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篇“ 雪卡毒素“的相关文章
雪卡毒素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人类对海洋蛋白依赖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认识到鱼类中毒的风险。鱼中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CFP)是一种常见的由食用珊瑚礁鱼类引起的海产品传播疾病[1]。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 000人罹患CFP,使其成为由天然毒素引起的最常见的海鲜中毒形式。CFP的传播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并对全球的渔业资源和经济造成了损害[2]。雪卡毒素(Ciguatoxin,CTX)主要存在于珊瑚礁鱼的内脏和肌肉中,通过鱼类的营养转移,CTX被生物蓄积并代谢成更强的毒素
杨祥伟连福明
关键词:雪卡毒素神经毒性离子通道基因调控神经传递
雪卡毒素及其产毒底栖甲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年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种高度氧化的环状聚醚梯类毒素,主要由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和福氏藻(Fukuyoa)两个属的底栖甲藻的一些产毒种类的株系产生。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在珊瑚礁鱼类中进行生物转化和积累,可引起常见的非细菌性海产中毒——雪卡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CP),食用被CTXs污染的鱼类会引起消费者产生胃肠道、心血管、神经方面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但目前雪卡毒素中毒在全球引发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不足。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底栖甲藻在全球扩张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频繁爆发,雪卡毒素中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本文重点综述了产雪卡毒素底栖甲藻的种类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生物转化和累积方面的研究,并探讨了亚洲地区作为雪卡毒素潜在的爆发地点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以更好地保障亚洲海域的生态安全及居民健康。
陈荔吴佳俊王鹏斌
关键词:雪卡毒素中毒雪卡毒素
双发射比率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雪卡毒素P-CTX-3C的快速检测
雪卡毒素(Ciguatoxins,CTXs)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聚醚类海洋藻类毒素,产自冈比亚藻属,常见于中大型珊瑚礁鱼类的鱼肉与内脏中。其中太平洋雪卡毒素-3C(PacificCiguatoxin-3C,P-CTX-3...
戚镇科
关键词:雪卡毒素
我国口岸首例雪卡毒素中毒事件处置
2019年
雪卡毒素(ciguatoxin,CTX)属于西加鱼毒素,主要来自于一种涡鞭藻—冈比尔盘藻,耐高温[1-2]。鱼类进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藻后,体内就会带有雪卡毒素,含有雪卡毒素的鱼类大约有400多种[3]。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雪卡毒素中毒事件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4]。雪卡毒素并不危害鱼类本身,毒素在鱼类体内慢慢蓄积。鱼的体积越大,含有毒素也越多。
徐建浦陈建江乔学权
关键词:雪卡毒素中毒外籍船员
促进冈比亚藻生长、光合作用及分泌雪卡毒素的微生物、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促进冈比亚藻生长、光合作用及分泌雪卡毒素的微生物、方法及试剂盒。微生物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p.),于2016年9月5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
蔡中华周进王博兰霞劳永民晋慧姚蜜蜜
文献传递
珠海市四个家庭雪卡毒素食物中毒调查
2018年
目的了解雪卡毒素中毒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预防再次发生雪卡毒素中毒。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采集样本进行雪卡毒素定性分析。结果在中毒事件涉及4个家庭中,中毒14人,无死亡病例。发病潜伏期为0.5~5.5 h(中位数3 h)。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腹泻85.7%、呕吐78.6%)、神经系统症状(四肢麻木71.4%、肌肉痛42.9%、口舌麻木42.9%、皮肤瘙痒42.9%、视力模糊35.7%、温度感觉倒错28.6%)、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率过缓42.9%、低血压28.6%)等。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四个家庭购买了同一条海鳗的不同部位,所有病例均有进食,病情轻重与进食量呈剂量反应关系。剩余海鳗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检测技术分析,提取出1093.5、1075.4、1057.5、1039.5雪卡毒素四个特征子离子。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进食海鳗引起的雪卡毒素食物中毒,关键的预防控制措施是加强雪卡毒素食物中毒知识宣传和深海鱼类管理。
