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篇“ 通降颗粒“的相关文章
- 徐虹自拟枳朴通降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被引量:1
- 2023年
-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饱胀感、早饱感、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和呕吐等,但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FD的发病率为15%~2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受损、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十二指肠高敏感性、胃肠激素异常、脑-肠轴异常等[2-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促动力药、消化酶、根除HP治疗、抑制胃酸分泌、抗焦虑抑郁药等,但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大,容易反复发作[3]。研究表明,在FD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40%~70%,根除HP治疗有助于缓解FD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4-5]。然而,HP根除治疗仅能收获短期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虽然经过成功的HP根除治疗,FD的各种症状仍然持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因人制宜,辨证论治,在诊治本病时凸显优势[6-7]。徐虹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实践以及药证规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拟枳朴通降颗粒治疗FD,重用理气药,疗效佳,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 占城南熊静芳吴伊君徐虹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气机阻滞理气
- 枳实通降颗粒通过干预MK2磷酸化调控c-kit表达防治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机制研究
- 2022年
- 目的研究枳实通降颗粒对术后炎性肠梗阻模型大鼠小肠组织中MAPK激活蛋白激酶2(MAPK-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2,MK2)、磷酸化MAPK激活蛋白激酶2(p-MK2)、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原癌基因(c-kit)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先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枳实通降颗粒4.2 g·kg^(-1)、8.3 g·kg^(-1)、16.6 g·kg^(-1)组和普芦卡必利0.18 mg·kg^(-1)组,药物干预组于造模术后6 h灌胃给药1次,其余各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4 h取材。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中MK2、p-MK2和c-kit的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MK2和c-kit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观察c-kit阳性细胞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及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推进率及c-kit蛋白、阳性细胞、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偏低,而胃内容物残留率及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p-MK2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偏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实通降颗粒各剂量组及普芦卡必利组肠道推进率、c-kit蛋白及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胃内容物残留率及小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p-MK2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偏低(P<0.01)。但各组MK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枳实通降颗粒能显著促进术后炎性肠梗阻模型大鼠的胃肠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预MK2磷酸化,抑制肠壁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加c-kit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 莫黎李倩周平兰王华帅李莹黄丽何永恒
- 关键词:术后炎性肠梗阻MK2C-KIT
- 枳实通降颗粒对开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枳实通降颗粒对开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炎症指标、D-二聚体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术后6~12 h开始,治疗组给予枳实通降颗粒口服,而对照组则予同体积安慰剂口服,疗程为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天,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他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治疗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通降颗粒能显著降低开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炎症指标及D-二聚体的水平,改善机体血液的高凝状态,有效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防治术后炎性肠梗阻。
- 莫黎康安定谢彪武明胜曾娟妮周平兰吴俪珧王华帅何永恒
- 关键词:直肠癌术后炎性肠梗阻炎症因子
- 通降颗粒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2021年
- 探究通降颗粒治疗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影响。方法:以本院1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55)常规治疗,实验组(n=56)加以通降颗粒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及Hp清除率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通降颗粒能改善临床症状,增强Hp清除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 李永刚
-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通降颗粒HP
- 枳实通降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 目的:通过对枳实通降颗粒与石蜡油治疗气滞血瘀型IIO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探讨枳实通降颗粒的作用机理、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便更好地运用枳实通降颗粒服务于临床IIO及其相关疾病。方法:收集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杨丹丹
- 关键词:不完全肠梗阻气滞血瘀型
- 文献传递
- 润肠通降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中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评价润肠通降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中老年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课题入组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润肠...
