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1篇“ 院外心搏骤停“的相关文章
- 院外心搏骤停社会化生命安全保障体系
- 公众的健康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有效应对,不仅仅是卫生健康系统的工作,更深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应该从健康治理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因此,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础,在健康治理理论的指...
- 王鹏
-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最佳证据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检索并汇总国内外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救护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协会网、循证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经循证方法培训的护理研究生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证据。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4篇。总结出32条证据,包括识别、启动急救医疗服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教育培训8个方面。结论 科学、系统的总结了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最佳证据,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实施家庭救护措施提供循证依据。
- 蒋庆丽何梅兰锶鍚汪先花林玉珠
- 关键词:心搏骤停家庭救护心肺复苏除颤循证护理
- 院外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统计的院前急救数据库,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心搏骤停(CA)病因、是否有旁观者心肺复苏(CPR)、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通气方式、是否使用肾上腺素、是否除颤、是否ROSC。按照年龄是否≥60岁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ROSC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429例成人OHCA患者,包括老年患者2?105例(61.39%),中青年患者1?324例(38.6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女性占比、非心源性病因比例、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更高,急救反应时间更短,除颤比例、气管插管比例及ROSC成功率更低(均P<0.05)。其中,老年男性患者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男性患者(P<0.05);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病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患者,且除颤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女性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与老年男性患者ROSC的关联性较强〔优势比(OR)=0.126,95%可信区间(95%CI)为0.045~0.352,P<0.05〕。老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关系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虽然老年患者各急救反应时间与ROSC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急救反应时间在10 min内有利于老年患者ROSC。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OHCA患者ROSC成功率很低。虽然老年患者CPR相关指标与中青年患者差异较大,但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患者与初始心律为心搏停止的关联性较强,老年女性患者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OHCA更多,且可除颤心律更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增加旁观者CPR可能对老年患者更有益�
- 张芮张思森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老年人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
- 海口市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及时间序列分析
- 孙佳乐
- 中日韩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 Meta 分析及比较
- 2024年
-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1])。OHCA患者预后较差且存在地区差异。欧洲27个国家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存活率波动在1.1%~30.8%^([2])。纳入全世界14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OHCA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为29.7%,出院存活率为8.8%,亚组分析显示亚洲OHCA出院存活率仅4.5%^([3])。然而亚洲国家之间医疗救治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针对中日韩三国OHCA患者进行分析,了解中日韩三国OHCA预后差异,为制定救治政策提供依据。
- 孙虹高志伟周彧赵红梅宋婷婷孙青松赵莉莉郑鹏张劲松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公共卫生事件亚组分析中日韩
- 人工智能在院外心搏骤停救治决策支持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进而引起血液循环中断,是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美国每年约有超过34.7万成人发生OHCA;我国OHCA发病率约为97.1/10万,预估每年发病超过103万人^([2-3])。心脏协会指南强调OHCA救治方法包括启动应急反应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高质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使用和院前医疗急救等。虽院前急救技术在不断改善,但OHCA患者的存活率仍不足10%。
- 刘旭东骆丁徐百超瞿江月刘畅张华周琴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心脏协会救治方法人工智能心脏疾病决策支持
- 不同气道管理方法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使用荟萃分析对气管内插管(ETI)和声门上气道(SGA)两种气道管理方法在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对比二者之间的应用效果差异,为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提供参考。方法对多个医学数据库内气道管理在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收集,日期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按照研究目标和需求进行文献筛选和纳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风险质量评估和结局指标对比研究。本次研究的结局指标主要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入院时存活率、出院时存活率、出院后神经功能完整性;次要观察指标为ETI/SGA相关并发症。对纳入文献进行敏感性和异质性分析,探究纳入文献的偏倚性。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16篇,文献中除1项为随机对照实验外均为队列研究。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相似,均衡可比。研究结果显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接受ETI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入院存活率,且患者出院后神经功能完整性更好(P<0.05),但出院后存活率两种气道管理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气道管理的并发症相对较少,研究显示气道管理方式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对比两种气道管理方式,ETI在维护患者自主循环、入院存活率及出院后神经功能方面表现更好,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在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有限选择ETI气道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 姜晓娟王芙蓉李培武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 远程视频指导第一目击者成功救治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
- 2024年
- 总结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公众互救要院前急救要院内救治成功出院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猝死原因不明、病情危重、第一目击者无救援经验、需快速恢复生命体征、避免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采取成立远程救援小组,通过远程把控、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早期快速识别病情,最小化急救空白期,自主循环恢复后提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容量管理、多维度最佳目标体温管理、预防微循环障碍等措施。经过2 h的积极抢救和精细化护理,患者转急诊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16 d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状态良好。
- 管钦铃李瑶
- 关键词: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急症护理
- 院外心搏骤停特征及复苏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温州市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外急救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从温州市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温州市急救中心出警抢救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效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和无效组,比较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有无目击者、旁观者CPR、初始心律、应急反应时间、病因、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结果收集OHCA 408例,其中男295例,女113例,年龄(61.26±19.78)岁,发生地多为家庭住宅,病因以心源性为主,分为ROSC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院前成功建立气管插管,院前成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存统计学差异(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是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加快目击者启动EMSS速度,提高旁观者CPR率,缩短应急反应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 周胜云史玲强叶侃金赛青
- 关键词:院外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生存链
- 邵东市440例院外心搏骤停病例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邵东市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差异,为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邵东市2022年1月1日00:00—2022年12月31日24:00 OHCA患者的基础数据,分析其一般特征,比较城乡差异,阐述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 440例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男女比例为2.28∶1,年龄中位数为54岁;115例(26.1%)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CPR),84例(19.09%)建立了人工气道,16例(3.64%)进行了一次或多次电除颤,28例(6.4%)恢复了ROSC;不同结局患者在发病时长、反应时间、首次接触患者时长、首份心电图(ECG)时长、实施CPR时长、首次除颤时长、肾上腺素总量、扩容液体总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基层急救中心,OHCA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急救半径过长影响了患者结局,农村地区OHCA整体死亡率更高;在救治方面,第一目击者复苏占比极低,且无院前急救团队(EMS)到达前除颤;及早除颤、及早插管、积极补液,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急救配置方面,轮岗急救单元在心肺复苏率及气管插管率更低、插管时间更长、复苏成功率更低。
- 赵仔超胡北姜峰爵吴志远
-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搏骤停UTSTEIN模式心肺复苏
相关作者
- 费敏

- 作品数:41被引量:185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有效性 胸外心脏按压 流行病学 持续时间
- 张春艳

- 作品数:23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肺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 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结核性胸膜炎
- 李香兰

- 作品数:55被引量:209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肺结核 NOTCH1 医用OB胶 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 池菲

- 作品数:31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省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组织 NOTCH1 表达及临床意义
- 陈长水

- 作品数:3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市急救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院外心搏骤停 预后分析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