萧松建阮峰曾茹阳
关键词:雪卡毒素食物中毒
惊现!全国口岸首起雪卡毒素中毒案
2018年
雪卡毒素(Ciguatoxin)属于一个奇异的世界,名字来源于鱼类,是鱼类因大量摄食剧毒藻类而在体内积累的大分子聚醚神经毒素;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大学教授Scgeuer首次从毒鱼中发现,其毒性比河豚毒素强100倍,人误食毒鱼后常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症状,最显著的特征是干冰的感觉和热感颠倒。
许剑鸣
关键词:毒素中毒神经毒素河豚毒素大分子
一起雪卡毒素中毒事件中裸胸鳝毒性的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厦门一起引发食物中毒的裸胸鳝毒性及种类,以预防雪卡毒素中毒。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裸胸鳝样品共5份,采用小鼠生物法、雪卡毒素免疫膜检测试剂盒检测毒性大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同时提取中毒鱼肉组织中的mtDNA,PCR技术扩增细胞色素b(Ctyb)后测序鉴定中毒鱼种。结果小鼠生物法试验检测5份样品,鱼肉毒性为无毒性(ND)~0.052 MU/g,内脏毒性为ND~0.23 MU/g;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未检出P-CTX-1。5种鱼种经鉴定均为裸胸鳝属(Gymnothorax),其中中毒鱼种经基因测序为波纹裸胸鳝(Gymnothorax undulates)。结论引发该起食物中毒的是一种含有雪卡毒素的波纹裸胸鳝。
骆和东洪华荣周娜白艳艳
关键词:雪卡毒素天然毒素海产品食物中毒
2种检测方法检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体温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选择适用于构建雪卡毒素中毒快速检测平台的小鼠体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直肠体温检测方法(肛温法)和红外线体温检测方法检测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选用雌性昆明小鼠,用雪卡毒素标准品CTX-2建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模型,用上述2种方法检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体温,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肛温法测得的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波动在34.8℃~35.9℃,而采用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波动在36.0℃~36.6℃,肛温法测得的小鼠体温波动幅度大于红外线体温法。建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模型,肛温法测得的雪卡毒素中毒小鼠4 d的体温波动在30.53℃~35.94℃,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雪卡毒素中毒小鼠4 d的体温波动在33.58℃~36.13℃,肛温法比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中毒小鼠体温波动幅度大。肛温法在造模15 min后即可观察到中毒小鼠明显的体温下降,30 min后小鼠体温降至31.47℃,已明显低于33.00℃,而红外线体温法在造模30 min后小鼠体温才有所下降,且4 d内小鼠体温均高于33.00℃。结论肛温法在造模15 min后即可快速检测到小鼠体温的下降,较红外线体温法直接、灵敏,更适用于构建雪卡毒素中毒快速检测平台的小鼠体温检测。
张紫虹胡帅尔王凤岩董活波杨美玲黄俊明
关键词:小鼠雪卡毒素中毒体温
一种电子束辐照和壳聚糖微球互作降解雪卡毒素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子束辐照和壳聚糖微球互作降解雪卡毒素的方法。一种电子束辐照和壳聚糖微球互作降解雪卡毒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产品进行前处理;(2)将经过前处理的海产品...
邵宏宏王琦相兴伟周秀锦张静傅谧妮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袁建辉
作品数:183被引量:36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三氯乙烯 L-02肝细胞 乳腺癌 DNA甲基化 雪卡毒素
赵肃清
作品数:350被引量:786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卵黄抗体 人工抗原 甘胆酸 胶体金 多克隆抗体
宋志彬
作品数:67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拉莫三嗪 FA值 大脑脚 帕金森病 经颅多普勒
刘建军
作品数:338被引量:851H指数:14
供职机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三氯乙烯 蛋白质组 SET L-02肝细胞 DNA甲基化
张焜
作品数:554被引量:1,551H指数:21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
研究主题:离子液体 类化合物 人工抗原 酪氨酸酶 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