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37篇“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相关文章
Two type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2025年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SETP)is the preeminent summer heavy precipitation region within the Tibetan Plateau(TP).However,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types and dynamics driving summer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SETP remain inadequately elucidated.Using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two distinctiv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heavy precipitation were identified: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type(TPVT,constituting 56.6%of the events)and the mid-latitude trough type(MLTT,43.4%).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tw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reveals a clear nexus between the occurrences of summer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positive vorticity anomalies,moisture convergence,as well as the southeast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westerly jet core.Specifically,TPVT ev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astward and dry-to-wet potential vorticity progression processes,while MLTT events are linked to the intrusion of a deep extratropical trough into the SETP.This stud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summer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SETP,shedding light on critical 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Dianbin CaoXuelong ChenDeliang ChenYu DuYuhan LuoYang HuQiang ZhangYaoming MaFahu Chen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2024年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具有高原东南部地区小、川西地区大的特点,但发生次数反之。高原东南部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整体均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但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年降水量、发生次数也呈增加的趋势,而持续时间在川西地区的变化并不显著。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呈现自西向东延迟的分布,川西地区的峰值时间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延迟了3h、4h和2h,这种延迟特征在6月降水强度方面最为明显,川西地区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延迟了11h。然而,高原东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
李若莹姚秀萍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日变化
近200年青藏高原东南部真布错硅藻记录与环境变化
2024年
近20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多集中在深水湖泊,而对大量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部浅水湖真布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柱芯的^(210)Pb、^(137)Cs测年和高分辨率硅藻鉴定分析,重建该湖过去200年来硅藻属种组合变化,并结合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总氮(TN)含量、碳氮比(C/N)等指标,探讨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响应。结果显示,1820—1950年硅藻组成中水生植物附生种Encyonema lange-bertalotii的百分含量较高,表明真布错水生植物较繁盛,湖水透明度高。1950年以来,硅藻组合发生了突变,附生种Encyonema lange-bertalotii的百分含量快速下降,耐低光照的small Fragilaria成为优势属,表明水生植物衰退,湖水透明度降低;同时TOC和TN含量升高,C/N减小,指示湖泊生产力和营养水平升高,藻类在湖泊有机质中占比增加。气温快速升高、降水量增加(冲刷流域更多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和人类活动增强(流域内出现新建寺庙)可能共同导致湖泊生产力升高,藻类繁盛,水生植物衰退,水体透明度下降,最终引起硅藻群落的突变。因此,在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浅水湖泊可能面临生态系统的转变,未来应该加强该类湖泊的监测与保护。本文记录的高原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时间与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一致,这也为确定人类世的地层标记提供了新的证据。青藏高原湖泊可以作为研究人类世的天然实验室。
何晋娜索娜卓嘎张继峰曹鹏熙王俊伟袁艳丽葛梦娟杨凤琴刘建宝
关键词:青藏高原浅水湖泊硅藻古生态
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群落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2024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但对该区域森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以及多样性相关研究较少。收集和整理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乔木植物及其科属特征,并分析主要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以及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采用“Levins”方法计算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随后,使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Association coefficient联结系数和Ochia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种间联结性;最后,使用方差分解方法计算了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森林群落共有植物42科71属119种,物种组成主要以松科(17种)、杜鹃花科(10种)、桦木科(9种)、无患子科(8种)和樟科(6种)为主;(2)该地区所有种植物生态位重叠值较低(平均值为0.027),并且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数最多,说明森林群落整体竞争较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位宽度值由高到低的物种依次为:冷杉、杜鹃、云南铁杉、川西云杉、落叶松、黄背栎、高山栎、花楸、石栎和云南松,这10种植物在森林群落占据优势地位;(4)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方差比率大于1,说明森林群落中物种间存在较强的正关联,群落内各个物种占据的不同生态位,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5)年均温和坡向被认为是影响该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关键的两个环境因子;(6)森林群落在年均温为7—11℃的地区和半阳坡的地形中,群落植物多样性最高。
