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0篇“ 集体无意识“的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引力场与集体无意识
2025年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形态和认知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引入文化引力场概念,使之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改变了文化生态,但集体无意识作为人类共同的心理遗产,仍然会保持相对稳定。当今时代,决定人文样态的仍然是人类本身,并不是人工智能。
惠天
关键词:人工智能AI集体无意识
心理分析视角下“家”的集体无意识表达
2024年
“家”的文字原型隐含着中华民族核心的集体心理内容。从集体无意识看“家”,它包含了国人追求家庭和顺、光宗耀祖的人格面具,也蕴含了子孙延绵、牺牲自我等情结及阴影的存在,当中既充满心理矛盾与纠结,也蕴含人生前进的力量。人们可以通过探索“家”的集体无意识的内部关系与心理意义,重新思考“家”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中实现突破与超越,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性化成长,支持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张碧娟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情结人格面具
张艺谋电影中集体无意识心理的解读
2024年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想法和表达。张艺谋的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章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张艺谋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心理分析、民族文化情节以及女性形象塑造三个维度来解读张艺谋电影中集体无意识心理的成因和影响。
崔雅婷
关键词:心理学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下译者伦理的“背离”——再看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
2024年
在翻译与语言学研究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背景下,译者伦理规范也布满西方价值观的痕迹。而中华文化圈经过了几千年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也积攒了深厚的、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异的历史底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这些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之中。另外,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性,国内的译者群体也继承了一种“别扭”的“偏向西化”的群体潜意识。因此,当中国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背离”一些“主流”的翻译伦理,从而产生一些困惑与争议。本文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分析西方经典的切斯特曼伦理模式在中华文化圈中某种程度上的“水土不服”,以驳斥一些译者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
龙云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共同体”到“集体无意识”——《寻至红花》中的动物书写与伦理启示
2024年
《寻至红花(Flower Found)》由荷兰导演乔恩·李乌韦林克(Jorn Leeuwerink)制作,于2017年10月18日在阿姆斯特丹动画节上首映,随即于布鲁塞尔国际动画电影节、斯图加特国际动画节等斩获多项大奖。短片讲述了一群动物以“寻找红花”为目标,由共同的道德意识聚集起来形成群体。其本意为行使正义,却在遭遇诸多阻碍后,走向了集体无意识,做起了违背正义之事。短片中动物形象分明且内涵深刻。文章将从故事发展主线——“红花”入手,分析动物的形象书写及其蕴含的隐喻特征,进而体悟“群体”在非理性引导下的现实困境及反思自身的警示意义。Flower Found, produced by Dutch director Jorn Leeuwerink, premiered at the Amsterdam Animation Festival on 18 October 2017, and immediately won several awards at the Brussels 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Festival and the Stuttgart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 The short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group of animals, who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community with a common moral sense, with the goal of “finding the red flower”.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is to exercise justice, but after encountering many obstacles, they go toward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do something against justice. The animals in the short film are distinct and profound. The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main story line—“red flower”, analyze the image of animal writing and its metaph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the group’s predica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irrationality and reflect on its own warning significance and the warning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ng on oneself.
朱佳玉朱雯熙
关键词:共同体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的哈尼族聚落与家屋空间原型--基于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分析
2024年
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于古歌与民谣中,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以介绍哈尼族迁徙历史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为研究文本,结合实地调研,以人类学视角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溯源,指出哈尼族在族群迁徙和家园化过程中,形成了“圣-俗”“男-女”和“生-死”三组意识结构;并进一步从空间布局、室内陈设、仪式活动层面,分析意识结构与聚落和家屋空间原型的关系。文章认为,哈尼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人、自然、神灵与建成环境的有机结合,意识结构是空间原型得以产生与延续的基础。哈尼族的聚落与家屋在空间原型的作用下获得了自然性、精神性、秩序性与防御性的感知体验。
黄浦蓉叶涧枫王冬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迁徙
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下的《武装的街巷》中猪川干太郎形象分析
2024年
黑岛传治(1898—1943)作为知名的无产阶级反战作家,在创作生涯中留下了长篇小说《武装的街巷》(1930),以《二分铜币》(1925)、《猪群》(1926)为代表的60篇短篇小说,以《反战文学论》(1929)为代表的20余篇评论和众多数量的杂文、诗歌等作品。黑岛传治在昭和初期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鼎盛时期迈入文坛,创作黄金期则是1923—1932年。他创作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农民生活和抗争为主题的农民小说和以自身的战争体验为原型撰写的反战文学作品。
郭辰宇
试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达那厄》
2023年
几个世纪以来,以《达那厄》神话为主题而诞生的文学、绘画作品数量众多。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引入到《达那厄》故事之中,分析该母题中是否存在着集体无意识因素,并探寻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根源,将有利于为该艺术现象寻找原型意义。
王咏竹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集体无意识研究
2023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分析,讨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之间的关系,从集体无意识如何介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明晰无意识从艺术创作动机的兴起到意图呈现这一过程当中的转化机制,借由该机制进一步将个体的问题引申到时代当中去对应普遍存在的一个集体症状,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去投射这种症状。从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出发,借助集体无意识的解构,谋求个体在时代中找寻到对应价值以及建立自性的可能性。
林达蔚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艺术创作动机意图
集体无意识”在原生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内容的角度出发,以原生艺术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集体无意识因素对于原生艺术家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的影响。原生艺术主要以通灵艺术家、精神病人艺术、民间自学者艺术家等类型组成,本文将以集体无意识...
廖丹妮
关键词:原生艺术集体无意识

相关作者

唐霞
作品数:18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集体无意识 文化选择 家族意识 传统文化 家族情结
鲁石
作品数:101被引量:172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人 大学生 中国文化 服务外包 高职院校
冯瑞贞
作品数:38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
研究主题:ESP 集体无意识 儿童文学 暗影 翻译
王岳川
作品数:371被引量:1,876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书法 文化输出 中国文化 文化 中国书法
裴秀娟
作品数:9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野性的呼唤》 集体无意识 人格面具 自性 科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