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篇“ 重组BCG-EM14-3-3疫苗“的相关文章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小鼠脾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3}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结果:{3}接种组的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鼻腔内接种组的TNF-α水平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反应,从而对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细胞因子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不同接种途径诱导小鼠细胞因子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3}通过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3}接种组的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鼻腔内接种组的TNF-α水平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反应,从而对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3}鼻腔内接种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细胞因子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BALB/c小鼠的保护力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CG-Em14-3-3{3}免疫后对受攻击感染BALB/c小鼠的囊重和抗体及其亚类的影响。方法将5×106克隆形成单位(CFU)和5×105CFU{3}分别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1次,免疫后8周每鼠用50个Em原头节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泡球蚴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收集鼻腔内接种组鼠血清,测定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试验设有空载体、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结果{3}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2.35%和59.41%;{3}鼻腔内接种组攻击后18周的鼠血清IgG、IgG2a、IgG2b和IgE水平均较接种前高(P<0.05或P<0.01),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0.090±0.006、0.026±0.002、0.024±0.003和0.031±0.019,IgG1和IgG3水平低于接种前(P<0.05或P<0.01),A490值分别为0.042±0.011和0.156±0.004。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保护力,表现为血清IgG、IgG2a、IgG2b、IgE水平升高和棘球蚴生长受抑制。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保护力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将{3}采用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18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3}接种组的IL-2、IFN-γ、TNF-α和IL-4分别在免疫后4~8周、2~8周、2~8周和6~10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6、6、4~6和8周达最高水平。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在免疫早期(2~8周)即可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保护性免疫反应。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细胞因子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小鼠后脾T细胞亚群的动态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动态观察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小鼠后脾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3}采用鼻腔内接种方法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18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同时设PBS对照。结果{3}接种组小鼠脾CD4+和CD8+T细胞亚群分别在免疫后2~12周和2~18周开始升高,分别在免疫后6和10周达最高水平,百分比分别为32.0%±1.6%和8.4%±0.8%。结论CD4+和CD8+T细胞亚群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的小鼠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诱导小鼠脾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的变化。方法将{3}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w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w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同时设有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结果{3}接种组的脾CD4+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CD8+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CD4+/CD8+亚群比值明显升高;鼻腔内接种组的CD4+和CD4+/CD8+亚群比值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CD4+T细胞亚群在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的小鼠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起关键作用,{3}鼻腔内接种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脾细胞亚群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对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 检测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CG—Em14—3—3{3}对原头蚴攻击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重组BCG—Em14—3—3{3}免疫Balb/c小鼠8周后,用50个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腹腔注射进行攻击,攻击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脾细胞,用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16~18h,然后用Annexin V—FITC染色法检测脾细胞凋亡。结果 小鼠脾细胞原液组和ConA刺激组细胞凋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P〈0.05或〈0.01):鼻腔黏膜接种组脾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皮下注射组(P〈0.01);重组BCG{3}组脾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pCD—Em10 DNA{3}肌肉注射组(P〈0.01)。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可抑制感染鼠脾细胞发生凋亡.增加CD4^+细胞亚群的数量,加强宿主抗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 曾莉蓉李文桂
- 关键词:棘球蚴病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以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CG-Em14-3-3{3}免疫小鼠再以Em的续绦期幼虫泡球蚴的原头节攻击后,鼠脾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将{3}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同时设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组。结果:{3}接种组小鼠脾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鼻腔内接种组脾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皮下注射组。结论:泡球蚴的感染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发生凋亡,Em重组BCG-Em14-3-3{3}接种可抑制感染小鼠脾细胞的凋亡。{3}鼻腔内接种是一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脾细胞凋亡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构建和鉴定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方法超声粉碎泡球蚴组织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Em14-3-3的cDNA,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CG的人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HSP)70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BCG-Em14-3-3,用电穿孔法将该质粒导入BCG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将该{3}接种到含12μg/ml HgCl2的罗氏培养基筛选培养3周。结果重组pBCG-Em14-3-3质粒经酶切证实构建成功,rBCG-Em14-3-3{3}能在含12μg/ml HgCl2的罗氏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结论成功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3},为泡球蚴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王鸿李文桂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14-3-3疫苗
- 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3}-3-3疫苗诱导的保护力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3}-3-3疫苗免疫小鼠后对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混合重组BCG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和鼻腔内接种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同时设有空载体、BCG和PBS对照。结果:混合疫苗接种组的减蚴率为45.29%~76.47%,血清IgG、IgG2a、IgG2b和IgE水平明显升高,IgG1和IgG3显著降低。结论:多房棘球绦虫混合重组BCG-EmⅡ/3和BCG-Em{3}-3-3疫苗鼻腔内接种是一种较好的途径,IgG、IgG2a、IgG2b和IgE在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中起重要作用。
- 蒋光琼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