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69篇“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文章
- 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分析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110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患者治疗并随访两年后,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生存和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TBIL水平较预后良好组高,CHO、ALT、ALB、PTA水平较预后良好组低;预后不良组的并发症发生≥2种的发生率为38.10%高于预后良好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为,TBIL升高,ALT下降、并发症≥2种是影响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TBIL升高,ALT降低、并发症≥2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
- 罗雯琪翟丽娜杨国威王航宇韩大正
- 关键词:预后影响因素
- 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治疗组(异甘草酸镁辅助常规药物治疗),每组29例,2组均连续用药28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前与用药28 d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临床症状评分,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χ^(2)=4.735,P=0.030)。用药28 d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用药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食欲不振、乏力、肝区不适、厌油腻评分低于用药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68.97%(χ^(2)=7.733,P=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59%vs. 13.79%,χ^(2)=1.681,P=0.195)。结论 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HBeAg转阴率,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李文娟何娟潘美民
- 关键词: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异甘草酸镁肝功能炎性因子乙肝病毒E抗原
- 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及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3月于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99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及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肝功能、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65.31%)(P<0.05)。治疗前,两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ST、ALT、TBI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占比、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reg、Th17、IL-1、IL-4及TNF-α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辅助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 濮阳娟吴卫华张胥磊费勇
-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重度慢性乙型肝炎T淋巴细胞免疫炎症
-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焦亡相关因子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251例CHB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HB组(93例)、中度CHB组(80例)、重度CHB组(78例),根据重度CHB患者治疗6个月后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1例)和存活组(67例),另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26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IL-1β、NLRP3、Caspase-1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IL-18、IL-1β、NLRP3、Caspase-1水平与重度CHB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度CHB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IL-1β、NLRP3、Caspase-1水平[(65.86±21.32)pg/ml、(68.06±22.44)pg/ml、(241.57±104.07)pg/ml、(179.01±81.46)pg/ml]均高于对照组[(32.11±8.95)pg/ml、(25.49±7.06)pg/ml、(87.61±23.70)pg/ml、(10.33±3.2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CHB组、中度CHB组、重度CHB组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IL-1β、NLRP3、Caspase-1水平依次升高[IL-18:(50.66±12.80)pg/ml、(70.29±19.03)pg/ml、(79.43±20.56)pg/ml,IL-1β:(51.23±13.17)pg/ml、(72.91±18.64)pg/ml、(83.15±21.78)pg/ml,NLRP3:(136.13±34.95)pg/ml、(289.61±73.08)pg/ml、(318.01±80.50)pg/ml,Caspase-1:(100.26±27.03)pg/ml、(201.30±54.15)pg/ml、(250.04±67.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8、IL-1β、NLRP3、Caspase-1水平[(104.40±10.36)pg/ml、(110.32±11.57)pg/ml、(367.03±32.25)pg/ml、(292.34±36.28)pg/ml]均高于存活组[(75.33±19.82)pg/ml、(78.69±21.39)pg/ml、(309.96±71.19)pg/ml、(241.10±61.4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结果显示,IL-18、IL-1β、NLRP3
- 王莲珊马雪梅郑成芳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预后
-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分子水平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与病毒载量、肝功能关联性及预后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37例CHB重度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6个月预后分为生存组(n=203)与病死组(n=3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PBMC中凋亡分子[FAS、FAS配体(FASL)、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9]水平,分析CHB重度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探讨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对CHB重度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PBMC中FAS、FASL、CASP3、CASP9 mRNA均高于生存组(P<0.05)。HBV-DNA载量、ALT、AST、TBIL、PBMC中FAS、FASL、CASP3、CASP9含量均为CHB重度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CHB重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FAS、FASL、CASP3、CASP9 mRNA与HBV-DNA载量、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PBMC中FAS、FASL、CASP3、CASP9联合预测CHB重度患者病死曲线下面积为0.82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53%、82.76%。结论CHB重度患者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与病毒载量、肝功能均存在正相关性,早期明确PBMC中凋亡分子水平,可为评估CHB重度患者肝功能损伤、预测预后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 陈惠珍杨筱敏卢靖郑琼蕾陈晓洁齐艳红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分子病毒载量预后
