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8篇“ 重症创伤“的相关文章
中国重症创伤护理:回顾与展望
2025年
我国重症创伤护理经历了初期探索、起步、全面推进阶段,正经历着跨越式发展阶段。近20年,重症创伤护理的实践与研究日益完善,已经从“提升护理技术水平、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重症创伤护理专业化发展”的思路,转换到以“发展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建立专科护士认证和管理制度、强化专科护士培训质效”为总体要求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重症创伤护理队伍和护理模式。本文从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等方面回顾了我国重症创伤护理的主要发展历程,分析挑战和机遇、研判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建议,为我国重症创伤护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舒勤
关键词:重症创伤创伤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发展
基于范围综述和Delphi法的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方案构建
2025年
目的构建重症创伤伤员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运方案,为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循证原则检索建库至2024年9月16日ProVation MD、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WHO、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CKN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医脉通等网站或数据库形成范围综述并构建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方案初稿。通过2轮Delphi专家咨询法对18名专家函询,小组讨论后形成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方案终稿。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形成了包含人力分工、注意事项等在内的7项一级条目、20项二级条目、67项三级条目的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方案。2轮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94.4%,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94,专家意见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和0.489(P均<0.01)。结论本研究基于范围综述和Delphi法构建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方案,形成了以重症创伤ECMO转运的常用模式、工具载体、人力分工、准备工作、监测、注意事项、交接核查为主题的转运方案,对重症创伤伤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重症创伤伤员ECMO转运提供参考。
齐俊生江巧舒勤尹昌林刘娟张彦曹英
关键词:重症创伤体外膜肺氧合伤员转运DELPHI法
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护理实践与效果分析
2025年
研究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护理实践与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0月—2024年10月本院ICU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62例,随机分组,命名对照组、观察组,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情恢复时间短,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FMA、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更低,P<0.05。结论 在重症创伤脑出血手术后的患者护理中,ICU护理的应用能够显著加快康复进程,提升患者的神经和肢体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宋晨晨
关键词:病情恢复肢体功能
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指导危重症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指导危重症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危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治疗时的指导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凝血指标组(37例,凝血功能指标监测下指导输血)与血栓弹力图组(37例,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指导输血)。两组患者均观察至治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相关指标。结果血栓弹力图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用量均少于常规凝血指标组;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且血栓弹力图组改善幅度均大于常规凝血指标组;与治疗前比,血栓弹力图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均缩短,凝固角(α角)增大,血凝块最大振幅(MA)、30 min纤维蛋白溶解率(LY30)均升高(均P<0.05)。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指导危重症创伤患者的输血治疗可及时予以患者所需血液成分,进而改善机体凝血功能,还可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袁平胡钰赵梦琳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输血凝血功能
重症创伤性膈疝、心包破裂致梗阻性休克1例诊治分析
2025年
重症创伤性膈疝合并心包破裂多见于复合伤,伤情严重,病情凶险,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并导致不良结局。回顾性分析1例创伤性膈疝合并心包破裂致梗阻性休克病例诊治经过并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类患者诊疗提供可借鉴的临床经验。
常卫东陈春华公方晓魏成义
关键词:创伤性膈疝心包破裂
血栓弹力图在危重症创伤出血临床输血指导及凝血功能检测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究在临床危重症患者输血以及凝血功能检测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依据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观察组则依据TEG结果来指导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用血量的差异性,并对观察组输血前后TEG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分析TEG相关指标与凝血常规指标的关系。结果 输血前,两组的凝血四项和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观察组PT、APTT、TT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FIB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后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R值、K值均较输血前降低,MA值、Angle角以及CI值均较输血前升高(P<0.05)。观察组冷冻血浆、冷沉淀输注量均较对照组更少(P<0.05),但两组血小板输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值与APTT呈正相关(r=0.328,P=0.036<0.05),K值与PLT呈负相关(r=-0.389,P=0.001<0.05),Angle角与FIB、PLT均呈正相关(r=0.328、0.475,P=0.029、0.000<0.05),MA值与FIB、PLT均呈正相关(r=0.337、0.460,P=0.016、0.000<0.05),CI值与与FIB、PLT均呈正相关(r=0.235、0.348,P=0.020、0.014<0.05)。结论 TEG在临床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且可以发现并改善患者凝血异常情况,TEG相关指标与凝常规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张琼姚静张燕飞
关键词:出血临床输血
创伤急救干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分析
2024年
探索重症创伤患者接受创伤急救后对其临床有哪些效果。方法 30例重症创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患者入院先后时间分前15例为对照组(基础急救干预),后15例为观察组(创伤急救干预)。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抢救用时、并发症、急救满意度、生活质量的不同。研究时间拟定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结果 在急救过程各项用时上,观察组短,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少,该组患者家属对工作满意度高,术后3个月患者生活品质高,P<0.05。结论 重症创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以创伤急救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能有效缩短患者各项抢救时间,控制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以保证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同时提升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
唐成龙罗文党郭波
关键词:重症创伤创伤急救
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创伤(EST)患者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干预措施,为降低TIC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38例EST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TIC分为A组(60例,发生TIC)和B组(278例,未发生TIC),分析EST患者并发TIC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患者入院时失血性休克、未用限制液体复苏患者占比高于B组;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长于B组;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及入院时血清乳酸水平高于B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及入院时血细胞比容、外周血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是否失血性休克、是否使用限制液体复苏、ISS评分、外周血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血清乳酸水平等均与EST患者并发TIC有关联(P<0.05)。结论 入院时失血性休克、未用限制液体复苏、ISS评分较高、PLT及白蛋白水平较低、血清乳酸水平较高均为EST患者并发TIC的危险因素。
彭玉芳靳晶彭玉娟
关键词:重症创伤急诊创伤性凝血病影响因素
重症创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分析重症创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短期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18例)和生存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致伤原因、合并伤、大量输血、液体复苏、损伤部位数、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分析影响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与ISS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合并伤、大量输血、液体复苏、损伤部位数、GCS评分与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ISS、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水平均低于生存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APACHEⅡ评分升高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降低均是影响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水平、CD4^(+)/+CD8比值与ISS、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ISS、APACHEⅡ评分升高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降低均是影响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水平与ISS、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临床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重症创伤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黄翼飞
关键词:重症创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短期预后
重症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ICU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30名创伤病人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和简易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ICU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70.06±12.02)分,处于较高水平。Pearson分析显示,家庭关怀、心理弹性均与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首次转入ICU、病人意识昏迷可能是ICU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和P<0.01),家属家庭关怀程度好和心理弹性水平强可能是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ICU创伤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临床需重点关注首次转入ICU、病人意识昏迷、家庭关怀不足和心理弹性水平低的家属。
余培琳李世杰米洁
关键词:创伤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家庭关怀心理弹性

相关作者

高燕
作品数:210被引量:43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创伤患者 急诊 重症 急性肺损伤 重组人脑利钠肽
滕玥
作品数:50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创伤患者 急诊 MODS 利钠肽 重症
王静
作品数:106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创伤患者 重症 动脉血乳酸 生存率 血流动力学
潘云萍
作品数:21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生长激素 脂肪栓塞综合征 重症创伤 PICC 心电图引导
张新丽
作品数:11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ICU 患者家属 重症创伤 家属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