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篇“ 集流增墒“的相关文章
- 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07年
- 干旱地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贫乏,降水量较少,土壤耕层严重缺墒,是典型的"雨养型农业区".针对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常规覆盖栽培的缺点,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对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应.……
- 路新林
- 关键词:旱地玉米集流玉米幼苗
- 旱地玉米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规程被引量:1
- 2006年
- 结合阳高县的实际,介绍了旱地玉米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种子品种的选用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 连仲义
- 关键词:旱地玉米规程
- 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及增产效应被引量:3
- 1999年
- 针对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常规覆盖栽培的缺点,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和试验提出了6种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对集流膜上水分、增加膜下根际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均有明显效果。一般较常规覆盖法降水利用率提高2~3 倍,产量增加61% ~244%
- 郭四拜王秋芳冯万银李忠林
- 关键词: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增产效应
- 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试验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槽覆盖法和膜边垄土覆盖法对集流膜上降雨,增加膜下根际土壤水分,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均有明显效果,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优于常规覆盖法,其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较常规覆膜法提高10~12g/kg,产量增加15%~24%
- 郭四拜李向新冯万银
- 关键词:地膜玉米集流增墒玉米
- 旱地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法被引量:4
- 1991年
- 针对广大干旱地区气候及土壤特点,和目前一般采用的平铺覆盖法及机铺膜造成的微弓形覆膜状况,导致膜上贵如油的春雨散流到膜边露地上,发生膜下不如露地墒情好的问题,我们试图寻找有别于平川水地区的有效的旱地优化覆盖法。通过一系列试验处理与多点示范,从而总结出针对不同作物的8种旱地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法,对集流膜上降雨、增加膜下根际土壤水分、促进苗期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明显的效果。一般比常规覆盖法膜下降雨利用率提高2~3倍,增产10~30%。
- 张春霞马文彪杜霖薛弼顺
- 关键词:地膜覆盖旱地集流增墒
- 地集流增墒覆盖播种新技术
- 2006年
- 关键词:集流增墒覆盖播种双垄沟覆盖法宽窄行播种后
- 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
- 2006年
- 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是旱作区为提高集雨效率,灌区为提高水分利用率而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栽培技术,旱作农业区应用较多,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 刘祎鸿
- 关键词:集流增墒双垄沟玉米覆膜旱作农业区旱作区
- 旱地春玉米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新技术被引量:1
- 2005年
- 闫光升焦松峰任淑娟
- 关键词:春玉米集流增墒旱地旱作农业区抗旱技术覆盖法乳熟期
- 地膜玉米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增产因素及技术要点被引量:3
- 2003年
- 干旱地区降水偏少,土壤耕层严重缺墒,常对地膜玉米的稳产、高产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常规地膜覆盖形成膜面微弓形,使膜上有限降水散流到膜边露地上,发生膜下墒情不如露地墒情的问题.同时,常规地膜玉米播种期易受土壤墒情的限制,往往在春旱年份难以适期播种.针对上述问题及我县干旱少雨的实际,我们经过多年试验,采用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且播期不受土壤墒情的限制,达到适期播种抗旱增产的效果,该技术2002年全县示范推广475亩,平均亩产483,71千克,较常规地膜覆盖亩产438.47千克,亩增粮45.24千克,增产10.30%.
- 王祖生
-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增产机理
- 缓坡耕地水平沟台膜盖玉米双垄沟集流增墒丰产栽培技术被引量:3
- 2001年
- 张保田何文新
- 关键词:玉米坡耕地水平沟双垄沟栽培技术集流增墒
相关作者
- 李忠林

- 作品数:3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研究主题:地膜玉米 栽培技术 覆盖法 旱地 集流增墒
- 段志山

- 作品数:6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民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研究主题:旱地马铃薯 沟播技术 集流增墒 膜覆盖 垄沟种植
- 任淑娟

-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南省登封市农业局
- 研究主题:催蕾 覆盖法 旱作农业区 旱地春玉米 集流增墒
- 吴海燕

- 作品数:3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民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研究主题:旱地马铃薯 沟播技术 集流增墒 膜覆盖 垄沟种植
- 王秋芳

- 作品数:1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 研究主题:覆盖法 旱地 集流增墒 地膜玉米 增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