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32篇“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
2025年
为了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乌审旗古隆起对其周缘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的影响,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野外剖面等地质资料,对马家沟组沉积期内部应力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绘制古地貌图确定该盆地内部地表地形变化,明确马家沟组重点层段的岩相古地理,厘清该区内部岩相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区域构造作用力下,乌审旗古隆起在马家沟组沉积期发生间歇活动,使得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马家沟组沉积期古地貌产生明显的隆坳分异;(2)该区马家沟组岩相古地理也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海进期两坳陷(靖西坳陷、米脂坳陷)相互沟通且与广海相连,在深部位发育灰坪微相,在古隆起发育云坪、灰云坪微相;(3)海退期两坳陷受到乌审旗古隆起的阻隔,并且与广海的沟通也受到其他古隆起的阻隔,在两个坳陷分别发育膏盐湖,古隆起发育含膏云坪、云坪微相。结论认为,乌审旗古隆起对“一隆两坳”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在整个马家沟期均有控制作用,影响了该区马家沟组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分异。
张翔祁壮壮丁晓琪高雯璐袁倩钟经治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岩相古地理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
2025年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砂岩型铀矿聚集区,其铀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一直是研究重点。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构造背景及其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的研究,认为盆地北部砂岩型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与“次造山带控矿理论”、“层间渗入成矿理论”和“卷状水成铀矿理论”等传统水成铀矿理论明显不同,成矿构造背景、成矿特征和找矿标志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鄂尔多斯盆地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黄河断陷的形成破坏了铀成矿地下水统一的补、径、排系统,区域层间氧化作用及铀成矿作用基本停止,新构造运动在总体抬升的背景下呈现间歇性和弱活化性的特点,对早期形成的铀矿床造成了明显的再次氧化改造和富集作用。
彭云彪戴明建刘璐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成矿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产铀层位绿色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2025年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产铀层位中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和下白垩统环河组的绿色砂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研究了延安组、直罗组、环河组绿色砂岩的古气候、古风化、古氧化-还原环境以及源区构造背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FeO/MnO、Al_(2)O_(3)/MgO值变化指示,延安期—直罗期—环河期,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气候由温湿转变为干旱/半干旱;CIA及ICV指数表明,延安组—直罗组—环河组,物源区化学风化作用明显减弱,沉积物成分成熟度明显降低;V/(V+Ni)、V/Cr、Ni/Co、Fe^(2+)/Fe^(3+)值表明环河组、直罗组、延安组沉积时的古水体条件均为富氧淡水环境;砂岩-粉砂岩构造背景函数、砂岩双变量判别函数图解、ΣREE-La/Yb判别图指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延安组、直罗组、环河组绿色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边缘构造背景,部分为大陆岛弧背景。以上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产铀层位在古气候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氧化-还原环境和构造背景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
白一鸣刘波李华明
关键词:中生代地球化学铀成矿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铀矿床铀矿物赋存形式及形成机理研究
2025年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带产铀层位中侏罗统直罗组赋矿砂岩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以探讨赋矿砂岩中铀矿物的存在形式及成因机制。采用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镜下观察等分析手段,对铀的赋存状态、铀矿物的产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铀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吸附铀及铀矿物,铀矿物以铀石为主。铀矿物的产出特征包括赋存在碎屑颗粒内部以碎屑铀矿物的形式产出、以单个颗粒或集合体的形式产出、以似胶状形式产出等3种。研究区铀矿物与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有机碳屑存在着较密切的伴生关系,在铀矿物的形成过程中,黏土矿物主要起到了通过蚀变演化改变环境从而影响铀成矿的作用。
李华明李玲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床铀矿物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西南部地区二叠系山1段可动流体差异分析
2025年
储集层物性、岩石矿物组成以及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动流体的关键。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苏里格气田与西南部地区庆阳气田山1段储集层可动流体特征差异,采用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铸体薄片分析、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在明确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性的基础上,对2个地区山1段储集层的可动流体特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孔喉半径分布及物性可将2个地区孔隙结构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孔隙结构较发育,不同孔径范围均有可动流体赋存,可动流体含量受分选系数影响显著;Ⅱ类孔隙结构孔喉分布不均,可动流体含量受孔喉中值半径影响明显;Ⅲ类孔隙结构的孔径分布范围较小,可动流体多集中在小孔内,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影响。盆地北部地区苏里格气田山1段以Ⅱ类孔隙结构为主,可动流体含量为24.11%,可动流体含量受孔喉中值半径及伊利石含量影响;盆地西南部地区庆阳气田山1段以Ⅲ类孔隙结构为主,可动流体含量主要受孔隙度、渗透率及黏土矿物含量影响。
王雯清彭磊石华强侯瑞高辉王琛李腾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可动流体