万凌凡刘国华樊辉柳江倪健倪健申宇程浩苏旭坤
关键词:青藏高原森林群落生态位种间关联植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物质平衡及其对陆地水储量的影响
童晋伟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地冰川表面裂隙提取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南部雅弄冰川为例
2024年
冰川表面裂隙对于分析冰川的运动状态、稳定性、物质平衡以及内部和表面应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进行航测,可以精确获取复杂冰川表面地形的细微特征。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的雅弄冰川为研究对象,使用大疆M300 RTK无人机航拍获取到0.03 m空间分辨率的正射影像,采用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开展冰川表面裂隙的自动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CBAM-UNet模型提取冰裂隙的性能优于经典U-Net、DeepLabV3+、PSPNet和HRNet等模型,提取的冰裂隙精确率可达到90.74%。受雅弄冰川运动的影响和地形因素制约,冰川末端主要涵盖了横向裂隙、伸展裂隙、雁列裂隙、边缘裂隙等四种冰裂隙类型以及少量分布的冰崖裂隙,基本成片分布在变化剧烈的冰川区。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深度学习的冰川表面裂隙智能提取方法,可为监测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段云鹏吴坤鹏刘时银扈芷婷杨欣肖乐天高永鹏
关键词:正射影像无人机遥感
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坡雨滴谱特征的研究
2023年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及东坡的云微物理特征,利用2021年青藏高原东坡峨眉山站点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林芝站点雨滴谱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东坡不同季节的3类降水云的雨滴谱特征及典型个例降水与西南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峨眉山站点和林芝站点的主要降水类型都为层状云降水,年累计降水量较大,降水持续时间短,降水频次多;峨眉山站点4个季节对应粒子数浓度峰值的粒径为1.5 mm左右,而林芝站点4个季节对应粒子数浓度峰值的粒径为1 mm左右,其中层状云雨滴谱浓度最低,主要贡献在小粒径上。峨眉山地区的3类云降水在Gamma拟合中,与实测相比模拟较好的粒径区间在1.5~4.0 mm;而林芝站点的拟合曲线与实测曲线的趋势较为相似,模拟较好的粒径区间在1.3~4.5 mm;因此,峨眉山站点和林芝站点的雨滴谱在适当范围内是能够运用Gamma分布模拟的。伴随较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出现的降水强度较大,48 h累积雨量较大,雨滴谱分布的谱宽较宽,粒子数浓度在小粒径时更高,西南涡的发生发展造成的降水对本次研究区域的雨滴谱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潘婕李茂善龚铭王婷
关键词:雨滴谱GAMMA分布参数化
基于137Cs示踪法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土壤侵蚀状况
2023年
选取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研究区域,根据流域从西到东划分为5个区域,通过野外采集43个表土样测量137Cs比活度、粒径、总有机碳(TOC)等指标,分析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样点的137Cs比活度为0~23.75 Bq/kg,平均为10.48 Bq/kg,小于背景值43.7 Bq/kg,所有样点处均发生侵蚀;所有区域均发生轻度侵蚀,区域三的侵蚀模数最大,为16.3 t(/hm^(2)·年),区域五的侵蚀模数最小,为7.8 t(/hm^(2)·年);研究区域内,侵蚀厚度随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坡度为18°附近侵蚀厚度最大;侵蚀厚度与多年平均降水量、风速、植被覆盖度间无显著相关性;林地土壤的侵蚀厚度与TOC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草甸土壤处二者的负相关性不显著。
张哲茵衣鹏衣鹏
关键词:土壤侵蚀影响因素青藏高原东南部
青藏高原东南部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与油气关系
2023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构造最为活跃、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楚雄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重要的中生代含油气叠合盆地,其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改造强烈,热演化史研究薄弱.恢复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系统评价盆地油气资源和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构造变形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在楚雄盆地全盆地系统采集了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确定了盆地的抬升过程,结合大量镜质体反射率(RO)、包裹体测温等古温标,系统恢复了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楚雄断裂以西靠近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冷却年龄在41.9~72.7 Ma之间,主要为始新世41.9~55.5 Ma;楚雄断裂以东冷却年龄在20.0~38.4 Ma之间,主要为渐新世-早中新世.楚雄盆地抬升过程总体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主体部位20~38.4 Ma以来有一次快速抬升冷却过程.楚雄盆地三叠系热演化程度高,RO异常高值与火成岩活动密切相关.热演化史研究表明三叠系最大古地温在上新世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梯度可达30℃·km^(-1).三叠系烃源岩在侏罗纪开始生烃,白垩纪为主要生烃期,古新世-始新世主要为过成熟生干气阶段.渐新世以来盆地整体抬升,地层温度降低,生烃作用减弱.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除了受火成岩影响外,还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及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密切相关.
杨鹏任战利田涛崔军平刘池洋吴汉宁
关键词:古地温热事件构造-热演化楚雄盆地青藏高原东南部
基于自组织映射方法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的环流分型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的60%以上。本文采用三套再分析资料(ERA5、CPC和GPM)和高原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多变量的自组织映射(SOM)方法对1981-2...
李起绪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组织映射环流型夏季降水极端降水

相关作者

王建
作品数:385被引量:4,879H指数:3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树轮 遥感 核素 青藏高原 会合
徐孝彬
作品数:24被引量:94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核素 青藏高原 ^10BE 侵蚀速率 青藏高原东南部
周尚哲
作品数:119被引量:862H指数:2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第四纪 青藏高原 ESR测年 第四纪冰川 冰期
刘炜
作品数:18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低频振荡 降水 东南部 振荡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
刘时银
作品数:184被引量:3,385H指数:43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研究主题:冰川 冰川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