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90篇“ 鄂尔多斯块体“的相关文章
- 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及应力应变耦合关系
- 2025年
-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变形性质量化研究不足和应力应变耦合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采用球坐标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解算研究区域地壳的特征应变场,利用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区域地壳的主应力分布。结果显示,地壳变形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带和断陷盆地内,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地壳形变较小。其中,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块体的交界处地壳变形尤其剧烈,表现为沿板块边界的强压缩变形,主要变形机制为NW-SE向压缩与NE-SW向弱拉张共存,最大主压应变率超过0.05μstrain。研究区域地壳处于较为统一的张应力环境,最大主应力方向接近水平并指向SEE向,与对应区域的主张应变方向吻合,最小主应力方向更接近主压应变方向。
- 杨辉冀康郭泱泱
-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变形震源机制解主应力方向
- 基于GNSS的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壳运动与应变特征
- 2025年
- 利用1999—2012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等网络的GNSS观测资料,获取了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了该区域的整体的运动趋势和应变特征,讨论了该区域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特征与地震分布的对应关系。
- 杜伟吉刘伟劲智超
- 关键词:GNSS速度场应变场地震分布
- 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层析成像研究
- 2024年
-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从Pg波速度结构来看,5~10 km深度从东北到西南对角线存在不规则的连续高速体,15~20 km深度高速体不再连续,而呈散状分布;从Sg波速度结构来看,5 km和15 km处基本与Pg波速度结构一致,10 km和20 km处低速区分布较多且地震多发生在高低速体交界处和断裂周围,表明该区地壳的脆弱性。
- 王禄军高磊郝美仙尹战军韩晓明
- 关键词:重定位
-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最小完备性震级测定及b值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2024年
- 科学评估Mc是开展地震活动水平、地震发生率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该文利用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区域的地震目录和基于Gutenberg-Richter(G-R)公式的多种统计地震学方法,寻找测定该区域最小完备震级Mc的最优方法。研究区域的整体完备性震级M_(c)=1.2、b值=0.6+/-0.00。鄂尔多斯周缘的完备性震级随时间变化明显,整体上自2008年以后,完备性震级逐年减小,说明地震台网的逐年加密,加强地震监测能力。
- 高智刚
- 关键词:地震监测鄂尔多斯块体
- 银川窗与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中强地震的关系
- 2023年
- 为了提取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中强地震的有效预测指标,通过识别银川地区不同震级、不同范围的小震活动窗口,开展R值和molchan方法评估,选取出有预测意义的地震窗。结果显示:M_(L)4银川窗地震活动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6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M_(L)3银川窗小震滑动年频次大于2时,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未来1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杨红樱罗恒之张帆郭雷张剑影
-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
-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Pg、Sg波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010条Pg波和3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km深度,研究区东部存在面积较大的连续高速体,西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地震集中在高、低速区过渡带,反映了研究区地壳介质脆弱;在20~30 km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高速区向西蔓延,与呼包盆地的高速区连成一片,预示着有一个构造体横穿呼包地壳。
- 王禄军张帆郝美仙王鑫尹战军
- 关键词:层析成像
-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垂直形变演化与应变积累研究
- 2022年
- 1研究背景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处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的交会地带,区域活动断裂发育,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多次6级以上大震,是研究构造变形、地壳应变积累与地震活动的理想场所。目前,针对该区域的构造变形分析大多是采用GPS水平形变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测研究为主(杜方等,2018),至于该区域现今构造形变的演化分析研究则少有涉及。相对而言,该区域水准资料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测点空间密度大、复测资料期数多,垂向精度高(图1)。系统分析该区域水准资料,对于了解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现今构造形变的时空演化与应变积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张四新
- 关键词:垂直形变断层活动
-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的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块体发生了快速隆升并在周边形成了一系列拉张断陷盆地,但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高分辨率壳幔三维速度结构是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密集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通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高速异常.在块体东部、北部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上地幔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并延伸至块体内部.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呈中部厚、外围薄的特征,地壳厚度则表现为中部薄、西南部和东北部厚,且北缘张拉盆地的地壳厚度大于块体中部地区.文章认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幔热物质向外扩张以及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发生了非均匀减薄、升温和密度降低,其产生的附加浮力和热动力作用,促使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以来发生持续隆升,同时受青藏高原隆升扩张产生的挤压作用等影响,鄂尔多斯西南部及北部地区发生了地壳增厚和快速隆升.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生代之前可能属于不同的独立块体.
- 吴建平刘雅宁钟世军王未来蔡妍王薇刘靖
-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面波
- 基于双差定位法的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地震精定位研究
- 2021年
-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及目前台网定位方法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9年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经研究表明,双差定位之后地震分布更集中,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地震沿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分布,北缘的地震沿河套断陷带分布,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这与块体周缘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定位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等提供参考。
- 郭伟刘甜甜范玲玲李贵明
-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鄂尔多斯块体
- 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现今的变形特征与构造模式探讨被引量:4
- 2021年
- 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是中国大陆西部碰撞挤压到东部伸展拉张动力学转换的关键地区,其新构造运动以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为主,在该区开展空间高分辨率的地壳垂直运动观测尤为重要。文中基于Radarsat-2宽模式影像,采用干涉图堆叠(Stacking)技术获得了研究区的空间高分辨LOS向平均形变速率场,并与研究区域内长期观测的GPS连续站数据开展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倾滑断层位错模型、粒子群算法(PSO)反演了主要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利用干涉图堆叠(Stacking)技术得到的研究区年尺度地壳形变场具有较高的精度,且区域地壳短期形变与长期形变具有一致性。2)鄂尔多斯东南缘的构造和非构造形变相互叠加,构造形变主要发生在活动断裂附近,与断层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有关。非构造形变主要发生在盆地内部的第四纪地层,与含水层厚度和地下水开采量有关,最大量级>5cm/a。3)中条山北麓断裂和峨嵋台地北缘断裂的滑动速率为0.37mm/a和0.74mm/a,闭锁深度为3.4km和4.3km,可能表明断裂在最后一次强震发生后还未完全闭锁,现今以浅部活动为主。峨嵋台地南缘断裂的滑动速率为0.47mm/a,闭锁深度为0.95km,表明断层现今可能以蠕滑活动为主。4)鄂尔多斯地块的逆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E挤出逃逸,形成了鄂尔多斯东南缘以走滑-伸展转换为特征的似三联点构造区。
- 刘瑞春张锦郭文峰陈慧郑亚迪成诚
- 关键词:INSARGPS滑动速率
相关作者
- 王椿镛

- 作品数:245被引量:2,354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上地幔各向异性 上地幔 地壳结构 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 丁志峰

- 作品数:256被引量:2,233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上地幔 地震 上地幔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 横波分裂
- 常利军

- 作品数:115被引量:624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上地幔 上地幔各向异性 横波分裂 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 尹战军

- 作品数:41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块体 地震 中强地震 测震台网 震源机制解
- 刘春

- 作品数:53被引量:150H指数:8
- 供职机构:陕西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磁 鄂尔多斯块体 地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