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寸孔喉结构对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锦58井区下石盒子组为例
2025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锦58井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高含水、气水同出等问题,开展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尺寸划分结果评价不同储层因素对可动流体的影响,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明确气体分布规律。以下石盒子组10个典型致密砂岩样品为例,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X射线衍射分析、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实验,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及核磁共振参数转化孔喉分布方法,评价储层参数对不同尺寸孔喉内部可动流体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压汞曲线形态及参数可以将孔隙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样品孔喉尺寸分布曲线呈双峰状,物性和孔喉连通性较好;Ⅱ类样品孔隙孔喉尺寸分布曲线呈单峰状,孔喉以中孔为主,分选较好,受限于孔喉尺寸,储层物性差于Ⅰ类样品。Ⅲ类样品孔喉尺寸分布曲线小孔为主峰,大孔为次峰,其物性非均质性最强。据孔喉尺寸及分形特征曲线转折点可以将储层孔喉划分为大孔(0.1~1μm)、中孔(0.01~0.1μm)和小孔(0.001~0.01μm)。可动流体主要大孔和中孔内部,其中大孔含量对可动流体的含量起决定性作用,而中孔在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储气潜力,小孔含量则对可动流体分布影响不大。脆性矿物的含量主要影响大孔内部的可动流体含量,而黏土矿物的含量对不同尺寸孔喉内部的可动流体含量均产生不利影响。不同尺寸孔喉所贡献的孔隙度与可动流体含量成正相关,但受限于储层连通性的影响,随着孔喉尺寸的降低,其相关性逐渐下降,而渗透率则控制着不同孔喉尺寸内部的可动流体分布。孔喉结构参数中,较高的分形维数对储层整体及不同尺寸孔喉内的可动流体分布均有不利影响。而受限于不同孔喉尺寸对物性的贡献,最大进汞饱和度参数仅可用于表征大孔内部的可动流体分布。
鲍磊侯加根刘钰铭张占杨陈齐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可动流体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磁场及其基底断裂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正负相间排列的特征;盆内发育28条基底断裂,整体上以NE向和EW向基底断裂为主,NW和SN向基底断裂错断或斜交分布的构造格架;EW—NE向基底断裂形成于~1.95 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陆陆碰撞事件,其中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F4+F10)基底断裂带在中元古代之前是一条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SN—NW向基底断裂是上述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撕裂构造,中元古代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下选择性激活。盆地北部基底断裂体系形成是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后期选择性活化,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化和再造过程提供了构造变形的证据。
田刚汶小岗薛海军马丽蒲仁海宋立军陈杰陈硕吴大林杨明慧
关键词:构造格架基底断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沉积特征分析
2024年
为了拓展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的铀矿找矿空间,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的古气候、沉积相标志、古流向与物源方向以及沉积相等沉积特征,认为该时期气候相对潮湿,主要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局部地段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
杨丽娟谢燕高大飞桑小霞
关键词:下白垩统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特拉敖包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铀盆地,2019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特拉敖包地区实现了下白垩统环河组找矿新突破。文章通过研究特拉敖包矿产地含矿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矿化特征,分析其控矿因素,以期为扩大该地区铀矿找矿新突破提供找矿线索。研究认为,特拉敖包地区含矿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环河上段,赋矿岩性以绿褐色、褐绿色中砂岩、细砂岩为主;铀矿体具有多层性,铀成矿具有多期性等特征;铀成矿主体受自北向南层间氧化带控制,矿体空间定位还受砂体的非均质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因素联合控制。
李振成李华明剡鹏兵李玲王龙辉
关键词: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砂岩型铀成矿机理与找矿成果
2024年
为进一步扩大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找矿成果,通过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施工的铀地质孔,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区内剖面对比、岩芯识别和化学测试等,构建了下白垩统的地层格架,分析了其砂岩型铀成矿机理。结合已有的找矿成果,总结了下白垩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特征,认为含矿层环河组主要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矿体主要分布于相变部位。矿体在平面上富集于未完全氧化带内,且靠近还原带一侧,垂向上矿体位于氧化带向还原带过渡的未完全氧化带中。进一步完善了下白垩统的成矿模式,预测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各层位的找矿远景区,预测有一级远景区2处、二级远景区1处、三级远景区3处。
剡鹏兵王龙辉李华明胡立飞郭涛平智伟刘斌
关键词:铀成矿下白垩统找矿成果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相关作者

易超
作品数:89被引量:316H指数:12
供职机构: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研究主题: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直罗组 铀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刘池洋
作品数:290被引量:4,439H指数:38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地质意义 裂变径迹 砂岩型铀矿
张哨楠
作品数:216被引量:2,539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塔里木盆地 储层 储层特征
田景春
作品数:455被引量:4,642H指数:3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储层特征 塔里木盆地 层序地层 延长组
欧光习
作品数:133被引量:714H指数:16
供职机构: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研究主题:流体包裹体 油气包裹体 成矿流体 砂岩型铀矿 砂岩型铀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