育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隆升 的气候环境效应与脊椎动物演化模式2023年 在青藏高原 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起源于高原 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 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 逐渐隆起,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表明当时青藏 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环境变干、变凉,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并转换为青藏高原 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 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 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 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 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 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邓涛 侯素宽 侯素宽 王世骐 李志恒关键词:青藏高原 水循环 中生代 新生代 青藏高原 隆升 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概述被引量:1 2022年 青藏高原 隆升 作为新生代的重大地质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高原 隆升 的气候环境效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利用气候数值模式开展了大量高原 地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对地形抬升影响气候的物理机制以及高原 隆升 对古气候演化驱动作用的认识。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有关青藏高原 隆升 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并按照高原 隆升 模拟研究发展的3个阶段总结了目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数值模拟结果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 在隆升 、生长和北移过程中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季风的形成、南亚季风的演化、内陆干旱化的发展以及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格局的变迁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 及其周边不同区域地形隆升 的气候效应不同,青藏高原 隆升 的气候效应与大陆漂移背景下海陆分布和古地理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南亚热带季风的建立是由大陆漂移的位置和热带辐合带季节性移动共同决定的,而东亚季风的建立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 的隆升 和北移。亚洲副热带干旱区的存在取决于大陆的位置和行星尺度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而亚洲内陆中纬度干旱区的形成则是青藏高原 隆升 的结果。本文最后简要梳理了高原 隆升 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改进。 孙辉 刘晓东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亚洲季风 干旱化 南海北部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碎屑物质输入对青藏高原 隆升 与季风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2022年 青藏高原 在中新世晚期隆升 到一定高程之后,它对东亚气候系统和风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高原 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区域沉积记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然而在整体处于温暖湿润气候状态下的高原 的东南缘区域,风化作用过程对高原 活动的响应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工作去揭示。文章选择位于南海北部琼州海峡的钻孔沉积物(QZ6,钻孔总长200.15 m,顶部3.05 m以上未取样),尝试在利用磁性地层学确定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探讨高原 东南缘的风化作用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规律。磁性地层学结果揭示,约197 m厚的沉积物发生在约7.20~3.10 Ma之间,沉积速率在约5.25 Ma从早期较低快速突变至最高,这一变化与高原 东北缘红粘土堆积和河湖沉积体系的沉积速率变化一致,但是与接受高原 南缘碎屑输入的南海南部和孟加拉扇的沉积速率变化相反,说明高原 在中新世末期可能存在向东扩展、而南缘相对稳定的特征。风化作用的强度以4.75 Ma为界,前后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早期受高原 构造活动影响,物理风化、剥蚀作用强烈,而后期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相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杨小强 郑思静 闫永刚 张珂关键词:琼州海峡 磁性地层 风化作用 青藏高原 隆升 与柴达木盆地的盆山耦合青藏高原 的隆升 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新生代盆地,从盆山耦合发展的角度,高原 的隆升 过程一定会在盆地内部产生相应的响应并留下印记,可以说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就是青藏高原 隆升 过程的直接反应。柴达木盆地是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背... 易立 刘震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样式 What drives the continued India-Asia convergence since the collision at 55 Ma? 被引量:8 2020年 What may drive the India-Asia convergence has been puzzling and has in fact puzzled many.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concept of Wilson Cycle,continental collision means the loss of seafloor subduction and thus the disappearance of slab pull for driving plate motion[1–3],yet the India-Asia convergence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at a rate of^40 mm/a[4]since the collision^55 million years ago[5].This apparent puzzle has made some to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Wilson Cycle concept and to raise doubts about slab pull being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plate motion[1–3].Ridge push,which is well-understood as a secondary force,has thus been emphasized by some;the idea of mantle plumes as driving force has also been reinvoked;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mantle lithosphere itself has been claimed as being adequate to drive the India-Asia convergence[6]. Yaoling Niu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隆升 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 唯一发现规模储量并建成大型油气田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但青藏高原 隆升 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尚未开展深入分析。因此,研究青藏高原 隆升 与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隆... 易立关键词:油气成藏 青藏高原隆升 柴达木盆地 构造样式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油气充注与青藏高原 隆升 耦合关系的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2 2019年 准确厘定柴达木盆地内含油气储层中烃类充注历史对于全面认识青藏高原 隆升 构造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的成藏和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详尽地调查了柴西南区新生界主力含油层位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及所对应的烃类充注期次及时间,全面厘清了油气充注期次与高原 隆升 强活动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普遍存在至少2期次的油气充注,通常发生在青藏高原 隆升 强活动期C、D和E期(中新世以后),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在强活动E期发生过规模化的油气聚集,说明青藏高原 隆升 运动末期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多期成藏、晚期富集"的油气成藏特征,早期充注的石油可能改变砂岩储层的天然亲水性,有利于晚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储层在继续埋藏过程中的物性损失,预示着深层存在油气勘探潜力的可能性。 李慧 吴瑾 于保禄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油气充注 包裹体
相关作者
方小敏 作品数:297 被引量:3,287 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磁性地层 临夏盆地 柴达木盆地 刘晓东 作品数:218 被引量:2,663 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降水 水汽输送 葛肖虹 作品数:81 被引量:1,303 H指数:26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隆升 阿尔金断裂带 隆升 王成善 作品数:428 被引量:4,586 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白垩纪 松辽盆地 羌塘盆地 藏南 李吉均 作品数:229 被引量:4,015 H指数:4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气候变化 古气候 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