- 茵陈蒿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湿热中阻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对于存在湿热中阻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茵陈蒿汤联合西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价值展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这段时间内选取我院所治疗的100例湿热中阻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患者采用随机平均的方法进行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方法为单一的西药治疗,研究组应用的治疗方法为西药联合茵陈蒿汤治疗,研究观察指标取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研究组采取治疗措施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的,且其治疗总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采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存在明显差别P<0.05。结论针对湿热中阻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治疗措施时可以选取西药以及茵陈蒿汤进行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
- 李鲜明
- 关键词:湿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茵陈蒿汤西药
-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探究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休息、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血浆、白蛋白、抗乙肝病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TNF-α水平,并详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8,P<0.05);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56±38.67) U/L比(121.23±39.65) U/L,(62.45±5.46)%比(54.88 ±5.37)%,(175.67 ±42.34) μmol/L比(214.56±43.45)μmol/L,t=3.959、6.252、4.054,均P<0.001];两组治疗前血浆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76.45±20.41) ng/L比(221.43±21.4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3,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3,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肝功能明显改善,降低血浆TNF-α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窦永青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门冬氨酸鸟氨酸前列地尔肿瘤坏死因子-Α
-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指标和白细胞介素-6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相关指标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中江县人民医院住院的86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和86例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清TT3、TT4、FT3、FT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TPOAb、TRAb、TGAb、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与TT3(r=-0.670,P=0.001)、FT3(r=-0.319,P=0.047)呈负相关。血清IL-6与TGAb(r=0.381,P=0.012)、TRAb(r=0.425,P=0.006)呈正相关。IL-6与TT4、FT4、TSH、TPOAb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低,同时存在多种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与IL-6密切相关。
- 古巧灵刘伟平
- 关键词: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甲状腺自身抗体白细胞介素-6
- 血清IL-1α与IL-10用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预后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及IL-10用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接受短期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治疗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5月-2013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的重度CHB患者95例,按照是否接受GCs治疗分为GC组(n=43)与非GCs组(n=52),同时纳入慢性HBV携带者(n=20)及健康体检者(n=20)作为对照。GCs治疗使用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推注,连用5 d)。住院时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IL-1α及IL-10,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GC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重度CHB患者IL-1α及IL-10均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及健康人群。重度CHB患者MELD评分与IL-1α呈正相关(r=0.397,P<0.001),与IL-10呈负相关(r=-0.387,P<0.001)。GC组180 d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高于非GC组(83.7%vs 71.2%,P=0.025)。GC组中高IL-1α水平患者180 d OS低于低IL-1α水平患者(79.2%vs 89.5%,P=0.034),高IL-10水平患者180 d OS显著高于低IL-10水平患者(95.5%vs 71.4%,P=0.039)。血清IL-1α及IL-10分别用于预测GC组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AUC为0.738及0.746,IL-1α联合IL-10预测的AUC为0.849。结论 GCs治疗可改善重度CHB患者预后,血清IL-1α及IL-10可作为重度CHB患者接受GCs治疗的有效无创预后指标。
- 李锐锋段军江宗群赵博谢桂娟陈晴张辉艳张绪清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糖皮质激素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终末期肝病模型
-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耐药突变检测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石家庄地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突变的状况。方法对51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五医院就诊的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P区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51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5例存在HBV 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为49.0%。突变率在HBe Ag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HBV P区突变组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未突变组(P<0.05),ALT、AST和TBIL在突变组也显著升高(P<0.05)。对25例存在HBV P区基因突变患者进行突变模式分析,居于前四位的突变模式的总和占所有突变的72%。突变模式主要为rt M204I/V单独突变以及联合rt L180M和(或)其他突变位点、rt A181V/T单独突变以及联合rt N236T或rt M250V/L突变。结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等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实时监测HBV P区耐药突变状况,及时调整用药。
- 阎纳新霍建峰芦飞杜婧李铁牛赵召霞戴二黑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
相关作者
- 赵立华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
- 研究主题:注射液治疗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前列腺素E1 慢性乙型肝炎 前列腺素E1注射液
- 于浩

- 作品数:163被引量:1,458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生物统计学 无缝设计 多中心研究 多中心临床试验 多中心临床研究
- 冯宁宁

- 作品数:5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淄博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还原型谷胱甘肽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 苏传真

- 作品数:24被引量:122H指数:4
- 供职机构: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治疗 超滤浓缩 静脉回输
- 李蕴铷

- 作品数:70被引量:289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
- 研究主题: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免疫学 慢性丙型肝炎 肝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