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1篇“ 长江中上游“的相关文章
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对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2025年
加快推动制造业有序转移,对于提升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制造业转移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中上游城市之间的制造业转移与城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负相关性,表明过度承接产业转移不利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地域异质性,中游地区制造业转移对城镇化的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比上游更为显著。
宋祖滔卢先明周金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转移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法
长江中上游天然气管道穿越工程勘察施工专用航标设置研究
2025年
我国提出了“合理布局天然气管道及配套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基干管网”的天然气管道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能源局提出了川气东送二线工程。然而,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人员及设备需要穿越长江,会对周边水域及过往船舶造成影响。本文以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安庆段长江穿越工程为对象,阐述了其工程概况、航标设置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如何进行航道布置及航标设置,从而保证长江干线水道畅通,保障过往船舶安全航行,可为其他航道穿越工程提供参考。
刘栋石磊彬刘杰邓巍陈淦轩吴昌胜
关键词:船舶航标设置
长江中上游干流鱼类多样性与外来种入侵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确定长江鱼类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素。【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长江干流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比较历史和现今两个时期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的α、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现今长江干流土著鱼类174种,隶属于92属22科9目。现今较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土著种减少47种,特有鱼类减少27种,入侵种增加11种。长江中游与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高于中游,群落分歧主要为43个物种贡献。从历史到现今,所有物种和土著种α水平的平均分类学差异性指数(Δ^(+))增加,分类学差异性变异指数(Λ^(+))值差异减小,土著种的丢失,造成群落α多样性差异变小。中游与上游干流群落β多样性变化明显,变化过程主要由群落嵌套驱动。中游与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分类学差异性指数(β_(sor.phy))由0.290到0.314的变化,以群落嵌套β_(sne.phy)由0.054到0.085的变化为主要贡献,土著种变化不明显,外来入侵种的获得,导致群落分类群单元变化,增加了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差异值。【结论】长江干流土著种的丢失和外来种的入侵,改变了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人类活动和生境变化显著地影响了长江干流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
王鑫洋夏聪戴逢斌张媛媛唐文乔刘东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物种入侵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研究综述
2024年
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文献数量分布、研究机构及代表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内容、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面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该领域已形成了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鱼类资源的影响机制以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对策3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后面需进一步完善江段鱼类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方法、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鱼类资源的协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杨恒梁犁丽戴会超杨曦张欢吕振豫翟然董义阳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文献计量分析科学知识图谱
晚清长江中上游民船运输状况——以《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运输情形,自从清代前期长江流域全面贯通以来,逐渐积累了成熟的造船技术、完善的民船运营结构、丰富的行船经验等,都促进了长江民船运输专业化,高效率水运系统的形成。与近代轮船运输相比,传统民船在运输价格、航行范围、运营的灵活性上都具有优势,即使在晚清长江中上游开通轮船运输后,民船运输仍在持续发展。
占路
关键词:晚清长江中上游
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事件重建与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长江中上游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洪水题刻和现代水位数据重建该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年,分析不同时期洪涝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用历史文献和题刻重建得到截止到建国前的45个洪涝年,平均18 a发生一次,洪涝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2)现代器测水位数据对重建的洪涝年延长至2002年,补充了1954、1981和1998年3个年份,得到了一份1153~2002年长江中上游流域完整的洪涝年表;(3)对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和气候背景分析发现,近千年来长江中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近两百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洪涝年的发生频次和发生机理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主要是由于二者气候差异造成的冷暖、季风和降雨带的不同,现代暖期则主要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增无减。
杨巨佳覃军李骁锐陈存昕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气候变化
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估
2024年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 min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温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2002),单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水域内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部分年份达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2)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整体为“良”;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且上游保护区的改善较大。(3)基于WQI方法,确定了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关键水质参数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汞、溶解氧、氨氮、悬浮物以及水温,分别构建了上游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四大家鱼保护区的WQI_(min)模型;考虑权重和不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的水质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可有效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变化特征并可扩展用于其他水域。
吴凡魏念高立方张燕茹辉军吴湘香倪朝辉李云峰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水质评价
长江中上游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2024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4资料、自动站实时数据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通过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7日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槽东移、中低层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及梅雨锋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副高稳定维持在20°N附近,受副高阻挡,中纬度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急流强劲,地面上形成梅雨锋,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使低层低值系统强烈发展,加强了上升运动,同时水汽条件充足,使得研究区出现暴雨天气。为提高研究区天气预报精准度提供参考。
陆相霖
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回波特征
新时代背景下长江中上游水运经济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2024年
长江中上游7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22年水路运输行业相关数据,通过熵权TOPSIS方法计算并评价其水运经济发展情况,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政策支持、从业环境四个方面实证探究水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中上游水运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且影响长江中上游水运经济的内在机制是比较复杂的,最后从投资、数字化、平衡协调三方面,提出长江中上游水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唐珊
关键词:熵权TOPSIS
长江中上游船舶待闸锚泊智能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4年
本文研究通过构建长江中上游船舶待闸锚泊智能管控系统,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锚地在电子江图上可视化展示,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信息共享、船舶锚泊动态监控、联动管控监测、锚地联动调度等功能,解决船舶待闸调度通信方式不统一、锚地信息不共享、区域联动管控效率低下、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为监管人员更科学地安排船舶排队过闸顺序、加强通讯协调、及时调整运行方案等对策提供有力支撑,实现船舶运行安全、航道畅通和航运效益的综合提升,促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方存林洪旭锋

相关作者

陈大庆
作品数:313被引量:2,117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鱼类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四大家鱼 鱼类资源
段辛斌
作品数:283被引量:1,595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江上游 鱼类 长江中游 四大家鱼 鱼类资源
刘绍平
作品数:268被引量:1,669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鱼类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江段 四大家鱼
丁文峰
作品数:131被引量:1,262H指数:22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坡面 坡沟系统 侵蚀产沙 小流域
彭培好
作品数:204被引量:1,239H指数:1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 重金属 土壤重金属 GIS 基于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