- 代华冬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肝肾阴虚乳果糖
- 文献传递
- 枳实通降颗粒不同给药方法和剂量对术后炎性肠梗阻大鼠模型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枳实通降颗粒对术后炎性肠梗阻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以及不同给药方法及剂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实验1: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术前给药组、术后给药组以及术前加术后联合给药组。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于不同时间段按0.5ml/100g体重标准予中剂量枳实通降颗粒药液灌胃处理;实验2: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枳实通降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普芦卡必利组。术后6小时,中药各组分别于给予不同剂量的枳实通降颗粒药液灌胃,阳性对照组予同量普芦卡必利药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同量生理盐水代替。术后24小时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及胃内容物残留率、ELASAL法检测血清IL-6、IL-8、TNF-α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小肠肠壁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肠道推进率及胃内容物残留率、血清IL-6、IL-8、TNF-α含量方面比较,模型组明显差于其他各组(P<0.01),术后给药组与术前加术后给药组效果相当(P>0.05),均优于术前给药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疗效相当(P>0.05),优于低剂量组(P<0.01)。小肠壁形态结构改变以模型组最明显,中药中、高剂量组、术后给药组与普芦卡必利组相对较轻。结论枳实通降颗粒能显著促进术后肠梗阻大鼠模型小肠功能的恢复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中等剂量枳实通降颗粒术后给药的方法较为合理。
- 莫黎李倩谢彪周平兰李莹王伟何永恒
- 关键词:术后炎性肠梗阻给药方法药物剂量
- 从脑肠轴Ghrelin通路探索通降颗粒改善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作用机制
-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elin)/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1)通路在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并以大鼠Ghrelin/GHS-R1通路为切入点,阐明通降颗粒改善胃食管反流病肝...
- 陈冬雪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通降颗粒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 文献传递
- 枳实通降颗粒对术后肠梗阻大鼠胃肠动力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枳实通降颗粒对术后肠梗阻大鼠胃肠动力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枳实通降颗粒对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实验组大鼠开腹,建立术后肠梗阻模型;术后24 h,测量胃肠推进率、胃残留物质量,并取靠近幽门部小肠2 cm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制图,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模型组大鼠胃肠推进率显著降低,胃内容物质量和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胃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胃内容物质量和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图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炎症细胞渗出及黏膜坏死较空白组更明显,实验组大鼠的炎症细胞渗出情况较模型组缓解,黏膜坏死少见。结论:枳实通降颗粒能改善术后肠梗阻大鼠胃肠动力,抑制血清IL-6、TNF-α表达升高,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 李倩莫黎何永恒
- 关键词:术后肠梗阻胃肠动力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 枳实通降颗粒通过干预MK2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防治术后炎性肠梗阻相关性肺损伤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枳实通降颗粒对P38通路中MK2磷酸化及术后炎性肠梗阻(POI)相关性肺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先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枳实通降颗粒低、中、高剂量组(4.2、8.3、16.6 g/kg)和普芦卡必利组(0.18 mg/kg)。造模术后6 h,所有大鼠均按5 mL/kg给药量一次性灌胃给药。药物干预组予相应药物,其余各组予同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取材,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的变化及髓过氧化酶(MPO)的活性改变,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blot及PCR分别检测肺组织中MK2/p⁃MK2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评分及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p⁃MK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MPO的活性均明显偏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实通降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较低(P<0.01);而药物干预各组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p⁃MK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MPO的活性均明显低予模型组(P<0.01),以枳实通降颗粒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但各组大鼠肺组织中MK2蛋白及mRNA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枳实通降颗粒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防治POI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干预MK2的磷酰化进而抑制炎症发生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 莫黎李倩王华帅李莹黄丽何永恒
- 关键词:术后炎性肠梗阻炎症反应MK2肺损伤
相关作者
- 唐旭东

- 作品数:1,064被引量:7,834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吴红梅

- 作品数:47被引量:16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研究主题:功能性便秘 通降颗粒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疗效
- 李保双

- 作品数:131被引量:1,05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非糜烂性反流病
- 邵燕

- 作品数:15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 研究主题:通降颗粒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道炎 动物模型 大鼠实验
- 莫黎

- 作品数:16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通降颗粒 枳实 术后炎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恢复 双中心